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旅游资源概述

区域旅游资源概述

一、制作区域旅游资源分类体系:
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联合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征求意见稿)》(附后)中关于旅游资源类型分类的体系,在籍贯所在地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该地区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制作区域旅游资源分类体系表。

表格如下:
二、区域旅游资源形成的条件:
(一)自然地理条件
莆田市,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莆仙”,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台湾海峡西岸,境域北连福州,南接泉州,靠近闽南“金三角”,是沿海经济开放区之一。

西依戴云山脉,东南濒临台湾海峡。

莆田市有纵横交织的山脉,波状起伏的丘陵,错综其间的河谷沟渠,广袤肥沃的平原和宽阔绵长的海域,以及许多半岛、港湾和岛屿,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网格状地形,属福建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区。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梯状倾斜。

西部和北部以山地为主,低山、峡谷、盆地相错杂其间;中部和东部为冲积平原和海积平原;东南部沿海为半岛和丘陵台地,地势低平,港湾环抱。

这里土地肥沃,较大的平原有莆田的南北洋平原和仙游东西乡平原,面积共816.70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0.6%左右。

这里水源充沛,水系发达,具有流程短、流速快、水量丰富、相对落差大等特点。

境内河流多数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流径,主要有木兰溪、延寿溪和萩芦溪三大溪流水系。

陆域面积3781平方公里,拥有“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湄洲湾秀屿深水良港和三江口、枫亭等辅助港,以及湄洲、南日等大小150多个岛屿。

管辖莆田、仙游两县,城厢、涵江两区和湄洲岛旅游经济区管理委员会。

(二)人文地理条件
莆田市历史上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誉。

自唐代以来的1300多年间,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在各个时期勇领风骚,垂范后人。

莆仙人文荟萃,代代流传,历史上蔡襄的德政,郑樵的著述,刘克庄的文学,陈文龙的忠贞,郑纪的清正,江春霖的刚直,一大批仁人志士,青史留芳,声名远扬。

近、现代,莆仙又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出类拔萃的人物。

现有莆田市籍高级人才2000多名,分布在国内外。

可见,莆仙籍的人才精英,在各条战线上龙虎际会,群星灿烂。

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使境内文物古迹灿若星河。

有雄伟的寺庙,庄严的殿宇城堡,巍巍的石塔、石坊,还有壮观的陂堤、桥梁,轩昂的府第、古街、古树,以及遗存丰富的古遗址、古墓葬、摩崖石刻、出土文物、革命纪念地、革命文物等,不但种类齐全,而且保护完好,其中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

据考证,在西天尾、江口、城郊、灵川、大济、园庄等地有石器时代遗址,在南日岛、石山庄有商周文化遗址。

著名的文物古迹有周代的古铜锛、窄弧刀;有汉代的遗址越王台、蛇湾城、鸡子城;有南朝陈的名刹广化寺,隋朝的古刹龙华寺、三会寺;有唐代的文物遗址,千年古荔宋家香,古建筑之花道观三清殿以及国欢寺、凤山寺大殿、九座寺大殿和无尘塔;有宋代建的中国水利史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木兰陂,以及神奇的释迦文佛塔和名楼伟观的古谯楼等。

这些古迹遗址,艺术精湛,华光焕发,造诣深邃,以其古朴、雅致的风姿,在国内外古建筑类别中独领风骚,璀灿夺目。

历代名流蔡襄、郑樵、朱熹、文天祥、陆秀夫、戚继光、徐霞客、郭沫若、谢觉哉等,皆在这里留下足迹及珍贵的诗文墨宝。

三、区域旅游资源特色评价
1、莆田市境内山海旅游资源兼备,自然地理条件优越。

拥有众多的名山旅游地
和丰富的海滨旅游资源。

2、莆田市文化多元,拥有众多的文化类型,有莆仙民俗文化、妈祖文化、宗教文化、戏曲文化、南少林武术文化、名人文化、侨乡文化、海洋文化等。

3、莆田市人文荟萃,历史上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誉。

自唐代以来,名人辈出,在各个时期勇领风骚,垂范后人,为莆田的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总体评价
(一)优势分析
莆田山清水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风光秀丽,景色独特,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妈祖文化是莆田独具特色的人文优势,是福建五大旅游品牌之一,发展妈祖文化旅游,优势十分明显。

我们要抓好湄洲岛妈祖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以妈祖习俗为核心的民间风俗、民间信仰、民间娱乐、民间文艺旅游活动,提升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整体功能。

同时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形成以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为龙头,以南少林寺、九鲤湖景区为两翼的旅游新体系,努力使旅游业成为莆田的重要产业。

2、莆田市历史上素有“文献名邦”之誉,自唐代以来的1300多年间,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在各个时期勇领风骚,垂范后人。

还有保持唐章宋韵的莆仙方言,被誉为“南戏活化石”的莆仙戏。

3、莆田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之一,旅居在外的侨胞70万人以上,在全国其它地方经商务工人员有50多万人,涌现出一大批业界精英。

