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煤矿闭坑报告范本

煤矿闭坑报告范本

****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煤矿闭坑报告***年**月目录第一章基本情况 (1)第二章矿井开拓布置 (2)第三章矿井瓦斯等级及防治 (7)第四章煤矿区水文地质 (38)第五章资源储量动用情况 (51)第六章闭坑后对周边矿井存在的安全威胁 (52)第七章附件 (53)第一章基本情况一、位置交通***煤矿位于**境内。

矿区中心点地理坐标为:东经1**,北纬**。

矿山有3km简易公路与**公路相接,北东**公路里程为**km,北西至**火车站?*8km,交通较为方便。

二、气象本区气候温暖潮湿,夏季多暴雨,冬季多雨雾,雨量充沛。

据兴文县气象局资料,年降雨量最高2372mm,一般1300~2000mm,特大暴雨量444mm,一般日降雨量116~145.5mm,暴雨强度最高70mm/h。

年降雨量多集中在5~8月份,占总降雨量的50~55%,常以大雨或暴雨降落;9~12月份为霪雨季节,晴天很少,年降雨天数一般190~230天。

空气相对湿度高,年平均达92%,冬季气候寒冷,海拔1360m处气候低至-9.3℃,夏季最高气温33.9℃,年平均气温12℃。

无其它重要的灾害性天气。

三、地形地貌及水系矿区位于**盆地与**高原过渡带,地貌类型属深切割中山,总体南东高北西低。

矿区最高点位于南东角木林包山头,标高约为+1528.2m,最低点在矿区北西角铁厂沟沟底,标高约为+810m,矿区相对高差约为718m。

矿山地处珙长背斜南翼中段,洞河、龙塘两地下暗河的分水岭地带(矿区位于分水岭偏龙塘暗河一侧)。

矿区及邻近山地地貌与岩溶地貌并存,山地以脊状单面山为主,嘉陵江组泥灰岩组成北西西—南东东向分水岭。

分水岭北坡(即矿区一侧)由宣威组及飞仙关组地层组成反向岩质边坡,自然边坡角多为50~60°。

矿区属长江上游一级支流的长宁河水系。

区内河流为洛甫河上游的***,区内一般无稳定的地表水体,但有季节性溪沟和冲沟构成树枝状水系网。

大气降雨多沿斜坡、冲沟汇入北侧溪沟后通过岩溶暗河在龙塘暗河出口处流出区外。

四、地震情况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矿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五、相邻矿井及老窑***煤矿北西、南西及南侧与兴文县***煤矿相邻,两矿间有30~50m的保安煤柱隔离;北东及东侧与兴文县***乡**煤矿相邻,两矿间有30~50m保安煤柱隔离,矿区北侧无邻矿。

矿区北西侧有原兴文县*****煤矿采空区存在,北侧有原**煤矿及本矿采空区存在。

根据现批准设置的矿区范围,本矿山与邻近矿山之间无边界重叠和矿权之争。

第二章矿井开拓布置一、井田境界、储量和设计规模***煤矿井田范围由1~10号拐点圈定,井田东西走向长约1556m, 南北平均倾斜宽约668m,划定矿区面积1.04km2, 批准开采B3、B4煤层,允许开采标高+953~+800m。

截止2007年12月底,区内共保有煤炭资源储量(111b)+(122b)类2504kt。

设计利用资源储量(111b)+(122b)类1805kt,可采储量1554.3kt。

矿井扩建规模150kt/a,服务年限7.9a。

二、矿井主要生产系统1、矿井开拓方式将**(煤矿)+825.191m平硐改为主平硐,作为矿井煤炭运输和安全出口之用;在主平硐旁新掘一副平硐,其标高为+825.2m,作为矿井矸石、材料运输和安全出口之用。

