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输管道类检测艺

长输管道类检测艺

长输管道类检测艺————————————————————————————————作者:————————————————————————————————日期:编号:无损检测方案编制:审核:批准南京金鑫检测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年月目录1、主题内容2、检测项目及数量3、检测准备及质量控制4、检测工艺5、检测实施6、射线防护安全管理7、检测资料附件:(一)球罐无损检测人员一览表(二)球罐无损检测设备一览表一、主题内容:1.1本工艺规定了长输管道类工程无损检测的基本要求。

1.2本工艺编制依据:《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SY/T4109-2005——《石油天然气钢质管道无损检测》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无损检测工艺规程——《射线检测工艺规程》、《超声波检测工艺规程》《磁粉检测工艺规程》、《渗透检测工艺规程》1.3工程概况:二、检测项目、数量及工艺准备:三、现场安全管理3.1 项目经理和责任工程师要高度重视检测现场的安全工作,要以身作则,学习贯彻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在进入现场前,必须对现场检测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向检测人员详细介绍现场情况,使检测人员检测前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按照部署,有步骤地进入检测现场。

3.2 检测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各项安全操作规程,进入现场前,必须穿戴好防护用品,不准喝酒,不准打闹,做到安全检测。

3.3 注意用电安全。

四、射线安全管理规定4.1 从事射线检测人员必须经过防护培训,并取得环保部门颁发的《放射性工作人员》培训证,操作前应佩带好个人计量牌。

4.2 注意用电安全。

4.3 射线检测前,必须先与甲方取得联系,通知射线探伤时间。

4.4 每次检测前,必须划定警戒区域,悬挂警告标志(夜间挂红灯、出入路口设置明显的警戒标志)。

4.5 确认警戒区内无其他人员后才可开机作业。

4.6 操作人员应尽量利用现场建筑物屏蔽射线,使所受的辐射剂量尽可能达到最小。

五、设备、器材和人员配备5.1设备、器材配备射线机(或管道爬行器)、移动式发电机、超声波探伤仪、磁粉探伤仪、工业用X光胶片、显定影药品、电脑、合格套装渗透剂、超声波探头、超声波探伤耦合剂、磁膏、射线探伤用观片灯、暗室设备、射线检测警示标志、底片密度计、超声波探伤试块、磁粉探伤灵敏度试片、渗透探伤灵敏度试片及射线探伤辅助物品(铅字、透度计等)等。

5.2人员配备检测责任师(至少项目中每项检测项目有一人,可兼项)、项目负责人、检测责任人(至少项目中每项检测项目有一人,可兼项)、操作(辅助)人员等。

六、射线检测6.1 适用范围:适用于工程钢制管道对接焊缝射线检测。

6.2 透照方法及技术参数选择:6.2.1透照方法:钢制管道采用X射线检测。

公称直径大于100mm管道:管径大于或等于800mm时采用单壁单投影法,管径小于800mm时采用双壁单投影法;公称直径小于或等于100mm管道:一般情况下采用双壁双投影法,无法透照时可采用垂直透照的方法,当壁厚与管径之比大于0.12或者壁厚大于8mm,以及焊缝宽度大于管径的四分之一时,采用垂直透照的方式进行透照。

6.2.2技术参数选择:6.2.2.1曝光量的选择:焦距为750mm时,曝光量应不小于15mA min,焦距变化时应进行折算,具体参数参照射线检测工艺卡规定。

采用γ源透照时,曝光时间不小于输送源往返所需时间的10倍。

6.2.2.2管电压的选择:X射线照相在保证穿透能力的情况下应尽量选用较低管电压,每台X射线机应制作曝光曲线,根据曝光曲线选择管电压曝光参数。

6.2.2.3最少透照次数及一次有效长度的选择:根据标准及横向裂纹检出角要求,计算各种规格管口的最少透照次数及一次有效长度。

公称直径小于250mm的管道环向焊缝双壁单影透照时,K值和一次透照长度可适当放宽,但整圈焊缝的透照次数应符合下列要求:a.当射线源在钢管外表面的距离小于或等于15mm时,可分为不少于三段透照,互成120°;b.当射线源在钢管外表面的距离大于15mm时,可分为不少于四段透照,互成90°。

