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缠足史
二、缠足的流行
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 起于北宋 宋代苏东坡《菩萨蛮》: 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 袜凌波去, 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 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 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缠足的流行
元代末年出现了以不缠足为耻的观念 明代妇女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 清廷下令禁止女子缠足,但并未奏效,康熙 七年(1668年)罢禁。(清代到了登峰造 极的地步,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 贱都纷纷缠足。甚至远在西北、西南的一些 少数民族也染上了缠足习俗 )
五、天足运动
天足运动:始于清末,天足即放足,是针对 妇女的缠足而言的 所以“天”指“解放”“天然”的意思。天 足运动的开始,象征着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 萌发。它不只是一种千年陋俗的革除过程, 同时也是近代知识分子思想解放的发展历程。
代表人物
1、英国传教士约翰.麦克高望 废除缠足的天足运动发起人和领袖。 1874年他率先在厦门建立了一个拥有60余名妇女 的“天足会",入会的妇女不得缠足。是目前中国 第一个有历史可考的反缠足组织 2、英国的立德夫人 1878年,她在上海也设立了“天足会",并在无 锡、苏州、扬州、镇江、南京等地设立分会,利用 广学会出版书刊广行宣传,有的年份甚至散布宣传 册达10万份以上,对中国新派人物的“天足运 动"有推波助澜之功。
在五代以前虽然也有过缠足的记载,如“足下蹑丝履,纤纤作 细步”等,但大概是指把脚裹小一点而已,使步态轻盈优美, 起舞时婀娜多姿,而并未折骨缠裹。裹脚风俗的形成与统治者 相关。儒家思想的核心是道德至上,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三 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 信,强调秩序,塑造权威,维护皇权与男权。汉代才女班昭在 《女诫》中曾提到:“阴阳殊性,男女异行。阳以刚为德,阴 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可见,在中国历史上, 男性的刚强在本质上就是以女性的柔弱为衬托的,所以,当时 的男性潜意识必然迫使女性走向更弱势的地位。女性在缠了小 脚之后,因行走不便只得轻抬步、微扭腰(所谓的莲步姗姗) 而尽显柔弱,因不能轻松随便走动只得好好呆在家里相夫教子, 做一个娴静的贤妻良母。这与封建王朝政权渴望的秩序是相符 的,更是逐渐走向极端的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境界。
三是生殖理由
小脚可以引起妇女本身体态和性生理等变化, 从而更好地承当延嗣后代的生育工具。缠足 以后足的形状成畸形,当足部接触地面时, 全身的重量集中于踵部,走路时每走一步就 会牵动腰髋部,长此以往,使妇女的腰髋部 发达,影响骨盆,对妇女的性以及生育都产 生影响。
四是统治者意志对天下百姓的影响
3、康有为:1888年就在老家广东南海联合一些开 明乡绅创立不缠足会,提倡妇女不缠足,会员达万 人以上。 4、梁启超:1897年6月30日,组织了不缠足会 。 5、慈禧太后:1901年下达了禁缠足的懿旨,地方 上的封疆大吏纷纷响应 6、孙中山:1912年3月,下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 禁缠足。后来尽管政局多变、世事混乱,但是劝禁 工作并未停顿。
