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工业理论对中国大众文化适用性的辨析
文化工业这一术语是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首先使用的,特指大众文化中过分工业化的那一部分,以便一开始就与自下而上、自然而然从大众中产生的大众文化相区别。
文化工业的兴起,表明发达的工业国家可以凭借现代科技传媒手段,大规模地复制和传播文化产品,实现文化工业的标准化生产。
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众文化商业机制开始形成,信息技术和传媒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内地原创的影视作品、流行音乐、通俗报刊、畅销书、网络文学、广告文化、粉丝文化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
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高科技传媒将大众文化的发展推进到一个由大众广泛参与的交互式阶段,时至今日,已经很少有人能够摆脱大众文化的影响了。
随着中国文化工业时代的到来,文化工业理论已然成为分析与解读中国正在兴起的大众文化热潮的重要理论资源。
借鉴文化工业理论,必然要区分法西斯集权统治、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制度与中国社会大众文化的现实语境,辩证看待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从文化工业的特征来看,标准化是联系商品化、技术化、伪个性化等特征的纽带,同时,标准化的文化生产深刻影响着艺术的创作方式和受众的接收方式。
因此,本文试图从大众文化的标准化生产、大众文化的艺术道路以及大众文化的消费主体这三方面来讨论文化工业理论对中国大众文化的现实启示。
一、大众文化的标准化生产
大众文化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消费社会在中国的形成以及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为大众文化的标准化生产提供了经济条件、发展动力和技术支持。
首先,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迅速改变了文化与市场分离的状态,将文化的商品属性和经济力量从计划管理体制中解放出来,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众文化的商业化模式以经济利益为主要出发点,要求大众文化直面市场,以简单高效的标准化制造快餐式的文化产品,将大众文化的营利性发挥到极致。
其次,消费社会在中国渐成规模。
广大民众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对精神文化和休闲娱乐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大众文化迫切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复制才能迎合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再次,文化领域掀起了新科技革命高潮。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广播、电视、手机、电脑等大众传媒的广泛运用,不断催生大众文化形式的快速更新,尤其互联网的盛行使大众文化进入了全球性的数字化时代,大众文化进行批量复制和整齐划一的产业化生产已是大势所趋。
文化工业理论对文化的标准化持否定态度,但实际上,大众文化的标准化生产并非一无是处。
文化工业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的高度垄断之下,文化不仅没有日益分化,花样翻新,反而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统一性和整体性:文化给一切事物都贴上了同样的标签。
电影、广播和杂志制造了一个系统。
不仅各个部分之间能够取得一致,各个部分在整体上也能够取得一致。
因此,标准化构成了大众文化产品的显著特征,这也适合描述我国大众文化规模化生产与批量销售的特点,类似于企业标准化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以保证产品规格齐一。
但是,文化工业理论对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标准化的强调,是为其对产品个性的磨灭和自上而下的思想整合服务的,除此以外,别无他用。
我们也应当看到大众文化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意义:规范高效的工业化生产机制可以在短时间内制造和传播大量文化产品,既保证了大众文化市场的高效运作,促进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开发,极大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又能满足广大民众迅速获得大量文化产品的需求,实现了大众文化的平等性和民主化。
如果没有大众传媒的支撑,我国电影制作无法实现标准化作业,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金陵十三钗》等商业大片就不能顺利打开国际市场,从而丧失了海外淘金的机会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良好时机,中国电影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及电影文化软实力也会受到影响。
当然,文化产品被大量标准化生产后,很容易陷入伪个性化的泥潭,在文化工业中,个性就是一种幻象,个性不过是普遍性的权力为偶然发生的细节印上的标签,只有这样,它才能够接受这种权力。
可见,文化工业理论所担忧的是,文化商品的个性是为迎合工业生产和
社会意识形态的需要来塑造的,以掩饰其内容与形式的标准化和格式化,是为伪个性,文化工业虽不以赤裸裸的标准化面目出现,却以尊重个性的假象来抹平个性。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电视娱乐节目不同程度地呈现了无个性的模仿和标准化机械复制的特征,只是这种模仿和复制纯粹性的娱乐气息比较浓,而不像阿多诺认为的是受意识形态操控的结果。
比如,2010年是中国电视的婚恋交友年,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和江苏卫视《非诚勿扰》都是按照英国fremantle媒体公司电视交友节目《take me out》的程序配方复制而成,随后,《爱情来敲门》、《相亲才会赢》、《相亲赢未来》等一批相亲节目不断涌现,此类娱乐节目看似丰富多样,实际上毫无新意,不但名称大同小异,连节目的内容和编排、场景的布置等方面也越来越趋于雷同,实际上是伪个性包裹起来的标准化生产,标准化和伪个性以一种巧妙的方式统一起来了,其直接后果在于,一方面,文化创作主体丧失了艺术精神,尽是提供缺乏思想深度的作品,另一方面,观众在观看娱乐节目时完全可以预料下一步要发生什么,从而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和欣赏水平的降低。
既然大众文化的标准化生产导致其产品乃至对这些产品的消费方式都彻底标准化了,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艺术创作和文化消费主体已无可救药地成为大众文化的牺牲品了呢?在这一点上,文化工业理论显然做出了过于悲观的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