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治疗
脂肪肝是一种肝脏脂质代谢异常的病变,可以由肝脏本身原因或其他疾病影响脂肪代谢引起。
中医学中无脂肪肝的病名,但大多归属于“积证”、“痞满”、“胁痛”、“痰瘀”等病证范围,
与肝郁、痰湿有关。
脂肪肝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肝气郁结、疏泄失常,以致气机阻滞,横逆犯胃,气病及血,血流不畅,或肝病传脾,脾失运化,水湿稽留,日久生痰,以致痰湿互结,内郁肝胆。
根据临床体会,脂肪肝可分为痰湿阻络型。
临床表现为形体肥胖,面有油脂,喜食肥甘,胸胁隐痛,腹部胀满,困倦乏力,纳呆口黏,大便油滑或黏腻不爽,小便浊,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疗应理气化痰,祛湿泄浊,可使用涤痰汤合胃苓汤加减。
方药包括陈皮、清半夏、茯苓、竹茹、枳实、苍术、厚朴、泽泻、醋柴胡、萆薢、木香、明矾、生山楂、草决明等。
此方可用于肥胖性脂肪肝、肝炎后脂肪肝的治疗。
1.加减运用
在临床上,本证型最为常见,也是最有效的。
如果痰热明显,可以加入胆南星和川贝母;如果大便黏腻不爽,可以加入川军、白头翁和秦皮;如果乏力气短,可以加入生黄芪和党参;如果出现肝热头晕,可以加入苦丁茶、栀子和龙胆草;如果血压升高伴有头痛,可以加入生石膏;如果失眠多梦,可以加入炒枣仁和首乌藤。
2.肝郁气滞型
临床表现为胸胁胀闷,抑郁不舒,或周身窜痛,倦怠乏力,腹胀纳呆,便秘,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弦。
治疗方法是疏肝健脾,理气活血。
方药为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
处方为柴胡10克,白芍12克,枳壳10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当归10克,牛膝10克,白术10克,甘草6克,生山楂15克。
主治肝炎后脂肪肝和酒精性脂
肪肝。
加减运用:如果两胁刺痛,可以加入赤芍和丹参;如果气短乏力,可以加入生黄芪和党参;如果腹胀,可以加入川朴;如果痛经,可以加入茜草和益母草;如果纳呆,可以加入炒莱菔子和焦三仙。
3.肝郁脾虚型
临床表现为两胁胀痛,脘痞腹胀饭后更甚,大便稀薄,或完谷不化,纳呆口淡,或恶心呕吐,女性月经不调,气短乏力,舌质淡或暗红,舌苔薄白,脉弦缓。
治疗方法是疏肝理气,健脾益气。
方药为逍遥散合四君了汤加减。
处方为醋柴胡10克,郁金10克,当归10克,白芍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砂仁6克,香附10克,党参10克,生甘草6克,生山楂15克,木瓜10克,薄荷(后下)6克。
主治肝炎后脂肪肝、肥胖性
脂肪肝和酒精性脂肪肝。
加减运用:如果两胁胀痛明显,可以加入川楝子和赤芍;如果腹胀,可以加入川朴和枳壳;如果便溏,可以加入苍术和薏苡仁;如果水泻,可以加入当归、山药、莲子肉和诃子肉;如果头晕乏力,可以加入生黄芪;如果恶心呕吐,可以加入竹茹、旋覆花和代赭石。
4.痰癖互结型
临床表现为肝病和消渴病日久不愈,形体肥胖,面色晦暗,纳呆口渴,恶心厌油腻,咯吐痰涎,脘腹痞闷,肝脏肿大,纯痛或刺痛,舌体胖大边有齿痕,或舌质暗有瘀斑,脉弦滑。
治疗方法是活血化癖,祛痰散结。
方药为消痒丸合化积丸加减。
处方为大贝母粉10克,生牡蛎粉15克,玄参10克,三棱10
克,莪术10克,槟榔15克,香附15克,海浮石15克,泽兰10克,鸡内金10克,郁金10克,杏仁10克,橘红10克。
主治脂肪性肝硬化和糖尿病性脂肪肝。
肝肾阴虚型的临床表现包括形体虚胖、肤粗毛丛、面色油光、腰酸腿软、身倦乏力、右胁隐痛、口干舌燥、手足心热、低热盗汗、头晕耳鸣、失眠多梦、男子梦遗滑精和女子经少经闭。
舌质红,苔少或无苔,或灰黑,脉弦细数。
治疗方法是滋补肝肾,方药是一贯煎加减。
处方包括生地黄10克、北沙参
30克、枸杞子15克、麦冬15克、当归10克、川楝子6克、
焦槟榔10克、焦山楂15克、白芍15克和生甘草6克。
这方
药主治皮质醇增多性脂肪肝和糖尿病性脂肪肝。
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可以进行加减。
例如,上方三棱和莪术虽然是破血峻剂,但不宜久服,久服会伤害正气,对于体弱者应该去掉,可以改用丹参、赤芍、桃仁或红花。
如果患者出现胁痛,可以加入醋柴胡、元胡和川楝子。
如果出现肝大,可以加入炙鳖甲和昆布。
如果出现咯吐痰涎,可以加入瓜萎和清半夏。
如果出现顽痰胶着不解,可以加入青黛和白矾。
这两种药物还具有显著的降低血脂的作用。
如果患者体胖湿盛,可以加入炒二术、茯苓和生薏苡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