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刺客列传

刺客列传

《刺客列传》活动单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有关乐律等方面的文化常识。

2.翻译时能依据句式特点并能落实句中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表现人物的形象的艺术。

活动一:文学常识积累一、《史记》中的刺客们春秋末期,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那便是专门刺客的涌现。

这是一批生活在民间、不图富贵、崇尚节义,身怀勇力或武艺的武士。

他们与某些权贵倾心相交,为报知遇之恩而出生入死,虽殒身而不恤。

晋国的豫让、吴国的专诸、要离,都是春秋末期最为著名的刺客。

专门刺客的出现,正如章太炎所分析的:“天下乱也,义士则狙击人主,其他藉交报仇,为国民发愤,有为鸥枭于百姓者,则利剑刺之,可以得志。

”这正是侠的品格。

1、最佳上镜刺客——荆轲“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无疑是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刺客,世代为人所颂扬,可谓妇幼皆知,就连现代的两大名导也不放过这个题材。

评荆轲为最上镜刺客,可谓名至实归,众心所向。

《渡易水歌》宋·张耒《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燕丹计尽问田生,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易水悲歌壮士行。

探虎穴兮入蛟宫,嗟尔有心虽苦拙,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区区两死一无成。

2、最佳震撼刺客——聂氏姐弟聂政本是屠夫,当侠客实属业余爱好。

然而聂政天生是一块刺客的料,小露拳脚后便名满江湖,前来联系业务的客户络绎不绝。

某日,韩国贵族严仲子带着黄金和诚意跑来找他,要他除掉韩国首相侠累。

聂政婉言辞谢。

严仲子不悦:“汝耍大牌乎?”政曰:“非也只因母亲在世,姐姐未嫁,我不能死也。

”不久,聂政母亲去世,严仲子前来吊孝,执亲子之礼。

聂政深受感动。

在厚葬完母亲之后,聂政火速将姐姐出嫁,跟随仲子刺杀侠累。

英雄一出手,果然不同凡响。

侠累身为首相,空有几十名警卫,竟然被武功高强的聂政从容地从首相府门外一直杀进大厅,被一剑刺了个透心凉。

这时,警卫们才围了上来。

聂政眼看无法脱逃,决定举剑自杀。

在咽气之前,他用长剑将自己的眼珠挖出,把自己的脸划成一堆肉泥。

英雄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不让人们认出他,以免连累他那亲爱而苦命的姐姐!聂政死后,韩侯暴其尸于市,悬赏购求能辨认其人的。

