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悟读课文》原题目《让学生收获语文学习的“真金”》——特级教师滕衍平《金子》第二课时教学赏析近期,崔峦老师《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的讲话刊出以后,引起了小学语文界老师们的极大关注。
其发言内容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准确的分析,并提出了富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意见。
然而,文章内容需要经过老师们的学习、理解、内化,再转化为实在的教学行为才能体现其真正的意义,对广大的一线教师而言,感其理念的多,明其做法的少。
最近举行的市教材培训会上特级教师滕衍平为老师们执教了苏教版第5册第22课《金子》一文,这课堂很好地体现了崔峦先生提出的“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的关键词,很好地体现了老师对学生语文学习方式、方法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收获了鲜明的人文精神,而且在实实在在的听说读写训练中得意、得言、得法。
一、词语复习,对比切入师:首先,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中出现的几个词语。
生读,纠正读音,点明易错字。
师:再看这两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生:一组是绝大多数人的表现,他们没有得到金子;另一组是彼得的做法,他收获了真金。
师:是的,我们看一看第一组词语,这些词语就出现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着画面。
生:你仿佛看到了样什么画面?生:人山人海,成群结队。
师:哪个词带给我们这样的感受呢?生:“蜂拥而至”(板书),“蜂”是蜜蜂,“拥”是拥挤。
见过蜜蜂在蜂巢边拥挤的情景吗?那么,生活中还在哪里见过?说一说。
生:我们镇子上赶集的时候,人山人海,川流不息。
生:超市门前搞庆典的时候,人们都围着上前抢购东西,人很多啊!师:通过其中的关键词,联想到生活的内容,看到文字,头脑中就放映出相应的画面,用这样的方法再读一读。
学生练读。
指名读。
师:读书读出画面来,还要能够读出不同的情感来。
“蜂拥而至”和“扫兴离去”,这段话中前后人们的心情一样吗?生:不一样!前面是高兴、急切的,后面的是失望、扫兴的。
师:再试着读出前后之间不同的情感来。
学生练读。
师:另一组词语是彼得的表现,他找到了真金。
读一读课文中的最后一段,哪些词语读的时候需要强调出来?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从“终于”看出他一定很高兴。
还有,他是“唯一”的找到真金的人。
师:抓住了这些词语就能帮助我们了解彼得此刻的内心世界,“不无骄傲”的意思,就是——生:非常骄傲。
师:怎么读好这段话呢?学生练读。
【第一段的教学,滕老师没有纠缠于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说实话,内容浅显、直白,确实学生一读就懂。
他在这里体现的理念是教材为我所用,选准适宜的训练点,有效地将指导学生读书作为教学的目标——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让学生收获读书的方法,摒弃了将感知内容作为终极目的的取向。
在这条主线的推进中学生理解了词语,感知了课文的内容,比如:“蜂拥而至”这个词,通过想象生活场面,想象当时的心情,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水平,同时,词句在孩子的心中也扎下了根。
】二、聚焦话题,圈画批注师:前后两组词语给我们的信息大不相同,为什么彼得能找到真金呢?读一读课文的2——6自然段。
你能发现他成功的秘诀吗?学生圈画。
教师巡视:鼓励学生圈出语句后,寻找其中的关键词语,写一写自己的理解;鼓励学生找到一处后,不要满足,继续发现。
三、对话交流,触摸语言(一)“不甘心”生:当别人离开的时候,彼得不甘心落空。
