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监控管理制度
1.编制目的
为了加强对危险源的监督管理,预防事故发生,保障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加强施工现场危险源的监控管理,预防事故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制度。
2.编制依据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
《关于认真做好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安监总协调字[2005]62号《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 号)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3号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导则》建质[2005]184号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GB/T 28001-201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T13861-2009
3.本办法所称主要危险源,是指在危险源清单上所规定的危险源。
危险源辨识就是识别危险源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危险源辨识不但包括对危险源的识别,而且必须对其性质加以判断。
4.依据GB/T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将危险源划分为四类:
(1)人的因素:在生产活动中,来自人员自身或人为性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2)物的因素:机械、设备、设施、材料等方面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3)环境的因素:生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4)管理的因素:管理和管理责任缺失所导致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5.对主要危险源存在的事故隐患以及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违法行为,任何部门或
6.
(1
(2
(3)危险源安全管控措施;
(4)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实施方案。
7.对新产生的主要危险源,现场安全负责人应当及时补充填写《危险源清单》内容。
8.落实主要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责任制度,明确管理人员及各班组对主要危险源日常安全管理与监控职责,切实开展施工现场危险源实时监控管理。
9.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员或现场负责人对从业人员应当技术培训,使其全面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和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10.在主要危险源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并加强对主要危险源的监控和对有关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
11. 对主要危险源中的危险物质进行监控,对重要的设备、设施定期进行保养
维护,并记录在案。
12.对主要危险源的安全状况和防护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做好检查记录,并将检查情况报送上级安全管理人员。
13.对存在事故隐患的主要危险源,各有关部门必须立即整改;对不能立即整改的,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并及时报告安全管理人员
或有相关监督安全职责的部门。
14.建立主要危险源监控和管理系统,对主要危险源实施分级监控,并对各类信息实施动态管理。
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结果等内容并结合现场施工状态的
变化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对工人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有书面记录和签字,确
保作业人员清楚掌握施工方案的技术要领。
15.定期
(1
(2
(3
(4)主要危险源的安全检测、监控情况;
(5
(6
(7
(8
(9
16.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在监督检查中,应加大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管理工作。
发现主要危险源存在事故隐患的,应当责令相关单位人员立即排除,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