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和谐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和分析(1978~2006)朱庆芳*摘要:本文根据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理念,从宏观面选择有代表性的38项重要指标,建立了一套全面反映社会和谐度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了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经济效益、生活质量、社会秩序、社会稳定六个子系统。
本文运用1978-2006中国的有关数据,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度,同时也反映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状况。
关键词:社会和谐社会指标和谐度评价中共十七大重申了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要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拥有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目前,促进社会和谐已取得全国人民的共识,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已深入人心,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社会形势基本稳定。
本文根据和谐社会的理念,建立一套全面概括的社会和谐度指标体系,从宏观面选择有代表性的6类38项重要指标组成,它既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度,同时也反映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不和谐状况,现将改革开发以来的综合指数和分类指数的增长情况和问题,简要分析如下:表1 历年社会和谐度各子系统递增速度的比较单位:%发展速度 平均每年递增2006年为1978年的2006年为1990年的2006年为2005年的1979~2006年 1991~2006年社会和谐度综合指数(1-4项)441.9 233.0 105.7 5.5 5.4 (1-6项) 332.6 187.2 105.0 4.4 4.01. 社会结构指数 282.3 162.5 103.9 3.8 3.12. 人口素质指数 582.7 285.0 106.7 6.5 6.83. 经济效益指数 463.0 282.9 107.6 5.6 6.74. 生活质量指数 447.6 218.9 105.3 5.5 5.05. 社会秩序指数 67.4 86.0 106.5 -1.4 -0.96. 社会稳定指数 88.1 74.9 100.5 -0.5 -1.8注:上表是根据38项指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详见附表1)。
2006年数据主要是根据《2007中国统计年鉴》 和各部委提供的数据加工整理。
从表1看,改革开放28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已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和谐度综合指数年均递增5.5%。
6类指数中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指数为负增长外,其他四项社会经济指数都*朱庆芳,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有较大增长。
其中,以人口素质增长6.5%为最快,经济效益和生活质量均增长5%以上,社会结构指数递增 3.8%;但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状况有所恶化,其指数一直处于负增长。
从主要指标看,2006年与1990年比较,年均递增最快的是:每万人口大学生和人均生活用电量,分别递增13.3%和11.7%,人均财政收入、人均GDP、社会劳动生产率均递增9~1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递增7.9%,居民消费水平递增了7.7%(速度均按可比价格计算)。
2006年人均GDP已达16084元,人均财政收入达295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这些主要指标16年来年均递增幅度在10-5%之间; 城镇人口比重已由1978年的17.9%上升为43.9%,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12.2%上升为32.2%,出口占GDP的比重由4.6%上升为36.8%。
和2005年相比,2006年社会和谐度综合指数增长了5%,经济效益和人口素质指数增速最快,分别增长了7.6%和6.7%;社会秩序也有明显的好转,其指数增长了6.5%;社会稳定状况变化不大,比上年仅增长了0.5%。
2006年对社会和谐度30多项指标进行了地区评价,用综合评分法计算的结果是:(1)社会和谐度较高的、得分居前10位的大多为东部沿海地区,最高是北京、上海达69和65分,依次是天津、浙江、辽宁、广东、吉林、江苏、山东、湖北, 得分在59-48分之间,前10位中沿海占8个,中西部地区居后的10位中,西部占8个。
分子系统看,在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四个方面,北京均居第一位;经济效益指数的榜首为上海,社会秩序指标河北位居第一位(31个省市得分排序详见附表二)。
(2)居前列的10个地区,一般情况是各子系统的得分都较高,如社会结构、经济效益、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都较高,比较协调,得分大多超过了全国平均数。
但其中各子系统不够协调的是,辽宁、吉林、山东、湖北四省总分虽均居前10位,但经济效益得分均低于平均水平; 居前的沿海各省市,虽经济效益、社会结构、人口素质都居于前列,但社会秩序得分均低于平均水平而居于后列,如浙江、江苏、上海、广东、北京、天津得分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各省市区如果能针对自身的薄弱环节,加以改进,就能更好的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以上数字反映了社会和谐度的增强,各类指数和主要指标均呈现了高速增长,社会结构已趋向合理、经济实力增强、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均有较大提高,各子系统的指数是基本协调的、和谐的。
根据国际社会发展经验:在人均GDP从1000美元至3000美元,这一阶段是社会结构快速转型期、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的特殊时期,也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长期以来,由于有的地区没有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经济,仍盲目追求 GDP的高速度,忽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不稳定因素。
