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法公约.
大陆架的权利
享有以勘探大陆架和开发其资源为目的的主权权利。
大陆架原则 中间线原则
•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相关规定,日中双方拥有距 • 领海基线200海里以内的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的权利依据 • 。由于位于东海两侧的日中两国的领海基线之间相距不到 400海里,因此双方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存在 • 相互重叠部分,
钓鱼岛问题的由来
• • • • • • • • • • • 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将钓鱼岛 与台湾一起割让给日本。 1943年、1944年和1945年,《开罗宣言》和 《波斯坦公告》,中美英三国决定日本要无条件 的偿还所占领土。台湾归还中国,当时钓鱼岛被 美国用作一个靶岛,1951年,在中国政府和 台湾国民党当局均无代表出席的情况下,美日签 订了“旧金山和约”,美国私自将琉球和冲绳交 给日本托管,对于这一“和约”,我国政府宣布 不予承认。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内容
• “公约”共分17部分,连同9个附件共有446条。 • • • • • 主要内容包括:领海、毗邻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 、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群岛国、岛屿制度、闭海或半闭 海、内陆国出入海洋的权益和过境自由、国际海底以及海 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与安全、海洋技术的发展和转 让等等。
批判性分析《海洋法公约》 ——以钓鱼岛问题为例
钓鱼岛问题的由来
• 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明朝初,杨载发现钓鱼岛列岛;1582 年,明朝将钓鱼岛归入中国版图,隶属福 建。 • 日本政府的所谓历史依据 日本政府的所谓“钓鱼岛历史上是日 本的固有领土”论点的主要根据即是1895 年将钓鱼岛及附属岛屿编入日本冲绳县的 明治政府内阁决议。
海洋法公约的展望
• • • • 由于不平等的国际秩序,公约是国际间多种势力相妥协的 产物,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甚至严重缺陷,但就总体而 言,仍不失为迄今为止最全面、最综合的管理海洋的国际 公约。
• 在现代国际秩序重建的过程中,由于各国综合实力的变化 • ,多极化格局的深化,国际的公约,法规定会在此过程中 • 不断完善。
在领海可行使的权利
1.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专属管辖权 2.海上航行和空中飞行管辖权 3.海洋科学研究的专属权 4.海洋环境保护和保全管辖权 5.国防保卫权
在毗连区可以行使的权力
1.对海关,财政,移民和卫生等事项 行使必要的管制,以防止并严惩外国船 舶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犯有关这些事项 的法律和规章的行为。 2.还可以对安全,污染等事项实行 管制。
海洋法公约的缺陷
• 1.没有对“岛屿”、“岩礁”做出明确的界定,因此对折 线基线法划分领海造成诸多分歧。 • 2.仅仅列举沿海国和其他国家在专属经济区的权利,不可 能穷尽所有活动。 • 3.《公约》关于海岸相向或相邻国家间海域划界原则的规 定,十分笼统、含糊。 • 4.制定者出于维护自己的利益,一些国家的利益被忽视。
大陆架原则
• 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是陆地的一部 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规定,沿海国的大 陆架包括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其范围扩展 到大陆边缘的海底区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 基线起,到大陆边缘外界不到200海里,陆架宽 度可扩展到200海里;如果到大陆边缘超过200海 里,则最多可扩展到350海里。大陆架上的自然 资源主权,归属沿海国所有,但在相邻和相对沿 海国间,存有具体划界问题。这就是大陆架划界 原则。
海洋法公约的建设性作用
•
• • • • • •
1982年通过的,已有150多个国家签署的联合国海 洋法公约,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国际条约。它包括世 界海洋上的一切活动,从而确定了研究利用世界海 洋空间及其资源问题上的国际法律秩序基础。因 此,公约可以成为保证世界海洋上的和平与安全,为 发展所有国家间富有成果的合作创造良好条件的 重要文件。
1990年
日本青年社在钓鱼岛建灯塔,再次引发保钓风潮。
1992年
中国通过《领海及毗连区法》,写明钓鱼岛等岛屿是中国领土后,日本提出了“ 抗议”,我外交部重申:钓鱼岛属于中国。 日本青年社在钓鱼岛新设置了灯塔。中国外交部表示对这一事件“严重关切”。 海峡两岸都强烈抗议。
1996年 7月14 日
• 钓鱼岛只是个小岛,为什么两国要费这么 大的劲争夺钓鱼岛?
