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峨眉山白蜡

峨眉山白蜡

峨眉山白蜡
在仙山峨眉,蜡烛成了供奉神灵、烧香拜佛的必备品。

随着佛教在峨眉山的日益兴盛,用白蜡虫雄幼虫寄生在白蜡树或女贞树枝条上分泌的白色蜡质加工而成的峨眉白蜡,被带到世界各地,慢慢扩展至军工、化工、医药、食品等行业。

它是中国先民的光明圣物和医药瑰宝,中国传统出口商品。

广泛用于国防、精密铸造、食品、化工、电子、纺织印染和果木花卉等工业、农业、医药、和其它用途。

在全世界所有动物蜡、植物蜡、矿物蜡和合成蜡中,虫白蜡有“蜡中之王”的美誉。

因只产于中国,被称为“中国蜡”,又因主产于四川而称为“川蜡”。

峨眉山市素有“中国白蜡之乡”之称。

峨眉山生产白蜡超源于隋末唐初,从唐代起初列为朝廷贡品,寺庙制烛供佛和照明。

因其具有独特疗效和无毒副作用,历代医药家作为治病的要药和疗疮、伤的圣药,相传隋末唐初药王孙思邈(581-682)曾两次来峨眉山踏深山攀悬崖采集各种中草药,一日在大峨寺后山上发现一棵树上长有很多果果,果果下方都吊有白色透明的水滴,尝之如密。

继后又发现树枝条上有小虫(白蜡虫),不久树条上又长起白雪(就是蜡花)。

最后小虫变成蛾飞出。

经试验,蜡花治伤疗疮有奇效于是药王动员山民培养此虫,以至产虫、产蜡,这就是峨眉山白蜡的起源。

同时也被载入了医学典籍,唐朝孙思邈著《千金翼方》、《千金要方》,王涛著《外台秘要》;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朱震享著《本草衍义补遗》“白蜡属金,禀受敛坚强之气为外科要药”;清黄宫绣著“白蜡……续筋接骨之药……可为外科圣药”。

起初白蜡除药用外,我国人民还发明用白蜡制成蜡烛照明。

到了唐代佛教盛行,峨眉山作为全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香火鼎盛,慕名前来朝山烧香的僧人和拜佛的教徒络绎不绝。

东南亚一带僧人和佛教徒把蜡烛带回去使用,这就是峨眉山白蜡出口的起源。

随着宋、明朝峨眉山高僧先后出访印度、缅甸、朝鲜、泰国、斯里兰卡等国传扬佛教文化,白蜡出口逐年增长。

北宋时期太宗太平兴国5年(980)万年寺住持藏真禅师用太宗皇帝御赐的三千两黄金铸普贤铜像一尊,像高7.35米,重62吨,就是用白蜡制模,浇铸而成。

峨眉白蜡生产加工技艺”主要有造种和管理、薅树、备好桐子叶、小包包虫、中苔挂包、量枝匀放、综合管理和采摘蜡花。

白蜡加工经过煮头蜡、漂洗蜡米子、揣二蜡等后即为成品。

经过长期实践、积累、提高和完善的峨眉白蜡生产技术和加工工艺,是全国蜡界独一无二的传统手工技艺。

从20世纪初盛年产蜡32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4%,上升到现在的70%以上。

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出口亚洲东南亚各国,继后远销到欧洲和美洲,被处国人视为珍品。

现广泛用于航天、航空、国防、医药、食
品、电子、信息、经化工等行业。

然而,由于工业化等原因,这种曾风靡全球的“蜡中之王”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于是,峨眉白蜡生产加工技艺进入了省“非遗”保护名录。

目前,峨眉山市川主、绥山、黄湾等镇乡主产白蜡,共有蜡树、女贞树3万多亩。

谈及白蜡生产之道,有着26年“实战”经验的王荣国表示,“既是苦力活,也是精细活”,想要得到高质、高产的精品白蜡,首先必须找到优良的种虫。

王荣国说,受自然环境等条件的约束,他们并不生产种虫,因此,村民们的种虫源主要靠从金口河、峨边等周边区县,以及云南鲁甸、巧家等地引进。

其坦言,由于云南的种虫质量比峨眉周边的要好一些,为了获得更好的收益,村民们几乎每年
4月都会不辞辛苦,结伴奔赴千里之外,现场精心采购优质种虫。

“通常一去就是20多天,只为选取最好的种虫。


“采购好种虫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安稳地把它运回来了。

”王荣国说,大家会事先准备好特制的口袋,每袋装1.5公斤封好。

因害怕路上堵车,种虫闷死袋中,村民们不惜花大价钱包车往回赶。

“硬是把它当娃儿一样照看,生怕出啥子问题。

”眼看400多公斤种虫安全到家,村民罗开全这才狠狠地松了口气。

随即,经验老道的他又得马不停蹄地将种虫小心翼翼地进行通风摊晾。

“当雌幼虫大部分孵化,少数在虫壳上爬时,应及时用油桐叶包起来,隔几天挂在树上。


每年5月,麻柳村的蜡农们便会忙着将虫卵挂上树,“蜡虫孵化后,它会自己爬到叶子上吸取水分和养料,大约10来天后,就会…扎‟在树枝上生长。

”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王荣国发现,蜡虫上树十分规律,它不会选择在树枝上端“扎根”,而是统一在其下端均匀定杆,“就像是害怕淋雨一样。


