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素质评价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素质评价课题结题报告

河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城镇初中生基础性发展素质评价的研究及应用》结题报告课题名称:城镇初中生基础性发展素质评价的研究及应用城镇初中生基础性发展素质评价的研究及应用结题报告课题名称:城镇初中生基础性发展素质评价的研究及应用类型: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而近年来,城镇中学评价学生的重心在于考察与选拔,注重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注重量化标准,忽视质的评价。

具体表现在:1、考试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失去了主动性,不能唤醒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自主意识,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评价的内容受“知识本位”化的影响,只注重知识系统的检测,忽略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

3、评价形式单一,方法机械,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状况。

(二)本课题组选择“城镇初中生基础性发展素质评价的研究及应用”这一课题进行实验研究,不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而且也有一定创新性。

同时,本课题研究是一项城镇学校学生评价的实践性研究,注重操作性、应用性,为本校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为构建城镇中学素质评价提供一个可操作性的平台,让城镇初中生基础性发展素质评价做到有的放矢。

二、概念界定: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综合素质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

本课题所指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含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创新与发现、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七个方面。

(1)学生评价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现代教育评价的一系列方法和技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素质、情感态度等的发展过程和状况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2)综合素质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要求和趋势,尤其是当前人类即将迈入知识经济社会,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为迫切。

它包括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社交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在体育、文艺、美术、音乐、舞蹈、语言等方面的特长。

(3)基础教育的“基础性”首先指的就是“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或终身发展打基础”,也有的人将其简单地阐述为“学生发展的基础”或“学生的基础性发展”。

(4)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一种全面呈现学生状态的评价,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纠正的评价。

在循环往复的评价过程中,引导学生提高其综合素质。

三、国内同类研究现状评述:我国在这方面刚刚起步,没有形成体系,处在探索阶段。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培养“四有”新人,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江泽民同志也明确指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德育,重点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国的教育方针也明确讲到: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但如何从应试教育真正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校、社会、家庭可以说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唯智唯分现象还比较严重。

当然,在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一些省、市做了大量的工作。

北京、上海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已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六至九年级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目标”,开始实行中学生评价手册。

上海大同中学2001年开始着手“研究性学习档案袋”,湖南长沙雨花区59所中小学实行“新概念三好学生”评比。

2004年上海市闵行区“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占中考总成绩30%,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2005年,青岛市使用北师大研发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套件》和配套的教育部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了全面的综合素质终结性评价。

我校2005年开始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研究、探索“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四、研究价值:传统的学生评价体制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新课程改革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之一,本课题紧紧抓住“评价”这一制约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寻求全面考查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课题主要针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的内容、方式、主体、功能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以构建科学、完善、公正、可操作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现评价的日常化、过程化、操作化,从而促进评价理念的内化和评价技术的提升。

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展示,满足其终身教育的需要,确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和健康发展。

五、研究目标:1、力图使综合素质评价的的七个方面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坐标,进一步细化七个方面的内容,使评价更加富有激励性,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素质的发展水平,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2、应对综合素质评价遇到的挑战,克服综合素质评价中遇到的困难,建立具有规范性、引导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3、关注学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发挥综合素质评价推进中学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研究内容: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一是推行关注全面发展与尊重差异的综合素质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又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全方位、多角度考评学生综合素质。

二是把“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把握基础性发展目标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创新与发现、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七个维度和学科学习目标,多角度、全方位、多元化综合评价学生的素质发展状况。

三是科学构建城镇中学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完善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努力做到具体明确、操作简便,体现多样化,突出可行性,力求评价结果的科学和公平公正。

四是注重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呈现。

综合素方式质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构成,是检查基础性发展目标达成情况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学生能否毕业和继续升学的重要依据之一。

我们采取写实性评语这种方式加以表述,写实性评语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以及不足,必须准确、真实、全面并具有代表性。

