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世孤品——龙形觥
王盼
美教10国
1007011040 这趟西北行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博物馆了,虽然我觉得这几个地方的博物馆藏品类型都大同小异,但还是有几件珍宝让我难以忘却,龙形觥,就是其中我最欣赏的一件青铜精品,也是山西博物十大镇院之宝之一的国宝级文物,他就静静地躺卧在山西博物院二楼的“夏商踪迹”但是却让我眼前一亮,以致完全无视周边摆的器件,直奔到它的面前去观赏它。
独特的器形
我想,首先吸引我的绝对是它那独特的外形,继续走近,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他的名字,龙形觥,觥,是流行于商朝晚期至西周早期的酒器。
觥的器身呈椭圆形或方形,圈足或四足。
带盖,呈有角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形状。
有的觥全身为动物形状,盖为兽头、背,器身为兽腹,足为兽腿。
此前也在博物馆见到过许多觥,但是也大多数是鸟,或是其他兽形的,而眼前的这个觥却像一条龙是我从未见过的,据讲解员介绍,它高19厘米,长43厘米,宽13.4厘米,前端龙首昂翘,瞪目张角,龇牙咧嘴。
长腹弧鼓,后端截平,背部为弧曲形长盖,内有横榫与器腹扣合。
盖面中央有一蘑菇形钮。
器身口沿外附有两对贯耳,用来把龙形觥吊起加热酒,另一端没有封口,用来散气。
再仔细看它,底部有长方形矮圈足,放置平稳,整体如一停泊的龙舟,据了解,它的制作模具在出土时并未找到,所以,这件龙形觥是一件绝无仅有的孤品,再次端详它,果然是造型独特,独具风采。
传奇的来源
据了解,龙形觥出土于1959年山西省石楼县桃花者村,这是一块古老的文明荟萃之地。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存,夏为鬼方,商为沚国,春秋称屈邑,西汉名土军,隋开皇18年(公元598年)改为石楼至今。
当地虽地处黄土高原一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山西省倒数第一,属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可当地丰富的青铜器文物和大量地上文物遗址却向世人展示着这里曾经的辉煌。
郭沫若用甲骨文考证,认为石楼可能就是商代的鬼方。
刘敦愿先生在《文史哲》上发表的《山西石楼出土龙纹觥的装饰艺术与族属问题》一文,研究了名家的众多说法,并提出“以龙蛇纹样为主装饰青铜器,应是夏族余民”的观点,亦即商代山西地区的戎狄族的制作,如果更具体一点说,很可能是鬼方的遗存。
石楼县出土文物数量之多,价值之珍贵,确实罕有。
这里发现大量陆龟、大象、犀牛、三趾马的化石,为研究黄土高原的地质地貌和物种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佐证。
在当地还发现了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的遗址,并伴有300余件珍贵的殷商青铜器。
这些文物的大量出土,对研究商周时代历史、文化、经济、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大量商周时代青铜器的频频出土,石楼县被称为“全国三个殷商出土方国之一”。
我觉得这样一块风水宝地能出土这么一件精美的青铜器也不足为奇吧。
此外,解说员还讲了一段关于龙形觥的传奇故事,它是姜子牙的神器,传说,一次周文王来到太师府同姜子牙商量伐纣之事,姜子牙摆酒设宴为文王接驾。
这时,席间的一只酒器引起了文王的好奇。
只见这件酒器状如小舟,身长数尺,背上盖着一只弧形的长盖,盖面的中央是一个蘑菇形状的小钮,腹部两侧还雕刻着神秘的花纹,两侧各有一对贯耳,正好可以
用绳子将其悬挂在酒席中央。
翘起的前端被塑造成龙的模样,高傲的姿态中充满威严,只需轻轻抬起它的尾部,美酒就从这微微张开的龙口中流出,看着这件似龙非龙的酒器,周文王不知其中蕴藏何意,便询问这件酒器的来历,不料姜子牙却闪烁其词。
周文王勃然大怒。
后来,姜子牙向文王解释说,纣王发明一种酷刑,将人投入鳄鱼池中。
姜子牙的岳父是一位隐士,他教姜子牙铸造了这个形似鳄鱼的酒器,作法为民祈福。
岳父过世时,姜子牙将这个鳄鱼形的酒器予岳父陪葬。
周文王听后恍然大悟。
精美的纹饰
了解完它的来源,继续凑近看它身上的纹饰,不觉眼花缭乱,想到的只有一个形容,“绝”,龙形觥全身饰满精美的图案,花纹线条流畅。
盖子上为逶迤的龙身,图案与头部的龙首造型连为一体,空隙间辅以漩涡纹。
两侧装饰有鳄鱼、夔龙。
栩栩如生,青铜器上饰以鼍的形象,极为罕见。
鼍,亦称扬子鳄,为我国特产动物,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以安徽的青弋江沿岸以及太湖流域沼泽地为主产地。
