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流派精解我国历史上的各个中医学术流派,都是历经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在学术活动中自然而然形成的。
其鲜明的学术观点与主张,往往由某学术流派成员自己提出,但又为历代医家所公认。
但对某学术流派的命名,则往往是后人给予和约定俗成的。
正因如此,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不尽统一。
有以代表性人物命名的,如河间派、丹溪派;有以学科命名的,如医经派、经方派、伤寒派;有以观点或学说命名的,如补阴派、温补派、汇通派;有以地域命名的,如易水派、新安派、绍派伤寒,等等。
不统一反映了多样性,故不必强求一致。
中医学术流派的类别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学术流派灿若群星。
一般认为,中医学派的真正形成是在金元时代,以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与朱丹溪为代表的四大家,其依据是清·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提出的“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近代中医学者谢利恒先生在《中国医学源流论》中说:“北宋以后,新说渐兴,至金元而大盛。
张刘朱李之各创一说,竞排古方,犹儒家之有程朱陆王。
”但也有学者认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受当时百家争鸣学术氛围的影响,医家在临床中就有偏重针灸、主用方药和强调切脉的三个流派。
任应秋先生认为,汉代已有“医经”和“经方”学派。
〔4〕《汉书·艺文志》说:“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至于中国古代究竟有多少中医学术流派,可谓说法纷纭。
谢利恒先生在《中国医学源流论》提出有刘河间学派、李东垣学派、张景岳学派、薛立斋学派、赵献可学派、李士材学派等;范行准先生在《中国医学史略》提出有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东垣学派、丹溪学派、折衷学派、服古学派、叛经学派等;《中医各家学说》二版教材提出有河间、易水、伤寒、温病四大学派,四版教材提出医经、经方、河间、易水、伤寒、温热、汇通七大医学流派;而《中医各家学说》五、六版教材则提出了伤寒、河间、易水、丹溪、攻邪、温补、温病七个医学流派。
查阅近几年发表的论述中医学术流派的文献,基本上还是沿袭五、六版《中医各家学说》教材的说法。
仔细分析起来,这些说法都有其依据,只是没有严格区分“学派”与“流派”。
如“丹溪”学派,其实是河间学派中的一个流派。
正如任应秋先生所说:“传刘完素之学的,有两大医家。
一为张从正,一为朱震亨。
……河间之学到了朱震亨又为之一变,而为河间学派之滋阴论者。
”〔4〕回答者:sbsni|九级| 2006-12-26 14:40学派,是指一门学问中由观点、主张相同的众多学者形成的派别,而不必有具体的组织形式。
中医史上影响深远的学派有:伤寒、河间、易水、攻邪、丹溪、温补、温病七大学派,形成中医学术发展的主流。
这些学派之间,或学派内部不同派别之间,由于学术观点、主张不同,展开的学术争鸣蔚为风尚,有时异常激烈,针锋相对。
例如,丹溪学派提出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后来温补学派主张“阳常不足,阴本无余”与之争辨:在温补学派中,薛立斋有“补肾不如补脾”之说,而赵献可则倡言“补脾不如补肾”与之论争。
如此等等,各派医家依据自己的实践提出的不同认识,实际是互相启发、补充与完善的问题,一般不存在谁是谁非,客观上推动了中医学术的不断发展。
可以说,中医学术发展史就是一部学术争鸣史。
必须指出,中医史上这七大学派是在“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学术环境中形成,其学术争鸣也是在传统中医框架内进行。
随着外在学术环境的变迁和中医学术传授方式(教育)的改变,导致现代新学派的兴起,古代七大学派早已不复存在了。
IA'xEx本文所指的学术流派是中医学术领域现实存在的“经典派”、“现代派”和“结合派”。
这些新学派的兴起有其客观必然性,在学术上各有特点、优点和误区,它们各自发挥,多少年后,殊途同归,形成后现代科学的医学形态,而对人类健康做出卓越贡献。
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探讨。
m©中国中医药论坛-- 中国中医药论坛SJ学派形成的客观需要与必然F众所周知,医学科学原本是因社会需要而产生和存在的,也必然以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为导向而不断地发展。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医学大规模传入中国,且由少到多,逐步居于主流地位,其中虽有某些人为因素,但毕竟是适应社会之所需。
而在中西医学激烈碰撞中,中医学蒙受非议、蔑视、误解甚至否定达百余年之久,虽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使其在国内地位不断下降,但毕竟卓然自立迄今,近年来还以迅猛之势流传国外,越来越被世人青睐,都是需要使然。
社会为什么需要西医?因为西医不断融纳现代科技,揭示了许多疾病的病因本质和病理损伤,疗效卓著,不可替代。
社会为什么还需要中医?因为有许多疾病西医治不了,翻开西医的内科学看,大约80%左的疾病都是这样描述的:本病原因不明,缺乏特效治疗。
这就给中医留下了存在的广阔空间。
中医有几千年的积淀,不仅能治一般常见病症,还能治某些西医不能治的疑难病症,而且中医治法方药没有什么毒副作用,对人体基本无伤害,疗效卓著,同样不可替代。
然而,还有一大批疾病,单用西医或者中医都难治,疗效都不好,即使对有一定疗效的疾病来说,也要不断提高疗效,才能满足社会对医学日益攀高的需要。
处在同一环境,针对相同对象(疾病),遇上相同问题(疗效)的中西医学,在择善而从的社会选择过程中,显示出各自的优点和不足。
主张把二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以提高疗效的探索,原本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于是有“结合派”的出现。
