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震设计流程及 PKPM 建模1初定减震目标隔震设计的第一步就是初定减震目标。
如果当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0.4g ),考虑到场地条件好(T g 小)、上部结构规则、质量和刚度分布均匀(包括平面和立面), 可以初步确定减震目标为降一度半,即上部结构要按照7度(0.15g )进行设计。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一、当地的抗震设防烈度并没有降低;二、整个结构的抗震能力没有降 低,相反结构的抗震能力大大提高了。
那么,上部结构为什么按7度(0.15g )设计,而不是按照9度(0.4g )设计呢?因为采用了隔震技术,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减小到低 于或相当于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5g )的水平。
2 确定隔震层位置隔震层的位置要根据具体工程具体分析,目前多设置在基础顶和地下室柱顶,当然, 也有设置其他位置的。
3 上部结构设计依据减震后的地震作用水平(如 7度(0.15g ) 注意几个问题。
3.1 隔震设计一般原则2)结构周边剪力墙要尽量少布置,尽量将剪力墙布置在结构内部,同时在 satwe 中验算罕遇地震时,尽量避免结构出现拉力。
3)如果隔震层做成转换层,隔震层的转换梁柱要尽量大,确保隔震层的刚度和承 载力,宜大于一般楼盖梁板的刚度和承载力。
4)转换层的柱子布置不宜过密,过密导致单个支座的压力变小,在罕遇地震下, 柱子容易出现拉应力,而隔震设计中拉力需要尽量避免,如果不能避免,拉力应在规范),进行上部结构设计。
这里需要1)高层建筑多采用剪力墙结构,在开始定方案时,应注意结构的高宽比不宜过大,对于9度地区,一般控制在3以内比较好,不宜超过4。
3.2结构模型底层柱下端改为铰接约束考虑到隔震橡胶支座的抗扭刚度、抗弯刚度相对混凝土柱非常小,或者说隔震橡胶 支座传递弯矩和扭矩的能力弱,因此,为了使模型结构的受力状态与真实结构的受力状①点击SAT-8或SATWE 再选“接PM 生成SATWE 数据”,再点击“应用”按钮。
nH 肃 4 neu 冷■右 I* e结掏空闾有隈元分折设讦软L*rMCAO*TAT 責 SATWE *貫桂lt«^工留 A JCCAD *LtCAD *JLQ当njttn* 炜财s/婶虺STtSFKS 计期嘶昂If ;耳5?*冃華|接PM 生成SATWE 数据”窗口中,选择第二项“ 2.特"卄SRg*TVI 却* it 弄r 灘1.甘科卜離M 硼i.i ssasEt 充m.T Trt'^TiFrfi+wiJs* ei tfc-J \■嘻平a 可•盘tus IC 畑百111 用PttSi !¥rt!)SfFS& 忖ifwrirsyr)n oaMit :*i③在“ SATW 敢据前处理”窗口中,选择“特殊柱”态更接近,建筑结构模型的底层柱改为下端铰接约束。
PKPM 中实现过程如下图所示。
②在“ SATWE^处理殊构件补充定义”,然后点击“应用”按钮。
:**>■■ rdn円■④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柱下端铰接”。
⑤光标框选建筑底层所有柱,即可完成柱下端铰接设置。
3.3 竖向地震作用考虑考虑到目前橡胶隔震支座,对减小水平向地震作用非常明显,对减小竖向地震作用不明显,隔震后,结构的竖向地震力可能大于水平地震力,应予以重视并做相应的验算, 采取适当的措施。
因此,规范第12.2.1条中规定: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应根据水平向减震系数确定;其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8度(0.2g、8度(0.3g)和9度(0.4g )时分别不应小于隔震层以上结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20%、30%5 40%。
PKPM略如汁*至蘇"5覇10用!=W?D»3JF5JfFr»・#卷|1!忸2_何'LAM .11-(Oi-Cit SAIS③SATWE---分析与设计参数补充定义----总信息---“地震作用总信息”下选择“计算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实现过程如下。
①点击SAT-8或SATW ,再选“接PM 生成SATWE 数据”,再点击“应用”按钮。
省 1“雷 鞫I 進杆?a 枸]a a| 釦我Bf 算 帕錯切^ «|箱构鑿園有®元分析鲨磁匚ddiFnIIif PMC AD★ PK主m★ TAT*宅柱确工®H JCCAD *LTCAO❻PW 世翌内力三配觀计算 QI 分护皓采圈形和文:*昱②在“ SATWE 前处理 接PM 生成SATWE 数据”窗口中,选择第一项“ 1.分析与设计参数补充定义(必须执行)”,然后点击“应用”按钮。
J3 13这里需要注意:和竖向地震有关的参数不能降低,如轴压比仍需照当地设防烈度地 震进行考虑。
⑤竖向地震作用调整以当地抗震设防烈度为 9度,隔震后上部结构按 7度(0.15g )来计算。
由于前设卄rt a 槽A I 荀ft 爼舌I _III]tK*力与璽ff 生氐砒 躍*上寄重初n 对 fWW 写 i 'kJ-nl ;:也寸皇塑畫氏 Jfl 元*凶«血制71[c- Pt 专fcL 茸信aSi*O^I*円■苹.爭°出n 尸声=1④SATWE---分析与设计参数补充定义----地震信息---选择隔震以后的上部结构的 地震动参数。
