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谁千里共婵娟
每到中秋,人们往往就会想起苏轼的著名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两个人在千里之外共同对着中秋的圆月,把圆月当做铜镜,相互交汇目光。
好像当今拿着手机视屏通话。
“千里共婵娟”这句话来自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很多人对这首词耳熟能详,许多青少年都很喜欢,甚至背诵得滚瓜烂熟。
人们都知道这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有人说,千百年来,中秋咏月之作不可胜数,但自从苏轼此词问世后,其他的作品全都黯然失色了。
许多人都以为“千里共婵娟”是写的爱情,不十分清楚苏轼是在和谁“千里共婵娟”。
其实,这诗句写的是兄弟亲
情,是苏轼对弟弟苏辙的怀念。
人们十分重视苏轼《水调歌头》的诗文,往往忽略了正文之前的标注:“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里“子由”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
这个“丙辰”年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苏东坡中秋节夜晚高兴,喝酒喝到了天亮,想起了弟弟,写了这首词。
苏轼比弟弟苏辙大三岁,小时候两人就黏在一起,长大后患难与共。
《宋史·苏辙传》记载:“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公元1061年苏轼去凤翔府担任判官,苏辙送哥哥送到郑州,仍然恋恋不舍,不肯回去。
苏辙登上高处,眺望着哥哥的乌纱帽随山坡的起伏而忽隐忽现的情形,顿时生出悲悯和忧伤。
苏轼在杭州3年任期届满后,申请调到山东密州,就是因为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便于兄弟相见。
文字狱“乌台诗案”期间,苏轼罹祸,苏辙就学着汉代淳于缇萦救父的典故,愿免一身官职,为兄赎罪,最后同遭惩治,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务。
兄弟两个都当官在外,聚少离多,思念的时候就互相写信,几十年的时间,从来没有间断过。
苏轼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给弟弟寄信赠诗,仅以“子由”为题的诗词,诸如《示子由》《别子由》《和子由诗》等,就超过100首。
仅中秋节
的诗就有两首,除了《水调歌头》,还有一首《阳关曲·中秋月》,词中写到: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里写到苏轼和弟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苏辙曾说:“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蹇裳先之。
”幼时“游戏图书,寤寐其中,早余二人,要始是终”。
“平足之爱,平生一人。
”“自信老兄怜弱弟,岂关天下无良朋。
”这里的子瞻就是苏轼。
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谪于海南儋州,苏辙被贬谪于广东雷州。
农历5月11日,兄弟二人在广西藤州相见,苏辙送苏轼出海,6月11日诀别于海滨。
期间苏轼曾作诗写到:
“劝我师渊明,力薄且为己。
微疴坐杯酌,止酒则瘳矣。
”
这是苏氏兄弟的最后一次面别。
其后直至苏轼病死在常州,他们再没有相见。
苏轼与苏辙的兄弟亲情,在千古历史中堪称典范。
历史上兄弟反目,相互倾轧的大有人在,最有名的《七步诗》曾借问:“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有一句成语叫做“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兄弟手足情
深,应该团结一心,亲密无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
俗语说“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是说他们配合的好,无往而不胜。
人们赞成苏轼“千里共婵娟”的兄弟情,厌恶同根相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