6.3 受检部位表面要求及检测时机受检部位外观须经项目施工方质检人员确认合格后,方可进行射线检测,有延迟裂纹倾向的应在焊后24小时后进行。

6.4 射线照相质量等级:射线照相质量等级为AB级,像质应达到标准及工艺规程规定的要求。

6.5 底片标识、像质计摆放及选用按作业指导书(射线检测工艺规程)规定放置像质计及做好底片标识,在焊缝上部摆放管线号,下部摆放管口号、中心标记、底片序号以及搭接标记。

6.5.1 分段透照底片示意图:1/4处G H No RX T6.5.2双壁双透底片示意图:G H No RX6.5.3 识别标记位于底片下半部由左至右(按其顺序依次排列)为:年、月、日:为拍片日期: G:工程编号:H:焊缝代号; N0:为拍片序号R X:返修标记及次数T:特殊注标通常为板厚、扩拍(K)或管子规格。

6.5.4 定位标记6.5.4.1 底片两端↑-↑有效评定长度(搭接标记)↑离底片端部≥10mm,也可用阿拉伯数字替代。

6.5.4.2 中部“↑”中心标记(定位方向)。

6.5.5 专用沟槽对比试块位于底片上半部中间:视需要时加放。

6.5.6 专用沟槽对比试块,平行放置在距焊缝边缘5mm处,6.5.7 识别、定位标记均离焊缝熔合线外大于5mm以外。

6.5.8 像质计的选型及放置6.5.8.1 不同线型像质计适用的材料范围一览表:像质材料Fe碳素钢、不锈钢Ti钛合金Al铝合金Cu铜合金适用材料范围黑色金属钛及钛合铝及铝合金铜及铜合金6.5.8.2 透照厚度(TA)与像质的选型一览表:透照厚度TA(mm)≤16 >16-80 >80-250 像质计丝号10/16 6/12 2/86.5.8.3 像质计放置在射源侧被检工作表面,Fe-*其中Z=*对正底片有效长度1/4处钢丝垂直于焊缝,细丝向底片外端;当壁厚小于20mm时的和件或无法以放置在射源侧被检工作表面时,一般可放置在胶片与管表面之间但像质计应附加“F”以示区别。

6.5.8.4 一次性的周向曝光透照整条环焊缝:必须在圆周每隔900各放一个像质计。

6.5.9透照方法示意图:6.5.9.1双壁单投影分段透照示意图:η A POB6.5.9.2环(曲)焊缝内透中心法(F=R )透照示意图:6.5.9.3环(曲)焊缝单壁内投影(F>R )透照示意图:A θ P η O α B6.5.9.4环(曲)焊缝单壁内投影(F <R )透照示意图:A θ O α P η B6.5.9.5环(曲)焊缝单壁外投影透照示意图:θPθ AP ηαOB6.5.9.6环(曲)焊缝双壁单投影透照示意图:η APθOB6.5.9.7 双壁双投影示意图P S0 θL1L2 Da b6.6现场检测操作原始记录:现场操作人员应根据公司程序文件要求,对检测部位及时记录,确保检测的可追溯性。

6.7具体透照参数的选用及暗室条件要求见检测工艺卡。

6.8 评片条件评片应在评片室内进行,室内光线应暗淡,室内照明不得在底片表面产生反光。

观片灯最大亮度不得小于100000cd/cm2,黑度小于或等于2.5时透过底片的亮度不得小于30cd/cm2,并配有不同大小的遮光板。

6.9 底片质量底片上标记应标记齐全、无误,底片黑度范围应在2.0~4.0之间;底片上必须能清晰地观察到热影响区或母材部位Z=X#像质计钢线大于10mm影像显示;在有效评定区不得有划痕、静电感光、跑光、双色灰雾、发黄、污染、水迹、脱膜等缺陷;底片不得出现较淡的“B”字。