聂政姐聂荣闻听消息,即刻与人言:此必聂政,昔韩相仇人严仲子国士相交,政必报其知遇。

我当往认之。

遂动身赴韩,至市,果认出尸乃聂政。

聂荣伏尸痛哭,失声道:此轵地深井里人聂政啊!道有往来人,好心劝止道:此乃刺韩相之凶手,韩侯悬赏千金欲求其姓名,你不躲避,怎么还敢来辨认呀?聂荣回答:我知。

然聂政之所以蒙受屈辱隐迹于市贩之中,盖因老母在堂,我尚未嫁。

严仲子识政于屠贩之中,屈身结交,此深厚知遇之恩怎可不报!士为知己者死,聂政不过是因为我还活着,才毁坏自己的躯体,以免被人辨认出来牵连与我。

但我又怎能害怕被牵连而聂政的英名埋没呢!话甫完,聂荣长呼三声“天”,即因悲哀过度、心力交瘁,死在聂政的尸体旁。

后有人感其姐弟侠义,收其尸厚殓之。

3、最佳绩效刺客——曹沫曹沫,鲁国人氏,以力大勇敢著称。

鲁公对他很欣赏,任命他为将军,同齐国交战。

未料三战皆败,鲁公心怯,赶紧商议割地求和。

但是并未责怪曹沫,仍用他为将。

齐桓公答应和鲁在柯地会盟。

正当鲁公与桓公即将达成屈辱协议之时,曹沫手执匕首冲上前去,劫持了齐桓公。

桓公左右恐伤到主公,不敢动作。

桓公问:“你想怎样?”曹沫说:“齐强鲁弱,您恃强凌弱太过分了。

大王您认为该怎么办呢?”桓公被迫答应尽数归还侵夺鲁国的土地。

得到承诺后,曹沫扔下匕首重新站在群臣之中,面不改色,辞令如故。

桓公恼羞成怒,想毁约食言,被管仲劝止。

于是,不费吹灰之力,曹沫三战所失的土地又都被全数归还。

无题森森戈甲拥如潮,仗剑登坛意气豪。

三败羞颜一日洗,千秋侠客首称曹。

4、最佳敬业刺客——豫让豫让是春秋时期晋国人,屡不得志,投靠智伯后,受到重视。

后来智伯被仇家赵襄子所杀,赵襄子还拿他的头骨拿来当酒杯。

豫让出离愤怒,“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荣。

”豫让决定誓报此仇。

他先是改变姓名,冒充罪犯,混进宫廷,企图藉借整修厕所之机,用匕首刺杀赵襄子。

结果未遂。

赵襄子考虑到豫让肯为故主报仇,是个有义之人,便将他释放。

豫让仍不死心,不惜以身涂抹油漆变相、口吞煤炭变声来乔装自己,找机会报仇。

机会来了,豫让事先埋伏在一座桥下,准备在赵襄子经过的时候刺杀他。

没曾想赵襄子的马却突然惊跳起来,使得豫让的计划又再次失败。

豫让自知此劫难逃,便恳求赵襄子:“希望你能让我完成最后一个心愿:把你的衣服脱下来,让我刺穿;这样,即使我死了,也不会有遗憾。

”赵襄子答应了他,豫让拔剑,在赵襄子的衣服上连刺了三次,然后就自杀了。

唐·胡曾《豫让桥》豫让酬恩岁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

年年桥上行人过,谁有当时国士心?5、最佳创意刺客——专诸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氏,为吴国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所雇,用来刺杀王位竞争对手吴王僚。

话说事发当日,公子光宴请王僚,私下埋伏甲兵于室内。

王僚也早有防范,命人沿途布满兵卒,门窗台阶左右也都部署上自己的亲信,夹道而立的侍卫,皆手持长铍。

酒酣耳热之时,公子光佯装有足疾,退入内室。

这时专诸闪亮登场了!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把匕首藏在鱼腹中,佯装为王僚献菜。

等走到王僚跟前,说时迟那时快!专诸突然撕开鱼腹,拿出匕首刺向王僚!王僚当场毙命。

遗憾的是,专诸当即也被侍卫杀死。

公子光趁对方群龙无首,速命埋伏的甲士攻击王僚的侍从,尽数将其诛杀。

为感念专诸,吴王阖闾加封专诸之子为上卿。

专诸塔一剑酬恩拓霸图,可怜花草故宫芜。

瓣香侠骨留残塔,片土居然尚属吴。

二、文本背景介绍《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沬、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

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

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

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

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

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

”(《战国策·燕策三》)。

燕太子丹这时好像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战国末期燕秦两国的斗争形势,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

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

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

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三、乐律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声或五音,大致相当于现代音乐简谱上的1(do)2(re)3(mi)5(sol)6(la)。

从宫到羽,按照音的高低排列起来,形成一个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就是五声音阶上的五个音级:宫商角徵羽12356后来再加上变宫、变徵,称为七音。

古人把宫商角徵羽五声和四季、五方、五行相配。

如果以四季为纲排起表来,它们之间的配合关系是:四季春夏秋冬五声角徵宫商羽五方东南中西北五行木火土金水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十二律,是古代的定音方法。

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

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种、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

另外,奇数各律称“律”,偶数各律称“吕”,故十二律又简称“律吕”。

活动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正音辨形迁徙.()盖.()聂曩.()者邯.()郸.()扼捥.()击筑.()樊於.()期燎.()原雕鸷.()偻.()行不肖.()间.()进揕.()其匈淬.()火忤.()视宫商角.()徵.()羽处.()士瞋.()目厚遗.()提.()荆轲蓟.()城矐.()其目被八创.()天雨.()粟2.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请在横线上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5)记述荆轲的身世、特长、游历和结交。

第二部分(6-8)太子丹与秦王交恶而欲行刺秦王。

第三部分(9-13)第四部分(14-17)第五部分(18)史公论赞3.成语积累旷日持久:图穷匕见:委肉虎蹊:马角乌白:4.通读课文,在文中标注重点知识点和疑难问题。

学习目标:1、学习并积累文言实词:去、爱、目、曩;积累常用文言虚词:而、之;翻译重点文句。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活动一:阅读课文1-5节,完成下列任务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徙魏元君之支属..于野王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卫元君不用.吾曩者..目摄.之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已而..相泣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荆轲虽.游于酒人乎为人沉深..好书2.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盖聂怒而目之吾囊者目摄之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荆轲和而歌于市中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吾曩者目摄之荆轲嘿而逃去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其先乃齐人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荆轲和而歌于市中5.翻译下列句子:(1)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

(2)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3)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4)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活动二:问题探讨:(1)“荆卿好读书击剑”一句有何暗示?(2)与盖聂论剑,受怒目即离去,这个细节表现了荆卿怎样的个性?对后来的故事有怎样的影响?(3)从第5段看出荆轲与一般的刺客有什么不同?学习目标:学习并积累文言实词:稍、擅、蔽、振、蹊、逮;积累常用文言虚词:因、之;翻译重点文句。

了解太子丹、鞠武、田光的形象特点。

活动一:阅读课文6-8节,完成下列任务1.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稍蚕食...诸侯擅.巴汉之饶民众而士厉.奈何以见陵..之怨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太傅之计,旷日弥...久愿足下过.太子于宫即起,趋.出偻行..见荆卿却行..也..为导,跪而蔽.席非节侠不知吾形已不逮.矣归而求为报.秦王者欲批.其逆鳞哉乃造.焉2.解释下列虚词的用法及意义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且.至于燕3.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故尝质于赵其后秦日出兵山东太子丹受而舍之北购于单于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左关、郩之险4.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北购于单于心惛然5.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足为寒心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太子逢迎6.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