将兴文县***煤矿+904.754m平硐改为回风平硐,同时密封该矿原有的+928.352m 回风平硐。

矿井采用平硐开拓方式。

因**煤矿)+875m回风平硐及其相关巷道断面偏小, 且年久失修,局部地段垮塌严重,故矿井前期生产时暂不利用+875m回风平硐及巷道,而将其密闭。

新掘副平硐的井口坐标为:X=3124048,Y=35497238,H=+825.2m。

2、水平、采区划分及开采顺序将矿井划分为一个水平、三个采区进行开采,其水平标高为+828m。

设计将响水洞泉保护区以东的+847m标高以上的B3、B4煤层划分为一号采区,将该保护区+847m标高以下的B3、B4煤层划分为二号采区,将响水洞泉保护区以西的B3、B4煤层划分为三号采区。

设计首先开采B4煤层,然后再开采B3煤层,即采用下行式的开采顺序。

采区的开采顺序为:一号采区→二号采区→三号采区3、主要巷道布置在主平硐端部,掘进该巷道至距B3煤层底板83m处的层状砂岩中后,便布置+828m水平运输巷往西与+828m运输石门相通,往东至响水洞泉保护区煤柱东侧60m处。

由于B4、B3煤层为近距离煤层,故采用联合布置的方式进行开采。

4、采煤方法和采煤工艺设计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后退式开采顺序。

采煤工作面采用“高档普采”,全部冒落法管理采空区顶板。

5、矿井通风矿井采用分列式通风方式、抽出式通风方法。

先期开采东翼资源时,改造利用原兴文县***煤矿+904.754m平硐为回风平硐;后期开采西翼资源时报废+904.754m风井,改造利用原大田硫铁矿煤矿+875m风井作回风平硐。

矿井选用FBCDZNo16/75×2(B)型防爆对旋式主要通风机两台,配套电机功率75×2kW,转速980r/min;6、矿井提升矿井在一号采区布置提升上山、在二号和三号采区布置提升下山,各安设一台矿用防爆绞车,担负采区下放(提升)矸石和提升(下放)材料及设备任务。

经计算,投产时期一号采区提升上山和二号采区提升下山均选用JTKB-1.2×1.0型矿用防爆绞车。

后期三号采区提升下山选用JTKB-1.2×1.0型矿用防爆绞车。

一采区+878m区段B3煤层采煤工作面利用材料上山提升材料,材料上山提升斜长90m,提升倾角25°,采用上、下平车场单钩串车提升。

经计算,选用JTKB-1.0×0.8型矿用防爆绞车作提升绞车。

7、矿井运输为满足运输需要,主平硐和采煤工作面运输巷选用STJ800/40×2或SSJ800/40×2型带式输送机运输煤炭。

沿副平硐、+828m运输石门和+828m水平运输巷敷设轨道,选用防爆特殊型蓄电池电机车牵引矿车运输矸石、材料及设备,机车充电房和检修室均设置在地面。

8、矿井排水矿井采用平硐开拓,井下+828m标高以上涌水沿采区巷道、+828m水平运输巷道的水沟流入主平硐、副平硐的水沟后,沿这两平硐的水沟流出井口,经地面沉淀池沉淀后排入河沟。

矿井前后期分别在二号采区+783m和三号采区+786m标高处布置采区水仓和泵房,采区涌水由平巷水沟流入水仓,经排水设备排至+828m水平运输巷道水沟,再沿水沟流出井口。

经计算,二号和三号采区各选用3台IS65-40-250型单级单吸水泵排水,沿提升下山铺设2趟Φ76×3或Φ70×3热轧无缝钢管作排水管。

9、矿井供电设计矿井采用两回电源线路供电,一回电源来自***镇丁心变电站,电压10kV,供电距离2.0km,采用一趟LGJ-3×50型架空线路输送至地面变电所;另一回电源来自周家变电站,电压10kV,供电距离4.5km,采用一趟LGJ-3×50型架空线路输送至地面变电所。