6.10底片的评定与审核底片评定工作,必需持RT-II级或II级以上资格证人员承担,分别进行焊接接头质量级别的初评、复评后,经审核签发完整的射线探伤报告;底片应按合同约定的标准,相关质量要求进行评定;底片评定前应将检测的有关记录,拍片部位图、透照、暗室等情况交评片人员;底片评定中评片人员发现有异议或疑难的底片,应及时向有关人员了解情况,必要时可进行复验检查;审核人员对缺陷性质定性、级别应逐张进行复核,确认无误后还应检查报告项目填写是否规范。

6.11检测报告报告包括:总体报告、单张底片评定结果、拍片位置,在必要时还应附返修处理单;报告要认真填写字迹清楚、不得涂改,表格中不得有空项;报告在初评和复评表格中必须由本人签字,不得代签或盖章;无损检测综合表及报告首页必须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签发,项目技术负责人不在时,可书面委托相关资格人员签发;报告一式三份(可根据委托方需要);报告加盖检测专用章后,一份(可根据委托方需要)交委托人或委托单位,一份自存,一份和底片交资料室存档签收存档资料期限不少于7年。

七、渗透检测专用工艺7.1适用范围:适用于工程钢制管道所有结构焊缝及原材料渗透检测。

7.2 检测准备7.2.1检验人员接到检测委托后,确认表面质量合格,方可进行渗透检测。

7.2.2检测人员应了解被检工件的材质和焊接工艺等。

7.2.3表面影响检测的受检工件表面应进行打磨,呈金属光泽。

7.2.4打磨范围为所有可检查到的部位,如焊缝及其两侧30mm范围内。

7.2.5检测材料准备:备有足够量的DPT-5型大铜锣牌合格的溶剂清洗型渗透剂,对于钛金属及其合金材料和奥氏体钢材料的工件应选用低氯低氟渗透剂,对于镍及其合金材料选用含硫低的渗透剂。

7.3 检测操作7.3.1 预清洗:在喷涂渗透剂前,用干净棉布浸湿清洗液将工件表面被检部位擦洗干净。

清洗后,检测面上遗留的溶剂、水等必须干燥,且应保证在施加渗透剂前不被污染。

7.3.2 施加渗透剂7.3.2.1渗透剂施加方法施加方法应根据工件大小、形状、数量和检测部位来选择。

所选方法应保证被检部位完全被渗透剂覆盖,并在整个渗透时间内保持润湿状态。

7.3.2.2 渗透时间及温度在10~50℃的温度条件下,渗透剂的渗透时间一般不得少于10min。

当温度条件不能满足上述条件时,应使用铝合金对比试块进行对比试验来确定渗透时间。

7.3.3 清洗多余的渗透剂7.3.3.1在清洗工件被检表面多余的渗透剂时,应注意防止过度清洗而使检测质量下降,同时也应注意防止清洗不足而造成对缺陷显示识别困难。

7.3.3.2 水洗型渗透剂可用水清洗。

冲洗时,水束与被检面的夹角以30°为宜。

采用冲洗方法时,如特殊规定,冲洗装置喷嘴处的水压不超过0.34Mpa。

在无冲洗装置时,可采用干净的棉布蘸水依次擦洗。

7.3.4 干燥处理7.3.4.1 施加快干式显像剂之前,检测面应自然干燥。

7.3.4.2 干燥时间一般为5~10min。

7.3.5 施加显像剂7.3.5.1 使用快干式显像剂时,经自然干燥后,再将显像剂喷洒到被检面上。

7.3.5.2 显像剂在使用前应充分搅拌均匀,显像剂施加应薄而均匀,不可在同一地点反复多次施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