如当地抗震设防烈度为 9度,隔震后上部结构按 7度(0.15g )来计算,参数设置如下。
'■i if ff 呈 I H BS 僧电S I * 5 f Bl ft 11 *I 局 # in g I :[ I ; £ ih A -■'■OTBU#(环 「勲撕議:■ nz 3日讦是焉~3血C 唧 P 二屋r - -1 ■ n 十 r - ---JI ■-r tsflP i£SfH»!CL. P *f (施1唏件庐 滸卸&埜<?前忑两*力fl 和2*值16«褪 畀IWS 瑚 电.电比曲flfit.RtU 1(「曲F —F 归 K 13 I : U]竖向地震作用时,程序是按照7度(0.15g )进行计算,而不是按照9度(0.4g )计算。
所以,根据《抗规》我们要做两项工作。
第一、将竖向地震作用调整表2所示。
1)SATWE---分析与设计参数补充定义----荷载组合,然后勾选“采用自定义组合及工况”,再单击“自定义”按钮,设置见下图。
三■> linff 陕上« I 佝e^・ Ifl; iJ T H 刊 HiFS并*两EGV :弔!e2)在弹出的“自定义组合工况”窗体中,将仅考虑竖向地震(或称 况的竖向地震组合系数修改为 3.5,设置见下图。
至此,竖向地震作用已从调整到9度0.4g 。
表1仅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时r Ev面我们输入的多遇地震水平影响系数最大值是 0.12 (按照7度(0.15g ),因此,计算9 度(0.4© ;第、保证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不小于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 40%。
调整系数如下表1和AlI W c 世 « I*平如dffSI 御剂VHn=Z 向地震)工7 度 0.15gPKPM 实现过程如下。
1戡—1 S 就1 1 xra 乩1幅匪Hi 1 jns :w?f] 値优;1.200 0. 9?0I.MC (k DOD a DOD 'D. DQD 'a. DQD 'J3①俪7川M 0, DODa DODm m a.临 111 :mQ. flfO (vnwD L EP山m (MOD]5 l ・?nn 0. 9?0 f, OfC -l-^CD □L DDDD. DQO D. DQDIf!L 000I 川》 0. DODa DOD 0. m a. w IT :nnn(LOW ■1川w O L DDD 0. OPP D- m o.noD IE 1,nnn 0. OfO f, nrr1 ■比DDL DDD D.DDD D. DQD 13 I. QOQ A L DOO t_D«-C-40D 0- QOD D. Dao D. Dan 20 L nail k4ODO.RJC 0. DDD 比DDDD. DDiiD Ik DDID 21u non U4IIID讯C[.[]D 口 □. □□□□. DDD D. DDD 221. uvu CLUCO D.囲口D- ODD 0- ODDD. DDD 33 IJIDII(Lii(-DD. NiD 比DDD □. DDd D. DDiD2Q1, nnn a. 3EDD L []D 口 [k []DD□. DDD D. DDD 251. U1IU D_gED -1-<DO DL □□□ □- □□□ 0- DDD D. DDD 26LiiDii OLPM0. U(-DL.-Jt-D D- D5D D. DDiiQ -TTiiin —, 21UOMO g 敝 aow -h40D a 皿D 0. DOUD I Q.W 2aLx :JUU 0L6LUC Utu L DOD k 3DD D.DDD 1 2. 2B1] 11.200 aw 0.000 O.DOD L 300 0. QQin2. 2帥 1050mewuow(kOOD aaoD2’蒯1 Lx EUU 0L6t0〔亠 ott L DQD D. DQD -I-3DD 2. 2flll *l.UUUm GW 0. Oto 也ODD L 汕DO.UQlll 1 -2.201(1 口I H OMOQrSWuow (kDOD -t 30D oi m 134L. UUU OLbtOt. otc 〔・ DOD D. DDD 1.saa 1 -2.28』1L 000 (LEDO c occ O.DOD a. DOD 'I.IDIID , -MH 1 L 200 fl^eco c ow L CCD 山OCDD.DQP 5■叫J 0000.6CDC- occC- DCD 0- DCD 0. DDD —5业 J主rt 弟刍1 1 1最小层间剪力应满足《抗规》(GB5OO11-2O10 5.2.5条,按本地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框架结构底层柱下端弯矩放大系数《抗规》(GB50011-2010 6.2.3o 对于隔震结构,柱下端弯矩调整应在隔震层上面一层柱,因此,为了保证该层柱的配筋计算正确,应将 隔震层设置为地下室,在此条件下,计算该层柱子的配筋。
4 隔震层以下结构设计1)按照《抗规》(GB50011-2010 12.2.9条第1、2款:隔震层支墩、支柱及相连 构件,应采用隔震结构罕遇地震下隔震支座底部的竖向力、水平力和力矩进行承载力验 算。
2)隔震层以下的结构(包括地下室和隔震塔楼的底盘)中直接支承隔震层以上结 构的相关构件,应满足嵌固刚度比和隔震后设防地震的抗震承载力要求,并按罕遇地震 进行抗剪承载力验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