早在清末至民国初年,前辈中医如唐宗海倡导“中西汇通”,恽铁樵主张“中体西用”,张锡纯提出“衷中参西”等,都是“结合派”形成之前,力图沟通中西的尝试,而张锡纯那张阿斯匹林加石膏治疗感冒发热的处方,则是中药加西药的代表,也有点取长补短的意思。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注定这些前辈中医不可能在中西医结合上有什么作为,他们的成就主要在中医方面,不过,其沟通中西的探索对“结合派”的形成不无影响。
“结合派”作为一个学派出现应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的事。
当时,由政府组织一批高级西医系统学习中医理论,并随一批著名老中医临床实践,接着取得了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非手术治疗急腹症等多项体现中西医结合的优越性的成果。
于是,人们坚定了信念,并主张以中西医结合,创造新医学、新药学为目标。
这个派别以一批高级西医学习中医的临床专家为代表,从之者众,现已成为中医高等教育的一个专业。
,M)一门学科对社会需要的适应程度,是其衰退与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临床上,病人和医生都不满足于仅仅是以传统中医的“四诊”为基础的诊断和疗效判定,要求用西医的病名诊断和检测结果,已是普遍需要。
与此同时,现代观察入微的检测方法,揭示的许多无症状性疾病,以及某些疾病的早期或经治疗的后期,检测结果有异常,而中医宏观“四诊”无异常,使中医陷入“无证可辨”、“无病可治”的困惑。
客观需要促使中医临床上自然而然地引入现代检测方法,做中西医“双轨”式诊断、辨证,导致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地发展,不断地扩大了中医辨证的视野,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涵,充分发挥了中医的治疗潜力,提高了中医疗效和其疗效的确定性。
于是,主张“病证结合”诊疗的“现代派”,晚于“结合派”应时而生。
“现代派”否认中西医结合是发展中医学术和提高中医疗效的惟一途径,主张中医现代化,即以中医的理法方药为主体,大力吸取现代科技(包括西医)来充实、完善和发展自身。
如证候的规范化,证候关键指标的客观化、量化,以及运用现代科技改革方药剂型,力争高效、速效、便于使用等,都是“现代派”积极倡导的。
“现代派”的代表人物为“文革”前中医高等院校毕业的佼佼者,从之者也多是近几十年中医院校毕业的临床工作者。
dcg有特色才有生命力,任何学科都一样,如果失去了自身的特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一批造诣高深又拥有丰富临证经验的中医认为,时下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中医,在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辨证论治地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代不如一代。
在临床上面对病人,能够运用中医的名词、术语描述病情,根据描述概括出病机、证候,引经据典地提出治法方药,取得疗效,这样的中医已经很少很少了,现在大多数的中医都是讲的西医话。
把中西医结合或中医现代化解读为拆除了中医的理论框架,泯灭了中医的临证根基,丢失了中医的特色与优势,实际是中医西医化。
在中医后继乏人、乏术的严峻形势下,产生了“经典派”。
“经典派”呼吁突出中医特色,强调学习经典医籍和辨证论治的运用是提高疗效的途径,认为不要忽视和排斥师徒授受的传承方式,主张要按照中医学术自身特点来办中医教育、中医医院、搞中医科研和确立中医管理体制,以抢救中医学术的濒危状况。
这一派以德高望重的一批前辈中医学家为代表,毕竟积重难返,曲高和寡。
直到癸未之春,SARS暴发,举世震惊,众医棘手之际,以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为首的一批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先后收治50例SARS病人,坚持中医辨证论治,却无l例死亡,未发现特别后遗症,与西医治疗相比,显示令人振奋的优越性,而引起全世界注目,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的首肯。
广州何以如此疗效卓著,究其原因,与该校平日对抗击SARS第一线的中青年中医实施四大经典温课活动、明显提高了辨证论治水平有关。
于是,倾向“经典派”者,与日俱增,世界性“中医热”再兴高潮,都要求学习原汁原味的中医。
nlD@ 由上可见,以我国特定的学术环境为条件,社会需要为导向,促使三大学术流派的形成是必然的,而不在于领袖人物提倡与否,提倡不过顺应其趋势而已。
其实,在我国特定的学术环境中,中医向西医渗透也是必然的。
包括一些权威的西医临床书籍,都情不自禁地引用中医治法。
例如,《实用内科学》(第十版)治疗高血压病,就介绍了中医辨证施治、单方、针灸等。
目前,在我国纯正的西医是很少的,他们在临床治疗中大量使用中药制剂,如黄芪注射液、灯盏花注射液、丹参针、生脉针、柴胡针、鱼腥草针、桂枝茯苓丸、金水宝等等,虽算作是“中药西用”,但与西方国家中地道西医相比,毕竟有所不同了。
&OD©中国中医药论坛-- 中国中医药论坛;AcM三大学派的学术观点与主张uzLP中医学术领域三大新兴学术流派的形成,表明中医由封闭半封闭状态,走向了充分地开放的状态,折射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科学春天的氛围。
笔者不揣冒昧试作评析。
'+ 所谓“经典派”,其学术观点、主张与特色,原本就是历来纯正中医的传承,无所谓“派”,只不过与不同观点、主张的“结合派”、“现代派”相对而言,称之为“经典派”而已。
“经典派”坚持认为,中医学不仅是“经验医学”,而且是成熟的完整的科学体系。
在几千年的医疗活动中,它以宏观、整体、动态、综合的研究方法,直接在人体上实践,所揭示的生命活动规律、疾病状态和卓有成效的诊疗方法,是近、现代科学没有涉及的领域,对于这种高层次的复杂事物中的发现,用局部定位的还原、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根本就是南辕北辙,证实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