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赵人养猫

赵人养猫

赵人养猫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与鸡。

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1、解释下列加黑词语:(1)盍去诸盍________ (2)吾之患在鼠患______ (3)不病于无鸡乎病_____(4)弗食鸡则已耳耳________ (5)其子患之之________ (6)是非若所知也若_______ (7)吾将饥寒焉焉_________ (8)去饥寒犹远去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子是什么特殊句子。

(1)乞猫于中山(2)是非若所知也(3)不病于无鸡乎(4)若之何去夫猫也3、将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1)是非若所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病于无鸡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之何去夫猫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注释】1乞:买2盍:何不,为什么不,怎么能3是非若所知也:这不是你所知道的4乎:于。

5于:比。

6垣墉:墙壁。

7已耳:罢了耳,通“尔”,罢了8夫:那。

9也:语气词,不译10患:忧虑11若之何:为什么。

怎么能12盍(hé)去诸:何不赶走它呢?盍:何不。

诸:“之乎”的合音13病:有害,害处。

14已而:罢了。

15去:距离【翻译】赵国有个人因为老鼠而感到忧虑,就向中山国讨猫。

中山国的人给了他一只猫,这猫很会捕老鼠以及鸡。

过了一个多月,他们家老鼠被捕尽,连鸡也捕尽了。

他的儿子为这事发愁,对他的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的父亲说:“这不是你所能知道的。

我们家的祸害在于有老鼠,不在于有没有鸡。

有了老鼠,它们偷吃我家的粮食,咬坏我们的衣服,穿通我们的墙壁,毁坏我们的家具器皿,这样我们将要挨饿受冻了,不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为什么要把猫赶走呢?”答案:1、(1)何不(2)罢了2、(1)这不是你所知道的。

(2)为什么要把猫赶走呢?3、看问题要分清主次,权衡利弊。

“若……何”是一个固定句式,当“怎么办”“对……怎么办”“把……怎么样”讲,“若之何”即“把它怎么办”.“去”,当“离开”讲,此处活用为使动,“去夫猫”:使那猫离开.此处按照意思可译为:赶走猫.“夫”,代词“那”.整个句子译为:把那猫赶走怎么办?或:怎么样可以赶走那猫呢?之动词1、到,往①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①既来之,则安之。

2.指示代词,这例:①之二虫又何知?3.活用为第一人称,我。

例: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4.可用于宾语前置句复代指宾语,用于动词之后。

①珍宝尽有之。

--《史记·项羽本纪》助词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①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贾谊《过秦论》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 --《陋室铭》3.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①臣之壮也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

--《劝学》5.结构助词,补语标志,可译为"得"。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6.音节助词,无实义。

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焉(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论语》)2.相当于“于何”。

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译文:以便等到那些考察民情的官吏看到它。

2.哪里,怎么。

①割鸡焉用牛刀(《论语》)(三)语气词。

1。

句末语气词。

译为“了”、“啊”、“呢”。

①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齐桓晋文之事》)——一根羽毛也不能举起,是因为不用力气啊。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师说》)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石钟山记》)——译文:在乱石从中选择其中一两块石头敲击它,发出硿硿的声音。

若1、如果,假如:天~有情天亦老。

2、如同,像:门庭~市。

3、你,你的:若属皆且为所虏4、此,如此:“以~所为,求~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5、指“海若”(古代神话中的海神):“望洋向~而叹。

”6、文言句首助词,常与“夫”合用:“~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

”7、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表示事物的状态:“桑之未落,其叶沃~”。

虚词“者”用法例析“者”在文言中使用频率很高,它经常跟“也”配合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

现根据“者”字在文言中出现的位置及语法作用归类分析如下:一、作助词“者”在文言中常用作助词。

又分几种情形:(1)在与“也”构成的“……者,……也”形式的判断句中表语气提顿,一般不译。

如:1、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与“也”构成“……者也”形式的判断句中兼表语气和判断。

如: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3)用在分句中间,直接表判断。

如: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游褒禅山记》)2、粟者,民之所种。

(《论贵粟疏》)(4)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不译。

如:1、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苏武传》)2、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赤壁赋》)(5)作句末语气助词。

不译。

如:1、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石钟山记》)2、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庖丁解牛》)3、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6)用在表假设的复句中间,表语气提顿。

一般不译。

如: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尽吾志而不至者,可以无悔矣。

(《游褒禅山记》)(7)作句末语气词,译为“呢”。

如: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客何为者?(《鸿门宴》)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同上)(8)用在疑问句中间,表提顿。

不译。

如: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2、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秦王》)(9)用在时间名词后,译为“……的时候”。

如: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2、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明夷待访录》)二、作特指代词“者“作代词时,一般附着在某一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或由名词、动词、形容词构成的短语后,表示与其前面词语意义相关的人、事、物、时等。

情况比较复杂:(1)译为“……的人”。

如: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鸿门宴》)2、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游褒禅山记》)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上)(2)译为“……的原因”。

如:1、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3)译为“……的样子”“……似的”等。

如:1、言之,貌若甚戚者。

(《捕蛇者说》)2、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4)译为“……方面”“……情况”“……地方”等。

如: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赤壁赋》)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5)放在数词后,译文时要补出量词“个”“种”等。

译为“……个方面”“……种情况”等。

如:1、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赤壁之战》)2、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6)附在“云”字后面组成“云者”,有表示“如此如此”的意思。

如:士大夫之族,曰师早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师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