他在河床附近买了一块没人要的土地,一个人默默地挖着,埋头苦干了几个月,几乎翻遍了整块土地。
师:说说你的理解?生:这段话让我感受到了彼得不甘心落空,他一心想挖到金子,自己干了很长时间。
师:(板书:不甘心)读这句话,你谈了自己的整体感受。
如果能把目光锁定在一些关键的词语上,你的感受可能会更深刻。
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彼得的不甘心呢?生:“几乎翻遍”,从“翻遍”,我想到他找金子的迫切心情,还从“苦干了几个月”我知道他“不甘心”,干了很长时间。
师:你知道他挖了几个月吗?生:6个月。
师:课文后面确实有,“6个月后他连买面包的钱都没有了。
”你们看,抓住词语去谈感受,就有话说了吧!“埋头苦干”这个词都听说过,想一想在这里彼得会遇到哪些苦呢?生:没有吃的了。
生:没有钱了。
生:劳累、生病了!生:在挖地的时候,他会遇到哪些苦呢?生:手都磨泡了,手臂都震麻了。
师:你们挖过地吗,找一位挖过地的同学说一说。
生:我挖过地,很难挖,我累得要酸腿疼,手都磨泡了,泡破了更疼。
师:有感受,这段话就能读好。
你来读。
该生读。
师:同学们,在这么大的困难面前不灰心,不放弃。
这就是“不甘心”呀。
都来读一读这段话。
学生练习读。
师:他默默地挖着,嘴里没说,心里可在想呀,他在想什么呢?生:我不会轻易放弃的,我一定要找到金子。
师:同来的人都劝他,“彼得,你还是回去吧,别傻了。
”彼得会说——生:不,你们走吧,我要坚持一段时间再看看。
生:我就不信,这里没有,我一定要多挖几个地方,我一定能找到金子。
师:真是一个不甘心失败的彼得。
学生齐读这一段。
【以往教学,老师们也常常让学生找词语、谈感受。
习惯上,往往是学生找到词语就完事了。
因此,读书的过程就成了一个找答案的过程,学生没有情感的触动,读而不知其味;学生没有思维的参与,往往只是在浅层浮游。
滕老师的教学极其注重品味词句方法的引领。
首先引导学生聚焦“不甘心”。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感悟词语的能力是有限的,在学生整体模糊的原生态感知下,老师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进行思考,不断地进行点拨、追问,比如扣住“苦”字展开想象,通过“劝”字走进内心,这样就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有内容,有层次。
“不甘心”三个字仿佛就在学生的眼前立体了,丰满了,鲜活了。
然后通过反复地读书,让学生逐层地深入到课文的文字之中去。
】(二)“若有所悟”生:彼得若有所悟,这里土地肥沃,可以种花,种花可以换钱……我觉得彼得很聪明。
师:你读懂了彼得的心思,你也很聪明。
(板书:若有所悟)同学们,看一看“悟”这个字,仔细看一看它的左边是什么偏旁?生“竖心”旁。
师:想一想,会与什么有关?是什么意思呢?生:悟,就是用心想,思考。
师:“悟”,“吾”是我的意思,我的心在想什么。
就是在思考,在领会的意思。
彼得若有所悟,他悟到的东西与金子有关吗?生:种花可以卖出许多的钱,这不就是财富吗?师:好一个“若有所悟”啊,如果不动脑子,再挖六个月、六年能找到金子吗?生:不能。
【汉字的构成有着独特的魅力。
这里,滕老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出现的汉字特征,渗透着学生对汉字构成的了解,熏陶着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感悟。
说明的是,滕老师没有故意的无中生有,硬找字词做文章,而是对典型汉字、关键汉字的即时捕捉、巧妙延展。
在对汉字的品味中,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明白了彼得如果没有用心的思考,仅有“苦干”是无济于事的。
教学中,滕教师没有过多的在内容上兜圈子,没有过分的在“人文”的界面上乱折腾。
此处时间的节省,为后面的想象练笔提供了保证。
】(三)“全部精力”生:彼得在这段土地上,投入了他的全部精力,不久田地上长出了娇艳美丽的鲜花,“全部精力”这个词语说明了他做事情肯下功夫,肯花时间。
师:(板书:全部精力)同学们,说的好啊。
仔细观察这幅图,看一看彼得在干什么?天热不热?他累不累?他的表情如何?“全部精力”四个字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这幅图只是他5年来中的一个瞬间,1000多个日日夜夜他都是怎样度过的呢?请你们仔细看图,展开想象,完成下面的习作。