“虫子把树的水分养料都吸走了,树不会死吗?”对此,聪明的蜡农们做了充分考虑,在放养蜡虫时,既努力做到均匀,也绝不过量放养,实现虫树共存。

“也就是可持续发展嘛!”
王荣国说:“蜡虫定杆后便到了关键的泌蜡环节,树上的蜡虫有雌雄之分,而能够正常泌蜡、凝固成蜡花的只有雄蜡虫。

此时,蜡农们便会根据其特殊的生长方式,将其人工处理掉。


“四月里摘虫子,颗颗珍珠放光华。

五月里挂虫子,翡翠荷包满树桠。

六月里迎盛夏,喜看枝条裹银花。

八月里采蜡忙,笑语欢歌应山崖……”每年八月蜡花采收季,便是蜡农们最忙碌也是最开心的时刻。

这会儿,几乎全村的乡亲都会行动起来,挎上撮箕,步入白蜡林中,哼唱着一曲婉转悠扬的白蜡歌,沉浸“漫山飞雪”的丰收喜悦里。

将蜡花采回来后,还得倒进锅里煮,冷却后浮在上面凝固的便是洁白如玉的头蜡。

此时,蜡虫虫体会沉入锅底,但它们依
然全身是宝。

把蜡虫装入布袋,再放进锅里煮,虫体的蜡就会流出来,而只留下“尸体”,再经过提取,就是二蜡了。

“其实…尸体‟也是高蛋白,可以用来当饲料喂猪。


“我今年只做了50斤种虫,净赚2万多元。

”回想起两个月前的抢收成效,43岁的王荣国乐得几乎合不拢嘴。

如今,凭借丰富的白蜡生产经验,王荣国不仅自己种养,还走上了营销的致富之路。

他预计今年,全村蜡农人均收入近2万元,收益最高的近10万余元。

在尝到“甜头”的同时,王荣国也对当前白蜡所面临的困境表示担忧。

近年来,白蜡的供求关系非常紧张,价格猛涨,其根本原因是白蜡种虫供应严重不足。

今年,虽然白蜡价格一度飞涨至420元/公斤,但全村的白蜡产量却仅约10吨,“正常情况下的产量为三四十吨”。

在谈到白蜡的销路时,王荣国表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行业采用价格更便宜的替代品取代了白蜡,致使白蜡的使用量减少,使用范围更窄了。

虽然,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制药行业仍然离不开白蜡,但对麻柳村而言,办理医药原料许可证所存在的巨大资金缺口,又成为制约白蜡对外营销的一大屏障。

王荣国坦言,生产白蜡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果种源没买好,管理不善,很有可能会亏本。

目前,麻柳村种养白蜡的大都是
四五十岁大龄蜡农,由于整个生产过程全凭人工,很多年轻人因为怕吃苦,并不愿意接手这份工作,“这门老祖宗留下的千年手艺,恐怕要失传了!”
王雪林白蜡
白蜡家族:王家祖祖辈辈都是做白蜡的,现在王雪林也带着两个儿子在坚守。

会给当地蜡农指导科学的的种植技术。

部分进程:300多年前,聪慧的先人们便秉承中国传统思想天人合一的理念,将大自然中的害虫变害为益,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便是白蜡技艺。

一百年前全国每年产出5000吨,解放前峨眉山总共有15万人,有近5万人以白蜡为生,并出口到东南亚多个国家,解放后全国大生产,国内白蜡需求攀升,限制了白蜡出口。

白蜡的过去的作用主要是照明,随着科技的进步,电灯逐渐取代蜡烛的照明作用。

1998年全国产量6吨到9吨,王雪林最先感受到白蜡濒临失传的危险,写了文章《赶快救救白蜡》送到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受到了相关部门的关注。

作用:医药(隋末唐初,药王孙思邈在峨眉山隐居炼丹,通过观察发现了白蜡有极高的医药价值。

2003年非典盛行的时候,清华大学教授致电王告知白蜡中含有抵抗非典病毒的氧元素和氢元素。

白蜡的药用价值还未被全面开发,目前大多用于药片
的糖衣,起到润滑、减苦的作用。


化妆品
继承与保护:重视才是受保护的前提前提,白蜡产业需要精加工、新加工、与时俱进才能得到继承。

亮点:采虫古道:从明朝开始,峨眉山的白蜡商们便分别沿着灌县、三台、少数民族地区(云南昭通、凉山州)等地,采集白蜡虫。

他们挑着满满的生活用品进入大山再贴补一些钱和当地的人民交换虫子。

并知道当地人们许多的农业种植技术和文化书本。

一直沿袭到现在,王雪林依然会驾车和儿子们去到很远的地方采虫,在采虫的路途中发现了很多当地濒临失传的祖祖辈辈传下的歌艺诗赋,并及时用录音机采集下来。

白蜡博物馆:王雪林现在的梦想,和峨眉山的庙会结合,在白蜡采摘时节做出虫节。

现状:濒危的最低谷,3到5年会灭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