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以“悟”为中心的认识论
老子的认识论归根到底是为了“悟道”,所以老子关于认识的论述都以“悟”字为中心。
为此,老子提出了“知常”、“静观”、“玄览”、“玄同”等关于认识论的概念。
关于“知常”:“知常日明。
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十六章》)。
此“知常”其实就包含有从实践中来的意思,如老子云:“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三十八章》)又明确提出“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三十八章》),这种观点是非常可贵的。
如为人治学正需要这种清心寡欲、淡泊归真的平实之道。
关于“静观”、“玄览”:由于“道”无法依靠耳目感官得知,只能通过心灵直觉体悟,所以老子云:“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四十七章》)要“悟道”,就需要做到“致虚极,守静笃”(《十六章》),“塞其兑,闭其门”(《五十六章》)。
老子把这种以“悟”为核心的认识论,称之为“玄览”。
他把人心比喻成一面最深妙的镜子,人“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十章》)?才能达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十六章》)的q晤道”之境。
值得注意的是,老子的认识论颇带点神秘
主义色彩,因为在老子看来,人和万物都同出于他的最高精神实体(“道”),都是“道”的体现。
所以,从最高精神实体的角度来看,人与万物都是一样的。
这拿老子的话来讲,就叫做“玄同”。
什么叫“玄同”?《老子》云:“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老子这种“玄同”的思想,以后就发展成庄子“齐万物而为一”的相对主义。
此外,也正由于老子强调“道”是靠“悟”而不是“学”来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持否定的态度,如主张“绝圣弃智”、“绝学无忧”,甚至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四十八章》),这些消极的思想也是不可取的。
此外,老子的政治哲学主要以“小国寡民”、“无为而治”为其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