师:看谁的想象最细腻,最丰富?生:寒冷的冬天,大雪纷飞,他一个人在那里看守着花房,随时准备扫去上面的积雪;师:有生活啊。
同学们,寒风呼呼地刮着,他的两手会怎么样?这里还可以更细致地展开来想象。
生:炎热的夏天,烈日当空,他还在那里除草,正如古诗中的诗句一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师:如果这里再细致地想象当时的画面,你还会想到什么呢?生:豆大的汗珠,湿透了衣服,皮肤晒得发疼……师:这样想,写出来的文字就有味道了!生:遇到干旱,花草的叶子蜷曲了,他心疼地看着,从几十米远的河沟里担水,肩膀压红了,他也不顾。
一天的劳顿,已经让彼得筋疲力尽,可是夜间突然间狂风暴雨,他赶忙起来一盆一盆地将鲜花搬进棚内。
师:这里的想象很细腻!生: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份耕耘,一分收获。
不久,田地里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真是美丽娇艳、五颜六色、争奇斗艳、色彩缤纷啊!这满园的鲜花在彼得的眼里,不就是他日思夜想的金子吗?师:(带头鼓掌)恰当地运用一些名言、成语,让你的表达更出色。
同学们,这就是“全部精力”啊。
没有这样的劳动,怎么会有鲜艳的花朵!【学生的读书感悟不能缺少想象与思考。
滕老师将“全部精力”一词在这里细化了。
“全部精力”里蕴含着丰富的场景和画面,如果仅仅让学生展开想象,学生必然会泛泛而谈。
滕老师深知三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也深知没有巧妙地支招,学生的思维是无法深入的。
这里的教学巧妙之处就在于老师让学生的想象具体化——提供了一定的场景,深入化——写出来比说出来更精准。
特别是交流时的点拨与引导,让学生学会将想象和言语对接起来,让学生领悟细致表达的秘诀在哪里。
可以说,此环节激起了学生的情,点燃了学生的思,学生真实地经历了观察、想象、表达、交流这个四个环节,是得意,是得言,是得法。
】四、深化认知,积累拓展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些词语:“不甘心”“若有所悟”“全部精力”。
去掉当初的“不甘心”,彼得能有今天的成功吗?生:不能。
师:去掉“若有所悟”,能行吗?生:不行。
师:去掉“全部精力”可以吗?师:彼得找到了成功的办法,这个成功的钥匙就是他找到的真金啊。
(板书:不甘心+若有所悟+全部精力= 真金)师:同学们,很多人在成功的路上都找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金子,听一听他们的真金是什么?师:回顾你自己的学习过程,你找到属于自己的真金了吗?总有一天,当你为了自己的目标,付出努力并收获成功的时候,你一定会在自己的心里欢呼,你也会找到了你自己的真金!【如何处理最后的结尾?有的老师喜欢让学生不停地讨论“真金到底是什么”,结果本来易懂的话题,被学生说得更模糊。
有的老师喜欢安排让彼得对别人讲自己的成功经验,最终学生再次陷入空泛的谈论,且这些谈论多是平移,没有思维的递进。
在这里,滕老师关注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读别人的真金,背诵积累,看似疏远了文本,实则关系紧密,他是在将理解的内化,感悟的延伸与语言的积累有机地整合,这样学生更有收获,教学更为有效。
】整体感受:仔细剖析滕老师本课的教学,我最大感触是他总是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关注学生读书思考的方法,关注学生文本的言与意的品味,关注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
用心地推敲他上课的“来时路”,笔者以为滕老师教学的成功在于:一、文本解读:他注重寻觅教材中的“真金”解读教材,读懂文本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主题,这不是难事。
而将文本转变为教学内容,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