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
公安机关的基本活动是执法活动,公安民警的基本行为是执法行为。
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切实提高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确保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是增强公安机关执行力和公信力、树立公安民警良好形象的根本保障,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环节,也是促进“平安增城”建设的重要举措。
如何加强队伍执法的规范化建设,对增强执勤民警的综合执法素质、提高队伍整体战斗力、提升民警在群众中的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下面就基层派出所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以供探讨。
一、目前队伍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组织培训和民警自身努力,现在基层派出所民警的执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执法质量不高,存在随意性。
执勤民警执法程序不规范,法律文书存在漏写、错写等现象,只要有人讲人情,就减轻处罚,削弱了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性;部分民警说教能力差,对一些法律解释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讲话用语不文明,业务知识水平不高;个别案件处理民警缺乏证据意识,不及时收集物证和制作询问笔录,导致丢失有效证据,造成当事人对执法工作产生了怀疑,心理上增加负担。
二是执法不文明规范,为民服务观念不牢。
个别执勤民警处理案件方式简单,往往以管人者自居,对违法当事人态度冷、躁、硬,存在训斥当事人现象;个别办案民警不会做耐心细致的解释说服工作,有的不履行告知程序,忽视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窗口民警向群众解答问题不热情,回答问题不清楚,给群众造成一种不为民办事的感觉,伤害了警民感情。
三是执法态度差,形象不佳。
部分民警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在执勤执法中态度粗暴、执法方式简单,以致于民警性情易暴躁成为大多数群众的共识。
另外不少执勤民警不注意自身形象,警容风纪不整,而部分机关民警的“冷、硬、横、推”现象也已不是新闻,这些都使民警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二、原因探究
(一)执法环境差、影响大。
部分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意识淡薄,对民警执法不理解,致使民警在执勤执法中时有发生妨碍执法案件。
有的甚至威胁围攻民警。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至7月份,仅派出所就发生民警被阻碍执法30多起,其中6名嫌疑人因情节恶劣被治安拘留。
(二)目前警力不足、任务重、工作量大。
许多民警超负荷工作,造成工作干劲不足,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在当前社会治安形态日益复杂的情况下,民警的数量却没有增加,造成了比例的严重失调,民警面对如此大的压力只能超负荷工作。
以派出所为例,派出所民警平均每人每月要加班20多个小时,警力的不足和任务的繁重导致民警执法质量和水平的不高。
(三)缺乏系统培训。
大多数的基层派出所将业务工作作为所内工作的全部,只注重民警的工作成绩,要求民警在执法量上突破再突破,忽视了对民警的培训再教育。
导致部分民警思想陈旧,执法观念落后,无法适应新的治安形势发展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业务学习和警务技能学习的双落后,这也直接导致了民警执法的不规范。
三、对策与措施
(一)强化教育培训,规范执勤执法。
定期的技能轮训、岗位练兵活动,无疑是提高业务技能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同时也是提升民警个人素质的捷径。
个人素质的提升必将改变执法中各种不良形象,而对于各类法律法规的学习和熟练运用也必将较大限度地减少执法中的不合法。
要紧密结合“三基”建设要求,积极组织执勤民警系统学习《治安管理处罚法》,从规范执法用语抓起,使每一位民警都能够准确掌握和熟练运用“常用执勤执法用语”。
以掌握科技装备操作使用为重点内容,组织民警学习治安有关法律法规业务知识,开展计算机、摄像机、录音笔、数码相机等设备实用技能的培训。
(二)完善执法质量考评,强化执法监督。
在日常的执法工作中,积极探索执法监督的方法,加大执法内部监督制约力度,建立健全部门管理考核办法和考核良性机制,及时纠正执勤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将执法考评结果纳入每月的考核中,进行全所通报并和经济利益挂钩,真正体现部门考核对民警的监督、考核、制约作用。
建设一支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队伍,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的平稳,是我们公安基层派出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分析队伍执法的现状和问题,特别是研究新形势下基层执法规范化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增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的使命感、紧迫感,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对症下药,开拓管理,使我们的队伍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