海洋法公约的宗旨: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序言阐明,该公约的宗旨是 “在 • 妥为顾及所有国家主权的情形下,为海洋建立一种法律秩 • 序”,“这种秩序将照顾到全人类的利益和需要,特别是 发 • 展中国家的特殊利益和需要,不论其为沿海国或内陆国”。 • 1、首次规定了12海里的最大领海宽度; 2、明确了治海国对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上自然资源的 主权权利 • 3.规定了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是人类共同继承的财产 ,任何归家对其开发须受国际海底管理局的控制。 • •
• • • • • 钓鱼岛列屿及其周围海域具有的巨大经济资源。 《联合国海洋公约》的批准生效, 200 海里专属经 济区制度的确立,以钓鱼岛为基础, 划分东海大陆 架,多约20 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 并可以进而 获取东海油气资源的一半!
领海基线的划分
• • • • •
在大陆沿岸突出部或沿海岛屿上选定某些 点作为基点,把连接各相领基点所得到的 折线作为领海基线,以此作为基线的起 点,向外延伸到国家规定的领海宽度即为 领海线。
• 中间线原则
• 中日之间的海域宽度并不足400海里,最宽处也 只有360海里,日方借200海里经济专属区的概念 以及旧“大陆架条约”第6条的规定,认为两国在 划定距离不足400海里的经济专属区分界线时, 要以双方等距离的中心线进行划分,就便是日方 所强调的“中间线”原则。
成法背景
占地球71%面积的海洋不仅是一座天然的水资源宝库,更是多种矿 物、渔业、原油、生物资源、新能源等重要地区,自古希腊时代,就开 始有占领海洋、争取制海权的行为意识出现。 18世纪初,英国打败西班牙,取得海上霸权,倾向于将海洋分为领 海和公海,近代海洋法的基本制度初露端倪。 海洋法会议与公约的出现,是由于传统“公海自由航原则不敷使用。 “公海自由航行”来自荷兰海军舰炮的射程,从陆地起算三海里之外算 是“公海”。但二十世纪中期以后,各大国为保护海上矿藏、渔场并控 制污染、划分责任归属,传统公海概念已不敷使用。国际联盟曾在 1930年召开会议对此讨论,却没有结果。而海上强国美国首先由杜鲁 门在1945年宣布,美国领海的管辖延伸至其大陆架,打破了传统公海 的认定原则。紧接着,众多国家延伸了领海到12海里或200海里不等。 到了1967年,只剩下22国沿用3海里的早期规定。有66国宣告了12海 里领海,而有8国宣告200海里管辖。到2006年,仅剩新加坡与约旦继 续使用3海里的规定。
专属经济区可以行使的权力
1 有以勘探和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和底土及其上覆水 域的自然资源为目的的主权权利以及关于在该区内从事经 济性开发和勘探,如利用海水、海流和风力生产能源等其 他活动的主权权利; • 2有对专属经济区内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和使 用有专属的管辖权; • 3对专属经济区内的海洋科学研究有专属的管辖权,在该 区域内进行海洋科学研究应经沿海国的同意; • 4对专属经济区内的海洋环境保护和保全具有专属的管辖 权恩来提出把钓鱼岛等岛屿的归属问题挂起来,留待将来条件成熟时 再解决。当时双方就这一点达成了协议。 中日签署和平友好条约。邓小平副总理表示,钓鱼岛问题可留日后慢慢解决。中 国政府明确宣布,搁置(钓鱼岛)主权争议,留待子孙后代解决。
1978年
1979年
日本在钓鱼岛上修建了直升飞机场,海峡两岸都向日本提出了交涉和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