七、研究思路:(一)准备阶段1、组织研究队伍、确定课题研究成员2、进行课题设计与论证3、研究确定课题研究方案4、查阅大量文献,掌握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概况5、采用讨论法、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二)理论研究阶段1、研究评价标准及评价工具2、形成相应的评价方案3、研究国内外相关现状4、开展理论研究5、采用讨论法、对比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三)实验研究阶段1.确定实验年级和班级,实施前测;2.开展实验研究,评价阶段性实验效果3.开展后测,验证实验总体性效果4.及时总结阶段性成果5、采用讨论法、调查法、数据分析法等(四)总结阶段1、整理实验数据和资料,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2、整理、做好实验的教科研论文成果汇编3、完成实验研究报告4、召开课题展示会,展示汇报实验成果5、完成课题研究报告,为课题鉴定做好充分的准备。

八、研究方法:1、观察研究法。

通过此方法了解基础性发展素质评价研究前后对学生影响的变化,为研究提供依据。

2、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调查,小型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实验前后学生综合素质的变化,为科研提供参考和评估。

3、文献研究法。

资料文献查阅、整理。

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

4、小组讨论法。

利用班会课进行小组讨论,指出问题,提出修改建议,使素质评价标准更完善。

九、研究阶段:2013.2----3 申报阶段: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013.3---6 准备阶段:制定研究计划,进行文献研究,调查研究。

2013.6---2013.12 实施阶段:根据调查,修改原有基础性发展素质评价表,不断观察,对比效果,根据反馈问题,调整方案,深入研究。

2014.1---2014.6 总结阶段: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

十、课题研究成果通过历时两年的课题研究和具体实施,我们课题组初步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达成共识,取得了以下成果。

1、修正了原素质评价表的评价标准对原素质评价表内容进行了修改、补充,使其更完善,更易于评价,更有可操作性。

①完善了一整套与新课改理念相适应的、有利于实施的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体系;②克服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趋同化倾向,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内容趋于多样化,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③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方式,拓宽了评价方式的切入点,适应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学科活动评价规律;④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使综合素质评价的的七个方面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坐标,细化七方面的内容,使其具有规范性、引导性和可操作性,应对综合素质评价遇到的挑战和克服综合素质评价中遇到的困难,防止综合素质评价失去应有之功能。

2、简化了评价操作评价指标内容要尽量简化,便于操作,学生成长记录形成系列,易保存使用。

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应以公民道德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实践与创新、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五个方面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为基本依据,结合实际情况将其具体化,使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具有可行性,并力求评价结果的科学和公正。

确定评价内容应考虑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全面性是指评价内容应包含对于学生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方面,但这并不意味着“面面俱到”或“事无巨细”。

同时,确定评价内容还要考虑到实际情况和可操作性,可以将某一项评价内容分解为几个重要的侧面,再列举这些重要侧面的关键表现,如“社会责任感”是公民素养的一个重要侧面,而“积极参加社区服务活动”是其中的一项关键表现。

3、提高了评价信度。

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来说,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学生日常的表现,这需要评价者日常的观察和积累。

因此,我们认为通过“考试”的方式得出评价结论是不可取的,因为大部分综合素质是无法考出来的,但这并不是说在评价的时候不能参照考试的结果。

将日常记录用作评价依据也要非常小心,一定要将其进行综合性地分析后再作为评价依据,而不能简单将日常片段的记录经过累加和计算直接得出结论,应从多个渠道获得评价信息,并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分析判断。

4、明确了学生的努力方向学生自我反思,可以更好的从学生自评、互评等维度来约束自己,弥补自己的不足。

综合素质评价更加富有激励性,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素质的发展水平,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学生不但可以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优缺点、自己的收获,还能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能够制定适合自己的计划;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记录、有分析,善于对自己的学习和结果总结与反思,主动听取他人建议并不断改进。

5、增强了师生沟通,关系更加融洽增加了班主任寄语栏,目的是侧重于激励机制,老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观察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做出评价,这会让学生格外珍惜,从而奋发向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