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选修课作业期末考试――道悟《老子》

选修课作业期末考试――道悟《老子》

道悟《老子》
——老子的“法自然”与西方的“自然法”比较(一)前言
《老子》在后世远播西方,为西方人所迷恋。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在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中,《道德经》排名第二,仅次于《圣经》。

冯·布兰切勒的《老子〈道德经〉:美德之道》一书说老子如同基督教的上帝,具有博爱与宽容的精神;新教神学家尤利乌斯·格里尔则列举了《道德经》与《新约》的相似点80处……他们都宣称从《老子》那里找到了精神养料与灵感源泉。

并将《老子》与《圣经》相比较。

那么《老子》及老子的道和《圣经》及其歌颂思想,究竟有什么异同点,让古今中外哲人,尤其是西方神哲学研究人员,对这两本不同文化背景及时代背景下产生出的本应不同的理论体系相互比较吸取、共题并论,给予高度统一的赞叹和歌颂,并一同为后世传扬。

本文就“老子的‘法自然’与西方的‘自然法’比较”为题,通过比较老子的道与西方神哲学来探讨《老子》、《圣经》及其一系列理论体系的异同点。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副标题中的“法自然”不仅指明《老子》学说中的一项重要思想,同时也作为借体借代了《老子》及其道等一系列思想理论;同样西方的“自然法”也代表了整个西方神哲学的理论体系。

(二)老子的道
“道”被学者称为无极,“一”被称为“太极”,道生一,是宇宙变化的程序,是由无极而生太极,无极是无形无象的,太极是一个大混沌,由混沌的变动中产生了阴阳二气或二体,然经由阴阳的配合,产生了第三者物体。

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四十二章)
物体在阴阳相配与其他物种的相互利用中产生了宇宙万物。

追根逐源,宇宙万物皆是由道而来。

因此,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道是生天地而存有,不生不长,不死不灭,独立永存而不改变。

道又可周行天下,不会停止;道可贯通万物,而不被万物所限制;宇宙万物是因著道而生存,故道可被称为天下的母亲,诸事万物的根由;此“道”没有名,人也不知其名,若勉强称谓之,只可名为“道”,只有以消极性的“无”来称谓之,此“无”非空虚而是“有”,乃宇宙万物之原始根源,实乃无上之“无”。

如:“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章)
(三)西方哲学家的意见
老子的《道德经》最早由西方的传教士译成拉丁文,然后有法文、英文、西班牙文等数种不同的版本,足见西方学者对老子学说的重视与兴趣,如节选语句注解如下:“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第廿一章)
西洋哲学家也有相似的诠释,所言如下:
①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道的本体实在不容易讲明白,因为道是一个无象的宇宙根源,恍惚不清,但道的存有是确实无疑的,所以老子才说“道是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此“象”乃指出道的存在性。

就宇宙论哲学言,一事物之存有,有两种基本要素,一是物质要素(Materia),一是形式要素(Forma);形式的象是决定物质者,物质材料是被决定者,二者相合才是一具体的实有物。

但最高的实有则不然,如宗教学言的最高之神其存在是存有与本质合一(Existentia et Esentia) ,没有象形与质的区分,老子所言之道便是宗教所言的最上神,其存有亦无质与形(象)之分,而是一个高超的实有物。

②洸兮惚兮,其中有物:道虽然是洸惚不清,但其存有确实是一个高超之物,因为道有其存有之本质要素(Essentia),否则,空虚之道不可能生出万物。

道之为物,与一般事物不同,已如上述,一般宇宙万物是质与形(象)的结合,道是本质
与存有之统一体。

③窈兮冥兮,其中有精:道虽然在窈冥中看不见、听不到、摸不著,但他在窈冥恍惚中确实有精微的东西存在,此乃化生宇宙万物之源。

因此老子又言: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因为道是一个最高超的确实体,藉此,我们略可明白一点道的本体。

可产生万物,主管万物。

(四)西方神学家的意见
西方有些神学家认为老子的道便是西方所讲的神,或者道的本质性等便是西方神(天主、上帝)的属性,因为天主(上帝)是宇宙间最高的神、无形无像、无始无终、宇宙万物的创造者,这一切皆适合老子所言的道。

①老子第一章所言的“道可道,非常道”;宗教神学家亦言,最高的至上神是不能以肯定式的言明“神是什么”,若只是积极性的界说“神是什么”,便否定了神的其他功能;因此对神的界说只能以否定式的言明,神是无所不知的(全知),无所不能的(全能),无所不在的(处处皆在),无限量的实有,也因此肯定神没有名字。

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与“道之为物……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等创造历程,也适合《圣经》中创造万物的讲述。

《圣经·创世记》讲述了宇宙万物形成的过程与秩序,其七天的区分是就宇宙的形成分为七个节段。

而非现在每天有二十四小时的日子,作者由混沌的宇宙,到有光明、陆地、海洋、生物、人等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换言之,第一天与第二天之间,可能有数百千万年。

作者的目的言明宇宙间有神的力量创造出来。

正如老子所言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四十二章),及“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等道理相似处。

(五)老子的道与西方神的差异。

以老子的道讲述宗教的神,虽有很多相合处,如道是自有的、永久的、无限的、超越一切,无所不在的,万物的起始与根源,但老子的道对神的位格,则无讲述。

神的位格是神学中讲神最基本的课题,位格(Persondlitas)的意义是指一个“理性的自立体”,其将微是有理智与意志的两项特别功能。

理智的功能是认识真理与判断是非,意志的功能是向善的意向与决定的实行,此二者皆与外在的事物相关连著。

神是一个有位格的精神性最高实有,故能是万物的创造者,管理者,也是万物的审判者与人善恶行为的处罚者。

老子的道在此点上未言明之,使人感受到老子的道只是宇宙间的一个抽象性的公理,或者是宇宙间之自然之理,其存有是宇宙间的精神性主宰。

(六) 总结论
总结以上老子的道不足以讲明西方神学中的神。

但同样,西方的神哲学也不一定完全反应“道”的本身。

而他们之间共同对宇宙及人的认知,最终促使了“老子”在西方流行。

他们的相似或许是巧合,或许是历史上的思想者每每会有不同的因缘际遇却产生相近的思想感慨。

由此可见,《老子》不是因为“像”《圣经》而备受欢迎,《老子》在西方盛行,从内在看是源于《老子》本身,言简意深,哲理宏富,诗化的话语寓意隐晦,言有尽而意无穷,给后人解读的广阔空间;从外在看,《老子》的精神特质系反对文明的异化,它的自然无为、去伪存真、知足不争和贵柔守雌等理念,在文明高度发展因而其负面问题愈发显现的西方社会,自然会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认同。

而西方学者推崇老子及其理论是可能会将二者相提并论,以求同存异,以此教化西方社会中一些因文明高度发展而显现的社会问题。

但对于国人而言老子的“法自然”与西方的“自然法”为代表的老子体系及圣经体系,作为人类至高智慧结晶的一部分,有一定的相似性不足为奇。

不仅是《老子》,传统国学在与西方文学相互比对阅读时,须明白,两种文化可以相互比较吸收,但《老子》的美以及传统国学的精髓,更在于对其独立的审视和个性的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