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同一件事情,让不同的人去做,有的人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用最简单的方法去完成;有的人则借助各种工具,用了很长的时间还没有找到答案。
为什么呢?关键就是两者的思维方式不同,前者遇事喜欢简单化,后者则拘泥于形式。
有个大家熟悉的故事:有一次,爱迪生让助手测量一个梨形灯泡的容积。
助手接过后,立即开始工作,他一会儿拿标尺测量,一会儿计算,又运用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几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没有计算出来。
就在助手又搬出大学里学过的几何知识,准备再一次计算灯泡的容积时,爱迪生进来了。
他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入量杯,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
”助手这才恍然大悟:简单就是高效!这个故事看似简单,却能给职场人士一些重要启示:第一,凡事应该探究“有没有更简单的解决之道”。
在着手从事一件工作时,要先动脑,想想这件事情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方法去做,而不是急急忙忙去动手,以致白白忙碌了半天,却解决不了问题。
一些人的思维方法,凡事总往复杂的地方想,认为解决问题的方式越复杂就越好,以致钻进“牛角尖”里出不来。
事实上,学会把问题简单化,才是一种大智慧。
某大学的一个研究室里,研究人员需要弄清一台机器的内部结构。
这台机器里有一个由100根弯管组成的密封部分。
要弄清内部结构,就必须弄清每一根弯管的入口与出口。
大家想尽了办法,甚至动用某些仪器探测机器的结构,但效果都不理想。
后来,一位在学校工作的老花匠,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法,很快就将问题解决了。
老花匠所用的工具,只是两支粉笔和几支香烟。
他的具体做法是:点燃香烟,吸上一口,然后对着一根管子往里喷。
喷的时候,在这根管子的入口处写上“1”。
这时,让另一个人站在管子的另一头,见烟从哪一根管子冒出来,便立即也写上“1”。
照此方法,不到两个小时便把100根弯管的入口和出口全都弄清了。
第二,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一部分人错误地认为,想得越多就越深刻,写得越多就越能显出才华,做得越多就越有收获,而全然不顾现实,一味盲目地追求多,却不知道,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美国独立前,人们推举富兰克林和杰弗逊起草独立宣言,由杰弗逊执笔。
当杰弗逊把文件交给委员会审查时,在会议室中等了很久都没回音,便非常急躁。
这时富兰克林给他讲了个故事:一个决定开帽子店的青年设计了一块招牌,写着“约翰帽店,制作和现金出售各种礼帽”,然后请朋友提意见。
第一个朋友说,“帽店”与“出售各种礼帽”意思重复,可以删去;第二位和第三位说,“制作”和“现金”可以省去;第四位则建议将约翰之外的字都划掉。
青年听取了第四位朋友的建议,只留下“约翰”两个字,并在字下画了顶新颖的礼帽。
帽店开张后,大家都夸招牌新颖。
听了这个故事,杰弗逊很快就平静下来了。
后来公布的独立宣言,果然字字珠玑,成为震动世界的传世之作。
可见,“多”不一定就是好。
很多时候,“多”是累赘,“多”是画蛇添足,“多”只会使你更忙,更没章法。
在工作中,我们也应该学会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这样在更好地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何乐而不为呢?----------------------------------------------------------------------------------观感:之所以能够找到这篇文章,是因为实在是觉得自己乱七八糟的思绪似乎永远也理不清,所以向网络请教如何能够将问题简单化。
将问题简单化,没有模板可循,一定要找这个模板的话,也只能将问题最大化,“问题”的解决方法只有“智慧”,简单何尝不是智慧的一种境界和心态。
电脑运转很大程度上需要控制运行时的问题,人的思考亦可类比,然而我们的温度不是外部,而是心里,需要冷静平和的面对问题,抽丝剥茧,用我们的智慧和经验来判断失误的本质,向庖丁解牛,才可游刃有余。
要做到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并不是大家想的那么简单。
在的工作中,要时刻提醒自己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世上的路有两条。
一条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另外一条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CIO应该走哪一条呢?恐怕大家会异口同声的说,当然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少有CIO能够做到这一点。
他们会不知不觉中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笔者以前也经常犯这种错误。
笔者刚开始工作的时候,笔者刚取得微软系统管理员证书,所以雄心勃勃。
到企业工作后,发现企业网络规划很不规范。
在局域网内部各种共享文件满天飞,不但威胁这些文件的安全性,而且这些共享文件也成为了病毒、木马最好的隐身之处。
笔者上班后,就决心优化这个网络。
笔者决定在网络中采取域环境,利用域控制器来管理这些共享资源与网络中各个PC。
笔者花了几个月时间,硬件投资也投进去不少,最终终于成功部署了域网络环境。
可是效果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
原来这家企业根本不需要这么高的规划。
他们只需要能够实现联网即可。
什么数据安全之类的,对他们不构成威胁。
他们只需要电脑不要老是被病毒光顾就可以。
而要实现这个目的,只需要部署一个企业级病毒防火墙就可以解决。
而不需要劳民伤财去搞个域环境。
笔者这是把用户简单的需求复杂化了。
三个月后笔者也就引咎辞职了。
可见,要做到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并不是大家想的那么简单。
