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博物馆寻宝记.云南博物馆的牛虎铜案

博物馆寻宝记.云南博物馆的牛虎铜案

云南博物馆的牛虎铜案
战国时期青铜器,1972年出土于云南江川县李家山。

现收藏于云南博物馆。

案又称“俎”,是中国古代放置肉祭品的礼器。

牛虎案就是用来放献祭牛牲的,牛牲居祭祀“三牲”首位, 是最重要的献祭。

虎在滇文化中具崇高地位,常立于滇人祭祀的铜柱顶端,为崇拜之对象。

因此此器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此案与甘肃武威出土的著名的铜奔马齐名,有“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之誉。

铜案高43cm、长76cm。

造型奇特、新颖构思,既有中原地区四足案的特征,又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是中华青铜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铜案由二牛一虎巧妙组合而成。

以一头体壮的大牛为主体,牛四脚为案足,牛背反弓作椭圆形的案盘面,一只猛虎扑于牛尾,四爪紧蹬于牛身上咬住牛尾,虎视眈眈于案盘面。

大牛腹下立一条悠然自得的小牛,首尾稍露出大牛腹外,寓意了大牛牺牲自己对小牛犊的保护。

大牛颈肌丰硕,两巨角前伸,给人以重心前移和摇摇欲坠之感,但其尾端的老虎后仰,其后坠力使案身恢复了平衡。

大牛腹下横置的小牛,增强了案身的稳定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