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日东海争端的现状与前景

中日东海争端的现状与前景

被称为“第二个中东”据日本方面的数据称,东海油气储量约达72亿吨,其中石油大约1000亿桶,天然气约2000亿立方米,“够中国未来用80年,日本用100年”。

美国伍德罗·威尔逊研究中心的东海问题专家哈里森则认为,中国宣称拥有开发权利的大陆架上的天然气储量大概在5万亿立方米,至少是沙特阿拉伯发现天然气储量的8倍,是美国天然气储量的倍。

而这一大陆架的原油储量则大概为1000亿桶,与之相比,沙特的原有储量大概是2671亿桶,美国的原有储量则只有220亿桶。

在这其中,近来成为热点的春晓气田的天然气储量就达到了510亿立方米,因此备受关注。

据了解,春晓气田每年可以生产大概19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而到2010年,产量则将达到99亿立方米。

在它西北部的平湖气田,据信储备量在107亿立方米,目前已经开始通过管道向上海地区供气。

中日东海争端的核心是划界争端,划界争端的关键在于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划界。

而这些都与战后国际海洋法制度的确立有密切联系。

1958年4月,第一届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在日内瓦召开,并通过了《大陆架公约》、《领海及毗连区公约》、《公海公约》、《捕鱼与养护公海生物资源公约》等四个公约,首次在国际法上确立了有关大陆架的法律制度。

第1条规定,“各沿海国可享有12海里的领海和24海里的毗连区”;
第57条规定,“专属经济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200海里”;
第76条规定了大陆架定义,“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的距离。

”在大陆边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算起超过200海里的情形下,则大陆架外部边缘不应超过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350海里或不超过连接2500米等深线各点连线以外100海里。

自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布之日起,中国即一直坚持“公平原则”和第76条“自然延伸原则”并按此原则对东海宣示主权。

1998年中国依据《公约》正式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

该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专属经济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延至二百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陆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以外以本国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至大陆边缘的距离不足二百海里,则扩展至二百海里。


日本一直主张和坚持海域划界。

日本认为,相邻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应以一条其每一点均与领海基线的最近点距离相等的界线为基准而划定;“等距离╱中间线”是1958年《大陆公约》所确认的划界的“一般原则”,是最“公平、合理”的客
观标准;“大陆架划界应适用中间线方法,中日在东海的大陆架是中日共大陆架”,应该使用中间线划界。

日本于1996年制定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第一条和第二条规定,日本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是从其领海基线量起向外延伸到其每一点同领海基线的最近点的距离等于200海里的线以内的区域。

如果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外部界限的任何部分超过了中间线,中间线(或日本与其它国家议定的其他线)将代替那一部分线。

中日双方的认知与利益诉求
中日在东海的利益诉求
1、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与200海里距离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第一款设定的两项大陆架权利的标准,即自然延伸和200海里距离有两层意义:一是对国家的单方面行为体来说,自然延伸和距离标准是彼此独立的。

也即,国家可以采取任何一个标准来主张其大陆架权力范围;二是在两者的关系上,自然延伸居于首要地位,距离标准则处于从属地位。

马里亚纳海沟10000多米深
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切断大陆架的标准深度为2500米,而冲绳海槽深达2940米。

从地质学角度看,冲绳海槽东西两侧的地质构造截然不同——其西面是稳定的大陆地壳,东面则是琉球岛弧,地壳运动十分活跃,地震频发。

并且,海槽东西两侧的沉积物分别属于琉球岛架和东海大陆架两个物源区。

根据自然延伸原则,我国对直至冲绳海槽的东海大陆架享有不可剥夺的主权权利。

国际法专家指出,解决东海大陆架问题应当重视六点原则:
(1)公平原则是东海大陆架划界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任何其他划界原则和方法,只有符合公平原则才能适用。

(2)自然延伸原则是大陆架法律制度的基础,对东海划界将起着主导作用,为东海大陆架扩展到冲绳海槽提供法律依据。

(3)等距离中间线不是一项强制性的法律规则。

等距离方法不适用东海大陆架划界。

(4)成比例原则是东海大陆架划界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应当拥有同自己的海岸线成适当比例的大陆架区域。

(5)冲绳海槽是中国大陆架与日本岛架的天然分界线。

(6)男女列岛和鸟岛不应被用来作为测算东海大陆架疆界线的基点。

中日东海之争表面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两条规定在东海的实施之争,背后则是日本对这一地区的领土、能源、资源的觊觎。

四、解决争端、实现合作的可能性
共同开发是世界上海域较大国家认可和采用的一种功能性合作制度。

共同开发是双方可以接受的最现实可行的争端解决方案。

从制度保障来看,中国政府早在1982年就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并于2001年11月根据形势的变化对其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该条例规定:“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在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允许外国企业参与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中国政府依法保护参与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的外国企业的投资、应得利润和其他合法权益,依法保护外国企业的合作开采活动。

”“外国合作者可以将其应得的石油和购买的石油运往国外,也可以依法将其回收的投资、利润和其他收益汇往国外。

”中外企业“都应当依法纳税”,“为执行石油合同所进口的设备和材料,按照国家规定给予减税、免税,或者给予税收方面的其他优惠”。

五、中日东海合作的路径建构
2、中日多边层面的合作:构建东北亚多边能源合作机制
作为亚太地区有影响的大国,维护亚太地区的稳定与安全一直都是中国制定对外政策的出发点。

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在总面积为472.2万平方公里的四大海区中,属于中国海区的面积有300万平方公里,而其中约有120万平方公里与8个邻国存在着争议。

和平发展理论为中国实现积极推进与邻国的海上合作,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和合作平台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只要双方、多方共同努力,公平合理地协商划定海洋管辖权界限,就一定能在合作中实现经济共赢,建立政治互信,提高合作层次。

循序渐进地解决海洋争端。

第二轮:2005年5月30日至31日北京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崔天凯和日本外务省亚大局局长佐佐江贤一郎主持了此次磋商。

双方在磋商中阐述了各自立场和主张,表达了各自关切,并就启动东海划界谈判,推进共同开发等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

中日双方认为应通过平等协商妥善解决东海问题。

第三轮:2005年9月30日至10月1日东京
日在东海问题磋商中接受了中方共同开发原则,同意加快进程。

2006年3月6日和7日,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胡正跃率领的中方代表团与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佐佐江贤一郎率领的日方代表团在北京举行中日第四轮磋商东海问题同意继续对话解决纠纷,同意探讨共同开发可能。

5月18日电第五轮中日东海问题磋商18日在东京举行,双方继续就东海问题交换意见。

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胡正跃和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佐佐江贤一郎分别率团参加本轮磋商。

2006年7月8日中日第六轮东海问题磋商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

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胡正跃和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佐佐江贤一郎分别率团参加。

双方将在今明两日内就东海共同开发和划界问题继续艰难磋商,达成建立海上热线共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