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随笔: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获

教育随笔: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获

教育随笔: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获
教育随笔: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获参加xx省中小学教研员研训下乡研修活动中,聆听苏xx老师的讲座《语文科组如何听课、评课》,他提出观议课的焦点与核心就是学生有所得。

他说任何学校教育活动的根本就是使学生取得发展,让学生获得进步。

还记得余映潮老师的《什么样的课是好课》讲座,同样提出让学生学有所获的课是好课这一观点。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获?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侧重:一、 精心设计“问题”,有效进行导学注重“问题”的设置,将“问题”作为学生开启课文大门的钥匙。

如:《云南的歌会》一课,在三个步骤的阅读环节,依次设计三个主问题:1.云南歌会有几种形式,它的特色是什么? 2.这三种歌会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形式,为什么? 3.你最喜欢哪句话? 课堂教学中用于讲析的时间大大减少,用于实际训练的时间大大增加。

尤其在探究美点环节,教师立足于文本,让学生反复品读赏析,学生品读“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这一片段,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一学生说本片段写出人物的面目神态,细腻真实。

又一学生说本片段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调细致,人物如在眼前。

从学生的表现看出本节课较佳的教学效果。

二、 充分有效地利用课文教师巧妙地利用教材本身含有的材料,充分地反复地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的训练,进行大量的思维训练。

如:学习《散步》一文,让学生学习精致地写好自己身边的一件事;学习《背影》一文,让学生学习描写人物动作、外貌、神态的方法;学习《生命 生命》,让学生训练如何将短话写长等等。

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三种正效应:第一,学生思维活跃;第二、课堂场面活跃;第三,加深了对课文的钻研、理解。

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变“读”为“写”的教学之中,设计出从易到难的角度多变的教学内容,表现出层层推进的教学思路。

三、 充分设计学生有效活动由于朗读永远与文章的语言文字、思想情感密切相连,所以朗读应作为基本的教学形式,与词义、句意、文意的品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朗读"应该是一条常用的教学线索,贯穿于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于是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空,运用自由朗读、跟读学读、感知性朗读、模仿性朗读、熏陶性朗读、体验性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性朗读、个性化朗读、竞技性朗读等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

如《春》的教学主体思路设计: 1.同学们朗读课文,体会朗读这篇课文的基本语调。

2.观看视频,再次朗读课文。

感受春天的美好。

3.教师导引,有重点地指导同学们串读课文,品析课文思路。

 4.自由选读,
品味文中的佳词、美句、精段。

5.自选内容进行背读。

在以上这个教学思路的设计中,"朗读"出现在几乎每一个教学步骤中,不论是作为教学内容还是作为教学形式,它们都连点成线,成为贯穿课文教学始终的一条线索。

四、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课前预习是一个完整语文教学过程应有的环节,而且是第一个环节,预习不预习、预习的深浅都关系到后续的学习。

预习是反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生将从前学到的知识独立用运于新课文,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他们思维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以及独立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通过预习课使学生明确本课的教学目的、难点、重点,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能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预习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借助工具书,读通全文。

给自然段标序号、标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并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的含义。

2.收集于课文有关的资料。

如写人、写事的文章需收集作者的资料、文中人物的资料、写作背景等。

写景的需收集景物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关此文的其它资料。

3.有些头绪较多,内容较琐碎而有直白易懂的长课文,可按课后练习的要求初读课文后理出其线索、大致内容,做到熟读课文。

除教给学生预习方法外,教师还应在课前提醒学生预习及预习的内容,避免学生预习与教师所讲授的重点不一致。

其次教师在教授新课时,应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检查和评价。

否则学生的预习不被承认,积极性自然会逐渐丧失。

希望教师不断研读教材,研究课堂,使学生每一节课有所收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