充分利用在外乡亲众多和民资雄厚优势,采用亲情、友情、真情、热情“四情”招商,大力实施民
资回归和民智回归工程,是莆田加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4、莆田具有工艺美术文化优势,以莆田工艺美术城为中心,发挥“中国古典家具之都”、“全国珠宝玉石首饰产业基地”、“木雕之城”、“银饰之乡”和“海西国际油画艺术产业园”的品牌效应。

5、自然风光秀丽奇特。

我市风光旖旎,山川如画,自然奇观处处可见。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湄洲岛黄金沙滩以及湄屿潮音、海蚀地貌、滨海风光,优美独特;被称为“福建三绝”之一的省级风景名胜区九鲤湖及其周围的九龙谷、麦斜岩、菜溪岩、天马山景区,峰峦起伏,万木葱茏,飞瀑流泉,景致迷人;南北洋河流纵横,两岸荔枝成林,花果飘香;鬼斧神工的永兴岩、天云洞和被称为莆田二十四景的“石室藏烟”、“白塘秋月”、“九华叠翠”、“东山晓旭”等诸多大自然胜景,千姿百态,别具一格。

6、人文胜迹丰富多彩。

发祥迄今一千多年的妈祖文化,现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奉祀海神妈祖而建的湄洲祖庙是世界上5000多座妈祖庙的祖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宋水利工程木兰陂是我国至今保护较完好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之一,唐代建筑物玄妙观三清殿被专家赞誉为我国古建筑杰作,集宋代建筑技术和石刻艺术于一体的释迦文佛塔是我国石构建筑中的珍品,造型独特的天中万寿塔是我省仅存的阿育王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凤山无尘塔是我省已发现的最古石塔,典雅宏伟的东门石坊是省内石雕建筑的精品,形象各异的盖尾龙纪寺500尊陶瓷罗汉是全省唯一留存的清代德化陶瓷的代表作,塔尖上灌铅以作为避雷装置的北宋建筑龙华双塔为古塔建筑工程史上所罕见;广化寺是我省四大禅林之一和“十佳”风景区之一;东岩山“三一教”祖祠,其分祠遍布我国港澳台及华东、华北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影响深远;与河南嵩山少林
寺遥相呼应的林山南少林寺,以其传奇般的历史,被海内外武术界公认为我国南方的武术圣地。

7、民俗风情古朴独特。

我市有过年初二不登门、初四(五)做大岁、贴白额春联等习俗,为全国所独有,其形成与戚继光抗倭的历史掌故有关;元宵节的请神出游,伴以摆棕轿、踏火炭等古老的民间傩舞表演,极富地方传统特色;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是妈祖的诞辰和升天日,吸引着大批海内外游客和海峡两岸的朝拜者;古老的莆仙戏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是中国地方戏曲的重要剧种之一;莆仙民间音乐“十音”、“八乐”、“大鼓吹”、“俚歌”等,堪称民间音乐中的奇葩。

(二)存在问题分析
虽然莆田市旅游资源优势得天独厚,但是仍存在问题。

从总体上看,整个莆田市旅游基础设施还很薄弱,旅游硬件设施不够完善,旅游景点除了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外,呈现出小而散的现象。

景区缺乏整体连贯性和互应性,非常的凌乱与分散。

而且大多数的旅游景区在国内的知名度不高,有的景区甚至在本区和本省内的知名度都很低,旅游宣传工作没有做到位,名头没有打出去。

旅游综合功能尚未形成,旅游形式单一、收入来源单一,“游、购、吃、住、行、娱”等六大要素的文化旅游尚未形成产业气候,整个旅游产业链相对滞后。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上:
1、投入不足,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步伐缓慢。

绝大部分景区景点仍处在原始状态,旅游景区的基础和配套设施薄弱,特别是旅游交通问题十分突出,许多景区公路等级偏低、质量不高,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存在一定困难。

2、旅游产品文化品位不高、叫得响的品牌少。

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精品不多,内容单调,造成游客结构单一,游客逗留时间有限,过夜游客人次偏少。

2005年全市接待过夜游客人次仅占游客总量的21%,所获经济效益甚微。

3、旅游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

旅行社存在“少、弱、散、差”的状况,缺乏有实力的组团社,全市旅行社年组团外地入莆游客量不足全市旅游接待人数的5%。

旅游景区管理体制不顺,大部分景点由群众自发组织和有关寺庙自行开发和管理,建设水平低,管理不规范。

4、旅游经济总量偏小,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

2005年我市旅游总收入仅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3.64%,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93%,所占份额还不理想,与全省的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厦门、福州、泉州等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还未发挥我市第三产业的龙头作用,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位尚不成熟。

5、旅游人才匮乏,从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全市缺乏精通旅游业务、懂得市场营销、熟悉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的旅游企业家队伍,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