两回电源均稳定、可靠。

主要通风机、空压机和瓦斯抽放设备使用双回路电源线路供电,分别从配电房引入双回路电源,分接在配电室不同的母线段上,使用LGJ型低压架空线或橡套电缆。

设计采用两回路10kV高压下井,在采煤工作面配电点配置一台KBSGZY-630/10/1.2型矿用隔爆型移动变电站供采煤工作面各设备用电,额定电压为1140V。

由井下变电所采用660V电压直接向其它用电设备供电。

10、地面生产系统本次整合工程的地面工业广场利用原大田硫铁矿(煤矿)的工业广场进行改造建设。

同时,根据矿井实际需要,新建或增添部份地面工业广场及生产、生活等设施。

井下煤炭经主平硐带式输送机直接卸入地面煤场,矸石、材料采用轨道运输,外部采用汽车运输。

11、井下通信、压风、防尘供水系统矿井调度室设置矿用程控交换机系统,作为安全救援、生产和电力等调度。

井下各硐室、车场、采掘工作面及各主要巷道等按要求设置防爆电话。

矿井设计有压风自救系统,通过管路向井下各用风地点供风。

矿井建立地面生产、生活和井下消防洒水混合制供水系统,通过管路向地面和井下供水。

在井下各主要巷道、车场、装(转)载点及各硐室等处配备消防、洒水装置以及消防栓等设施、设备。

第三章矿井瓦斯等级及防治一、矿井瓦斯概况原“兴文县*****煤矿)”前期主要开采硫铁矿,由于市场、环保等要求,矿山已停止开采硫铁矿,转而开采煤炭资源。

该矿的平硐已揭露出B3、B4煤层,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正式开采,并于2005年11月30日因资源整合而停产关闭至今。

原“兴文县***煤矿”现开采+884m标高的B4煤层。

根据**经煤【2008】135号文件《**关于部分煤矿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的批复》知,****煤矿2007年度相对瓦斯涌出量为20.45m3/t ,绝对瓦斯涌出量为1.42 m3/min,属高瓦斯矿井。

根据**委员会《关于加强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号文件规定,结合相邻矿井B3煤层曾发生过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所以矿井开采的B3煤层应按照煤与瓦斯突出煤层管理。

***煤矿整合后,按突出矿井进行设计。

二、防爆措施该矿井采用平硐开拓,矿井采用分区式通风方式,抽出式通风方法;采煤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方法,后退式开采,“U”型通风系统。

这种采掘部署,有利于减少向采空区漏风,增加工作面的有效风量,降低采煤工作面的瓦斯浓度,防止瓦斯超限。

为确保矿井安全生产,设计装备KJ90NA型煤矿安全监控系统。

通过该系统装置,对矿井采、掘工作面的瓦斯实行连续的监测,适时准确地对矿井各采、掘作业点的主要参数进行动态监测和控制,一旦发现瓦斯超限,立即声光报警,并进行风电、瓦斯电闭锁,确保矿井生产的正常运行和人身安全。

矿井整合工程设计井下各采、掘工作面和机电硐室采取独立通风,采、掘工作面需风量均按瓦斯涌出量等进行配风,可确保采、掘工作面瓦斯浓度低于《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

三、隔爆措施矿井为高瓦斯矿井,无煤尘爆炸危险性,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在煤巷掘进工作面安设隔(抑)爆设施进行隔爆。

四、防突措施(一)、煤与瓦斯突出的可能性分析1、煤层特征及地质构造1)、煤层赋存情况本矿区煤层赋存在二叠系上统宣威组第二加三段(P2x2+3)地层顶部,岩性为紫红色泥岩与灰绿色粉砂岩互层,夹灰紫色中~厚层细粒长石岩屑砂岩,两段地层平均厚106m,顶部含可采煤层2层,即B4、B3煤层;宣威组第一段(P2x1)底部的A1煤层不可采。

矿区内可采煤层总厚度1.45~2.55m,平均为2.11m,含煤系数平均1.9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