三、缠足的方法
概念:缠足也称裹脚、裹 足、裹小脚、包小脚。是 一种对女子自幼儿期时以 布紧缠双足,使足骨变形、 足形尖小,行路只能以足 跟勉强行走的做法。 时间: 缠足一般从4、5岁 开始,耗时3、4年,到7、 8岁初具模样。 缠足人:缠足多由母亲或 熟习缠足方式的女性实行。
苦痛:“裹小脚一双, 流眼泪两缸” 金莲:1、南朝齐东昏 侯的潘妃步步生莲花 2、前述五代娘 在莲花台上跳舞
二是审美理由
封建文人士大夫视女人如玩物,病态审美,小脚具有性的吸引 力,赏玩小脚成为癖好。明清时代的文人有许多咏小脚的浓词 艳句,如“瘦欲无形,越看越生怜惜”,“柔若无骨,愈亲愈 耐抚摩”;“第一娇娃,金莲最佳,看凤头一对堪夸,新笋脱 瓣,月生芽,尖瘦帮柔绣满花”;周作人作于1925年的《拜脚 商兑》一文中曾引了北京《晨报》上的一篇短文《小脚狂》: “我又遇见了一个美人,真是娇小玲珑,十分可爱!我看见她 那一对金莲,再小也没有了。走的时候扭扭捏捏,摆摆摇摇, 真个令人销魂!我瞻望了一会儿,恨不得把她搂在怀里接吻, 但是她往北了”。文人对社会风俗的影响,使古代妇女很注重 头饰,然后就算脚了,成语“品头论足”有议论妇女容貌体态 的含义,头和足成为文化人眼里女性美的一个重要标准。“金 莲”、“香钩”等都是文化人赋予小脚的赞美之词。甚至还制 定出了小脚美的七个标准:瘦小尖弯香软正,又总结出了小脚 的“七美”:形质资神肥软秀,真是“博大精深”。
缠足与中国妇女
主讲人:李明珠
组员: 李慧容、魏细兰 曾丽萍、黎杨恩
概述
一、缠足的起源 二、缠足的流行 三、缠足的方法 四、缠足的社会根源 五、天足运动
一、缠足的起源
夏、商时期 隋 五代
缠足的起源
南唐后主李煜在位期间,一味沉湎于声色、诗词、 歌舞之中,整日与后妃们饮酒取乐。宫中有一位叫 窅娘(一说睿娘)的嫔妃,原是官宦人家女儿,后 因家势破败,沦为金陵歌妓。她生得苗条,善于歌 舞,受李煜宠爱。李煜诏令筑高六尺的金莲台,饰 以珍宝、绸带缨络,台中设置各色瑞莲。令窅娘以 帛缠足,屈上作新月状,著素袜舞于莲中,回旋有 凌云之态。李煜看了,喜不自禁。此后,窅娘为了 保持和提高这种舞蹈的绝技,以稳固受宠的地位, 便常用白绫紧裹双足,跳舞时显得婀娜多姿,轻柔 曼妙,久而久之,便把脚裹成了“红菱型”,“新 月型”,其舞姿也更加美不胜收了。时人竞相仿效, 逐渐风靡整个社会。
缠足风俗的完全消失最晚则在1940年代以 后。直到1947年,一位来自山东南部的妇 女工作干部在延安面对妇女们热火朝天的生 产和学习,叹息说,她们那里的妇女全部是 小脚,甚至七八岁的女孩子也几乎都裹着脚。 据统计,20世纪四十年代,缠足妇女仍占 30%。20世纪90年代在池州农村还依稀看 到80岁以上的女 尚子 女, 郎右 图 为
反缠足写进教科书 人人会唱放足歌
放足歌:
缠足真可怜,受尽苦中苦, 身体不安全,弱人种, 妨工作,放足莫迟延。 眼见中华人强健,男女都平权。
“最是两般堪恨事,文人八股女双翘”,
影响:天足运动使得社会上对于三寸金莲的态 度为之大变。 天足运动过后,被缠裹了上千年的小脚终于 得到解放,“三寸金莲”已经成为一个历史 名词
四、缠足的社会根源
一是道德理由 二是审美理由 三是生殖理由 四是统治者对 天下百姓影响
一是道德理由
缠足的习俗在旧时被认为是一个良家妇女的表现。 缠足作为标识女性特点的重要一环,用以强化男女 有别的传统规范。缠足使得女性因行走的困难而不 易自行活动外出,即使外出也多需要乘车或乘轿, 强化了男外女内的空间区划,有利于把妇女禁锢在 闺阁之中,对她们的活动范围加以严格限制,以符 合“三从四德”礼教,从而达到按男子欲望独占其 贞操的目的。元代伊世珍的《琅环记》说:“吾闻 圣人立女而使之不轻举也,是以裹其足,故所居不 过闺阁之内,欲出则有帏车之载,是以无事于足 也。”又如《女儿经》中说:“为什事,裹了足? 不因好看如弓曲;恐她轻走出房门,千缠万裹来拘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