笔者在后来的工作中吸取了第一次这个教训。
在后需的工作中,就时刻会提醒自己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具体的来说,如果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把需求分解,一个个的去做。
CIO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流程优化方面的问题。
如在负责ERP项目或者CRM项目时,都需要进行流程重组。
他们会觉得这个工作很复杂,如一个采购订单下单流程就会遇到好多种情况,什么根据MRP计划下单、根据安全库存下单、采购订单变更等等。
笔者一次看到一为CIO绘制的流程图。
在一张A4纸上画的密密麻麻,像一个迷宫一样。
笔者是看了大半天都不知道他需要表达的意思。
估计也没有多少人可以看得懂。
他拿着这张流程图问我,该在系统中如何实现?我看着这张天书把的流程图,摇摇头表示无能为力。
其实,采购订单管理流程就这么复杂吗?不见得。
这位CIO如此处理是把简单的流程复杂化了。
笔者最后建议这位CIO,需要把复杂的流程简单化。
笔者首先问他,你们企业采购订单下单分哪几种情况?他跟我说一共分四种情况,分别为根据采购计划下单、根据仓库补货点下单、不良品补单与样品采购订单这四种。
然后笔者再让这位CIO把每种类型的管理流程画出来。
笔者让他不要画在同一张纸上,而是画在四张纸上。
这位CIO依次画了出来。
然后笔者指着这些纸上,这样看起来不是很简单吗?你只需要把一个复杂的流程分门别类的画出来,而不要把他们画在一张纸上。
如此的话实现起来就不会有难度。
如果你ERP系统有工作流管理模块的话,那就可以设置四个工作流,分别来管理这四种采购订单的下单作业。
这位CIO听了之后,连连点头肯定了笔者的说法。
回去试了之后,确实非常有效。
最后对采购订单变更单也是如此处理。
他不再妄图把所有采购订单变更的情况都通过一个流程来管理。
而是先对采购订单变更的情况进行分类,然后把相似的情况通过一个工作流来管理;把流程差异较大的情况采用其他工作流来管理。
如此的话,只是多设置几个工作流,就可以把所有的采购订单变更情况都纳入到工作流管理中。
笔者不但教别人这么做,笔者自己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处理的。
把用户复杂的需求进行分解,然后再一个个去解决。
小需求总比大需求要简单的多。
等到所有的小需求都完成了,那么这个大需求也就引刃而解了。
故笔者给大家的第一个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的建议就是“把需求分解,然后一个个的去做”。
二、先考虑主要情况,特殊内容旁边放放。
很多CIO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喜欢追求完美。
想一下子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让所有员工都满意了。
如果CIO有这种想法的话,那么很可能会吃不了兜着走。
因为人的精力有限,企业的时间有限。
如果太过于追求完美的话,则导致的结果就是迟迟不能够解决问题。
如前不久笔者公司的IT部门负责人就被我教训了一通。
笔者下面有一家生产公司正在上ERP系统。
那时笔者刚好手头有其他的项目要负责,故就让其负责这个生产公司的ERP 项目。
但是,在整理需求的时候,笔者发现需求调研进度缓慢。
迟迟没看他把需求调研报告交上来。
后来笔者问他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他告诉我说需求大部分都解决了,只是一些细节问题还需要确认。
他给笔者举了一个例子。
在下销售订单时,正常情况下是要物料清单全完成后才能够下订单。
但是现在销售员提出了一个需求。
有时候销售订单交期比较急,但是物料清单还没有确定好。
如可能包装方式客户还没有最终确认。
但是订单数量等等关键信息已经协商好了。
为此在物料清单还不全面的情况下,销售希望采购人员先采购。
原来笔者下面这家企业主要生产办公用品。
现在有一种彩笔。
客户下单时,说要1万支彩笔的数量。
但是,这个彩笔如何包装,是两支装呢还是四支装,要到最后才能够确定。
但是由于这个订单大交期比较急,为此销售人员希望先把生产笔的材料买回来,先把笔生产好。
因为生产彩笔的周期比较长。
而等到包装数量确定之后,只需要包装一下即可。
但是因为在ERP系统中,必须物料清单确定之后才能够在系统中下单,才能够安排采购计划与生产计划。
笔者了解了实情之后,就问他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多吗?他说不多,一年就几次。
那笔者就对他说,那就当作例外事件好了,先放放再说。
为了这个需求,而耽误了其他的需求,这值得吗?最后笔者对他说,对于一些特殊的情况先不用深入,只需要做个记录即可。
先把主要的需求先确认下来。
如果只是个别情况可以先暂时放放。
听了笔者的建议后,他没过多久就把需求调研完成了。
所以说,我们有时候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如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钻进自己为自己建造的死胡同之中。
在需求确认的时候,如果想把所有的情况都一网打尽,往往会把简单的需求复杂化。
CIO在日常工作中,如能够一下子把问题全部解决好当然最好。
如果这需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的话,那么最好先把一些例外情况剔除出去。
先考虑正常情况下出现的情况。
正常情况解决了,然后一些例外情况的话要么通过其他方式处理,或者也可以通过手工方式来管理。
毕竟例外情况不是经常发生。
故笔者给出的第二个“把复杂工作简单化”的建议就是先考虑主要情况,特事情况先旁边站站。
三、不要太过于去追求统一的答案。
CIO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员工不合的情况。
如在进行征求员工意见的时候,有的会说这样,有的要说那样。
此时,CIO要学会当听众,而不要去吓参合。
因为根据笔者的经验,如果CIO也加入进去的话,那么事情会变得越来越复杂。
遇到这种情况的话,笔者的做法就是让他们去讨论,把所有问题都放在桌面上来讨论。
只是要限定一个时间,让他们一个时间内必须商量出一个结果来。
笔者不会去下什么结论。
如此的话,就不会把原来就存在的矛盾变得复杂。
如果实在不行的话,也可以根据他们不同的需求分别设置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