在山西西部的黄河沿岸出土的3000多年前商代的青铜酒器上出现“鳄鱼”纹饰,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罕见。
一般青铜器的纹饰有神兽纹、饕餮纹、人形纹、云纹等,但从来没听过,也没见过还有鳄鱼纹,被认为是传说中姜子牙为民祈福的神器,它在千年前的用途,现在的专家们也作出了种种猜测。
但最令人费解的是,这件出土于山西西部黄河沿岸的3000多年前商代的青铜器上,竟出现鳄鱼纹饰。
莫非,当时的气候条件下,黄土高原气候温暖湿润,沼泽遍地,鳄鱼徜徉?据专家考证,早在远古时期,今天中国的黄土高原一带气候温润,草木繁盛,许多热带的动植物都在此生长。
根据这件青铜器,我们可以推测早在商周时期,这里可能还生活着许多鳄鱼、大象等动物。
那么,在远古时山西怎么会有以鳄鱼为图腾崇拜的部族呢?这个问题从古史典籍中可以找出答案。
《国语·晋语》引春秋时晋国大夫叔向的话说:“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以为大甲,以封于晋。
”兕属犀牛类。
晋地当年气候湿润,水草丰美,犀牛自由自在生活在这里。
同样喜湿居水的鳄鱼常常以犀牛为邻。
因此,有犀牛之处必有鳄鱼同栖。
晋时这里气候尚且如此,可想夏商时的状况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鳄鱼在晋地的解释,考古学家马晓东先生也曾说,五六千年前的黄河中下游的汾河流域气候湿润,水丰草茂,沼泽密布,生长着大量鳄鱼,世界古生物学界将其定名为“汾河鳄”。
襄汾陶寺出土的鳄鱼皮鼓证明了这一点。
古鄂国当时就处在汾河流域的鄂河边,也许,当时的鄂河就被先民称为“鳄鱼河”。
所以,以鳄鱼为图腾崇拜是很自然的事情。
烟台大学副校长、中国学术研究所副所长文献学博士、历史学博士江林昌教授说:“我国原始先民,开始生活于深山丛林中,靠采集狩猎而生;进入农业时代,则又坐北朝南,依山面河而居,先民们既惊奇于日月之运行,风雨之无常,昼夜之交替,四季之变化;又恐惧于山水之深邃,怪兽之可怖,河水之奔狂,大地之广漠。
恐惧产生神。
先民们相信万物有灵。
于是先民们在思考宇宙生成的同时,又在崇拜并祭祀天体山川各种神灵。
他们往往用拟人的手法把天体山川各种自然现象人格化、动物化。
”这也就是说,在原始社会,人们解释不了自然现象,便将制约生活的自然力和自然物变成超自然的神灵,并作为自己崇拜的图腾。
先民认为与自己同居一地的鳄鱼威猛、勇武、灵异,是无所不能的神灵,可以护佑氏族和部落,于是,鳄鱼便成了鄂人的图腾崇拜。
现境内众多的以“鄂”为名的山谷可以证明这一点。
在以鳄鱼为图腾崇拜后,先民必定以自己的想像将其美化、神化,使鳄鱼成为了吉祥神物——龙。
在其后的青铜器纹饰中,基本上都以龙
纹占首位,而这件青铜器却保留了原始的鼍纹,更是突显了他的宝贵与奇特。
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吧。
投射的文化
中国的酒文化的长河可谓星光灿烂。
单说酒具,在商代,青铜酒器就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
酒器就其用途,分为贮酒器、盛酒器和饮酒器三类,每一类又根据具体的实用要求和使用者的身份与地位,分为多种,要认清记全了,得下一番功夫。
青铜酒器一般是贵族专用,多用于皇室贵族间的宴飨、朝聘、会盟等礼仪交际场合,就像是一种高档的道具。
而用于陪葬的青铜酒器,又如同铭功颂德的纪念品。
所以现在我们见到的商代酒器,或出土或传世,都属于这类高档品。
龙形觥就是这种高档盛酒器中的一族,成语“觥筹交错”就是形容使用这种器具宴饮场面的热烈,而据研究说,龙形觥是专门用来罚酒而使用的——你说这古人的智慧和情调!不过用这么大件的酒器罚酒,我只能感叹一句,当时人的酒量那叫一个好啊。
李白时代是“金樽清酒斗十千”,范仲淹在岳阳楼上“把酒临风”,梁山好汉在山头上大碗筛酒大块吃肉,现在的哥们兄弟则是用玻璃口杯一口闷。
喝的都有一份惬意和痛快,而从精雅到粗豪,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与品位,却好像应了九斤老太的担忧——一代不如一代,真的是没办法相比的,但是,不管怎么样,咱们中国的酒文化算是源远流长的,不管到那个博物馆,有青铜器必有其酒器。
这趟西北之行让我大开眼见,三省的博物馆不得不让我感叹咱们中国的古老文化与文明,平常还比较爱看寻宝节目的我常常把目光放在文物的经济价值上,当这么多珍贵的文物摆在我眼前时,真的觉得他们怎能用钱来衡量,他们折射着历朝历代兴衰,积淀着古时中国的文化,每一件都可谓是无价之宝,仅仅一件龙形觥就能从器形,纹饰等方面看到商朝这么多的传奇,更何况是一整个博物馆的文物,听着讲解员的讲解常常会让我随着文物的朝代不停地“穿越”,让我在大开眼界的同时也增长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