亟需用和谐社会的理念,使矛盾得到化解,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的发展。
下面通过各种指标的比较中分析原因,提出解决矛盾的对策建议,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们从社会和谐度指标体系的各指标的分析比较中,亟需关注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简要分析如下:一 社会发展总支出在GDP总量中的比例偏低国家财政和企业用于文教科卫、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支出,统称为社会发展总支出,也可称为公共消费品和公共服务事业的总支出,它的发展直接影响人口素质和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民生问题,也是增强居民生活安全感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指标。
它包括社会文教卫生科研的事业费和基建投资、社会保障补助、社会福利救济、在岗职工的五项社会保险费、离退休人员的保险福利费等,但不包括个人和集体用于上述支出的费用。
2006年以上各项实际支出共计26564亿元,占GDP12.6%,比1978年的5.9%提高了6.7个百分点,比1990年的7.6%提高5.0个百分点,详见下表:表2 社会发展总支出占GDP和财政支出的比例单位:亿元,%1978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 2006年GDP3645186686079499215183085210871财政支出 112230846824158873393040423社会发展总支出 14104272105502238026564其中:1. 社会文教费 147738175743858953107352. 社会保险(在职) 1528772386540164773. 离退休保险福利费5046515223041549263204. 社会福利、救济优抚19551162137169085. 社会保障补助52618182124社会发展总支出占GDP的比重 5.97.6710.612.212.6第1、4、5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14.825.727.432.333.934.1从表2看,社会发展总支出比例和绝对额均有较大提高,但按人口平均水平过低,2006年社会发展总支出人均只有2026元,其中社会保障、福利支出为15829亿元,占60%,人均为 1207元,社会文教科卫支出10735亿元,占GDP5.1%,人均仅819元。
2005年预算内教育经费为4666亿元,2006年估算为5400亿元,两年分别占GDP2.5%和2.6%,人均只有412元。
距1993年政府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到200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要达到占GDP 4.0%的目标,至今还有相当的差距。
教育经费在城乡间、地区间,分配极不公平,机会不均等。
城镇人口中高中、中专、大学学历者分别为农村的3.4倍、6.1倍和44倍; 全民族的文化程度不高、文盲率过高,据2006年0.9%的人口抽样调查,在总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54.5%。
15岁及以上未上过学文盲率仍高达9.3%,女性高达13.7%,且主要集中在农村。
中西部地区学校危房多,贫困生多,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经费缺口仍很大,农村师资力量薄弱。
卫生经费的投入也很少,2006年卫生事业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只有2089亿元,只占GDP1.0%,人均仅159元。
医疗资源的分配在城乡间严重不公平,约有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长期没有改变,农村因病致贫、返贫的情况仍较普遍。
据卫生部调查,医疗费15年来上涨了9倍,个人医疗费的支出增长了10多倍,在卫生总费用中,财政投入仅占16%左右,远低于国际50%左右的水平;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不仅影响了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由于劳动力因病、损伤和早亡,对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
文化经费投入更少,2006年财政支出用于文化、体育、广播、出版、文娱的事业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只有1797亿元,占GDP只有0.85%,人均为137元。
公共图书馆的人均购书费不足1元,人均图书出版量只有5册,文化事业的发展滞后,远远满足不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全社会用于研究与发展经费2006年为3003亿元,比1995年增长了7.6倍,占GDP的比例从1995年的0.57%上升至1.4%,发展很快,比例已居国际前列,但我国科研发展水平与国际比较仍有较大差距,主要是创新能力仍比较薄弱,发明创造和专利申请数量少且质量不高。
城乡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支出,2006年有15829亿元,占GDP 7.5%,它主要用于城镇单位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农民基本上享受不到社会保障,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不仅工资水平低,大部分都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据统计,在一亿多农民工中享受工伤保险的只有2537万人。
用全社会从业人员和离退休人员计算的社会保障覆盖面仅为32%,其中城镇覆盖面为66%,农村只有11%;而且大部分人员保障水平较低,如企业的离退休人员、尤其是退休较早的退休人员退休费过低,2005年平均只有 8500多元,低于机关和事业单位一半左右,与机关事业单位差别过大,而且长期得不到解决,2006年虽增加了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但仍远低于事业机关的增幅,造成企业离退休人员的不满。
2005年全国离退休人员的人均离退休金(包括医疗费),为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的55%,比80年代初的90%左右下降30多个百分点,上海仅为34.5%,为各省市的最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