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海绵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

浅谈海绵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

234 2017, V ol.37, No.08农业与技术※园林园艺浅谈海绵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袁晓旻(肇庆市园林绿化工程公司,广东肇庆 526020)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如何科学合理的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使其符合海绵城市的建设特点,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旨在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海绵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图分类号:U4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207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洪水内涝等一系列的问题。

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不断增强、环保认识的逐渐提高、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现代化城市建设要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应运而生并被大力推广。

1海绵城市概述海绵城市是一个形象且综合的概念,让城市变得像海绵一样具有弹性,这是我国在借鉴国外先进的雨洪管理理念基础上,提出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建设与土地开发、管理、保护的方法。

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解决日益恶劣的环境问题以及由其引发的自然灾害,以生态优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居住环境,让城市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实现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科学的技术手段,改进和优化城市水生态基础设施,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三大功能,达到降低城市雨洪压力、涵养水源、净化雨污水土、改变城市微气候、优化城市景观的目的。

2园林景观设计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建设海绵城市的关键在于构建相应的水生态基础设施,水生态基础设施对应的就是园林景观格局。

园林景观设计和海绵城市建设密不可分,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园林景观设计打造既实用又美观的水生态基础设施,科学、合理、经济地实现水资源的利用,得到最大的生态效益,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3海绵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些措施海绵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就是要综合运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通过合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适当应用先进的人工技术、材料,能有效的整合自然水资源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1 设置渗透性铺装海绵城市园林景观的铺装要有渗水、滞水和排水的能力,实现减洪、水质净化与地下水涵养等功能。

在道路、广场、停车场等铺装设计中优先采用生态透水材料,如透水沥青、透水砖、鹅卵石等,使雨水能够及时渗入地下,不但起到削减洪峰、减少水土流失、降低“热岛效应”的作用,还能吸声降噪、吸附粉尘污染,效降低投入、减少维护成本,使铺装自然美观,更容易贴合环境生态。

3.2 因地制宜设置排水系统在海绵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排水系统要能起到滞水、净水、排水以及部分蓄水的功能,设计时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高低地势、水流汇聚情况、降雨水平、土壤性质以及植被覆盖等条件,综合分析并进行系统化的科学布置。

排水系统分为地面自然排水、沟渠排水和管道排水三种方式,在一般情况下应以地面自然排水为主,沟渠排水和管道排水为辅。

地面自然排水依据地形地势建造自然绿地缓坡,雨水在下坡的时候慢慢被吸收,实现滞水、排水的功能,余下的雨水将被导流到蓄水系统中。

地面自然排水不仅造价和维护费用较低、不影响土地使用功能而且美观环保,能构成良好的园林景观要素。

沟渠排水主要有生态植草沟、溪流、旱溪等形式,设计时应适当增加布置适宜生长的植物和沙石等配置,在植物、沙土的过滤、沉淀作用下,净化水资源、涵养地下水,达到迅速导流的目的。

管道排水则能更快速直接的实现径流疏导和排放,设计时应注意考虑排水口的设置,既要保证在低洼雨水汇集处,又要避免冲蚀地表土、植物茎叶和垃圾物的堵塞。

3.3 设计中应考虑利用自然净水海绵城市园林景观中,自然净化水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能源及投资方面具有相当突出的优点。

通过土壤和植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原理,有效对水体污染物进行阻挡、过滤和吸附消除。

在自然净水系统中,地形布置是关键,能有效疏导水资源;而植物选择是否得当则是重点,将直接关系到净化效果。

自然净水的主要过程是先利用缓坡地形来降低水体流速,自然沉淀一些大颗粒杂质,再通过沙石土壤、植物根茎叶的渗滤作用分解水中的污染物,借助植物吸收水中的一些有害物质和杂质,最终达到净化水资源的目的。

3.4 设计生态节约蓄水系统海绵城市园林景观中的蓄水系统,应结合相应的水资源净化和再利用技术措施,能够获得最大的景观生态效益,构建成成本投入少、后期养护管理资源消耗小的节约型系统。

3.4.1雨水湿地雨水湿地一般为下凹绿地形式,区域内种植灌木、花草乃至树木等植物,降雨的时候能将雨水汇集其中,可短暂或长期的由湿地形态存在,要发挥储存和净化作用,构成良好的景观。

这种绿地的植物配置应采用耐涝湿的植物,尽量使用本地植物,以适应本地气候和生态环境,打造出生长茂盛、层次高低错落、品种丰富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

3.4.2人工湖人工湖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绵城市建设中最核心的蓄水场所。

在建设人工湖的时候,湖内应结合排水系统,将经过净化处理的雨水、地表水、中水水资源作为补充,以保持水循环的平衡,要根据实际情况配置水生湿地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种群,慢慢(下转第237页)※气象科学农业与技术2017, V ol.37, No.082374PM2.5的来源分析现在国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随着私家车的普及,车辆尾气大量排放导致PM2.5大增。

美国的研究表明,按排放源划分的话,上路车辆占总排放量的10%,非上路车辆排放源占18%,固定源占72%。

人为直接排放,主要来源于煤炭的燃烧,汽油、柴油的大量消耗,生物质(秸秆、树枝)的大量燃烧,垃圾的不合理燃烧。

PM2.5的来源还有工业的粉尘,施工现场的扬尘。

大量吸烟也会导致空气污染物的增加。

自然因素有花粉的传播,真菌细菌的污染、火灾的影响。

5PM2.5的危害人类的身体对PM2.5没有阻拦过滤功能,也就是没有对PM2.5的屏障,这样PM2.5就会肆无忌惮地进入人类的身体,会加重呼吸道疾病,甚至会引起心血管疾病,尤其对老人和小孩的身体造成极大的危害。

对血液也会造成影响,导致供血不足,出现贫血症状。

当PM2.5进入人体的时候,会携带许多病毒一起进入人类的身体,导致许多居民换上肺癌。

当孕妇吸入过多PM2.5的时候,对胎儿的发育也会造成影响,会导致婴儿的体重偏低,先天性的功能障碍,甚至还会导致人类生殖能力下降。

容易形成灰霾,当在一定的温度下,可溶性的固体融入水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形成液滴,由于液滴的存在,加上光的反射,折射,降低了空气的可见度,不便于人类的出行,也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目前,由于灰霾而发生的交通事故数不胜数。

6小结通过对PM2.5的成分及来源进行分析,知道了PM2.5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生物质的燃烧,汽车尾气的排放等。

对PM2.5的成分进行分析,知道PM2.5当中所含有的元素,找到造成空气污染的根源,为从根源进行防治提供了可能性。

控制源头,对于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对他们进行革新,更新他们的设备。

提倡新能源的使用,比如风能、核能、太阳能,少用化学燃料。

出门少开私家车,多坐公交车,国家也要大力发展公交车系统,比如为了提高效率,可以引进快速公交系统。

在施工现场以及容易发生扬尘的地方进行洒水作业。

对于农业,国家应该鼓励发展绿色环保的农业,农民也应该响应国家的政策,不要露天焚烧秸秆等农作物,少使用农药,多种树。

国家对于那些乱排放的企业要进行处理,并且制定相应的政策,在经济、技术上给予支持。

倡导广大人民群众从自身做起,少使用塑料袋,少进行烧烤,少吃油炸食物,要敢于揭发身边污染环境的企业。

参考文献[1]邵龙义,时宗波,黄琴.都市大气环境中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J].环境保护,2000(01).[2]滕恩江,胡伟,吴国平,等.中国四城市空气中粗细颗粒物元素组成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1999(03).建立起稳定的水生态系统。

人工湖沿岸以及浅水区应综合考虑湖体环境特点,模拟天然湖泊,配置不同功能和不同景观效果的植物群落,达到摸拟自然、情景交融的观赏效果,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提高环境质量,减少运营成本,实现节约型建设。

3.5 在园林景观中充分利用水资源水是宝贵的资源,海绵城市本着强调生态节约式的建设理念,在水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将雨水资源利用与园林景观结合起来显得尤为关键。

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应考虑充分使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多措施并,发挥各种创意通过多途径收集的水资源来打造节约型园林水体景观,如喷泉、瀑布、雨水链等,把水资源利用与景观营建结合起来;合理优化利用水资源来浇灌绿地、冲洗道路广场实现经济节约的园林管护,将“耗水型”园林变为“节水型”园林。

4结束语通过对海绵城市中的园林景观设计的进一步分析和阐述,了解到在海绵城市中合理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不但有效实现自然美观、经济适用,运行管理十分有效。

在我国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建设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政策,强化相关建设规划设计人员的培训工作,让全社会对海绵城市建设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通过与园林景观设计的紧密结合,使城市建设更加成熟,功能更加人性化,发挥更显著的生态功能,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1]莫琳,俞孔坚.构建城市绿色海绵——生态雨洪调蓄系统规划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05).[2]王大乐.城市园林绿地中雨水利用的景观化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2007.[3]文萍.“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城市园林中的运用和推广[J]. 现代园艺,2016(10):126-127.[4]刘书影.园林生态学研究进展——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农技服务,2016(05):248.[5]杨阳,林广思.海绵城市概念与思想[J].南方建筑,2015(03).[6]吴书惠,林明明.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6(13):121-123.作者简介:袁晓旻(1983-),男,广东省肇庆市人,汉族,园林中级工程师,大学本科毕业,园林专业。

(上接第234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