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必修五教案

语文必修五教案

《破阵子·春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把握词人的基本风格三、教学方法:诵读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词虽然是长短句,但全篇的字数是一定的,词可以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

五十八字以内的是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是中调,九十一字以外的是长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晏殊、欧阳修的词。

这节课学习晏殊的《破阵子春景》(二)作者介绍:晏殊,字同叔, 谥元献。

抚州临川人。

是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按照词的风格不同,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李清照、柳永。

显然豪放派的词风给人感觉气魄大、无拘无束;婉约派多属于和顺婉转、多是缠绵闺怨之类的。

这些词人我们在后面会接触到,晏殊也属于婉约派词人。

】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

晏词工七巧浓丽、音韵和谐、风流蕴藉、温润秀洁【晏殊的词风】。

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三)教学分析:1、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诵这首词,学生整体感知,上片下片分别写了什么?(上片写景,下片写人)(上篇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下篇作者选取了古代女子春天生活的小片段,斗草的生活小片段)2、具体分析:上片:‚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燕子回来的时候正赶上春社热闹的情景,梨花落去后迎来的是清明)‚新社‛:(课后注释②)二十四节气,春分连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恋的时节。

春已中分,新燕将至,此时恰值社日也将到来,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常是春社来,秋社去。

词人所说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

每年有春秋两个社日,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非常热闹。

古代女子在社日和清明时节可以停止劳作,做一些斗草、踏青、荡秋千之类的游戏。

(1)这两句首先交代了时间(清明时节),又为我们展现了燕子、梨花这两个意象,那我们来看一下,这两句在句子结构方面是怎样的?(非常对称)这两句又出现在开头,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开头这两个对称的句子不仅点出了季节的特征,还为下面人物的出场和斗草做了铺垫,起到了总领全篇的作用。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1)春水池塘边,点缀着三四点青苔,密林深处,不时传来莺儿的歌唱。

柳絮在空中轻盈飞舞,这句写景非常之妙,我们来看看妙在哪里。

A、‚碧苔‛‚黄鹂‛色彩鲜艳、清新明丽,写出了春光的美好。

B、‚碧苔‛写春色之美,‚黄鹂‛写春声之美,‚飞絮‛写春态之美:绘声绘色绘形,营造了一幅清新明丽的图景,充满闲情逸趣。

(2)‚三四点‛‚一两声‛,很容易让人想到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似实实虚的数字运用,都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在这里,经过‚三四‛‚一两‛的点染,整个画面显得浓淡适度,动静有致。

(3)‚日长‛不仅是写白昼转长,其实也反映了生活的悠闲。

总结上片:上片为我们描写了‚燕子‛、‚梨花‛、‚碧苔‛、‚黄鹂‛、‚飞絮‛,看来似乎是春天极其常见的自然景物,经词人稍加点染,宛如一轴初夏风光小幅,特别惹人喜爱。

词人描绘了这样情趣盎然的图画,我们怎么能不喜欢呢?带着这样的喜爱之情呢,我们一起再来把上片读一下,感受这种浓浓的春意。

下片:(1)在这良辰佳节之际,两位少女出现在了词人的笔下。

词的下片刻画了东邻女子,同学们自主学习,词人是从哪几个方面刻画东邻女子的?A表情:笑:巧笑→笑从双脸生。

(第一个笑是笑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第二个笑是笑容笑容从脸颊展露出来)B心理描写: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C场面描写:斗草。

这是一首赞美山歌,赞美的是卫庄公夫人庄姜。

以上文字是赞美她的容貌。

(2)从两个笑,分析东邻女的个性形象是怎样的?活泼天真、纯洁无瑕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3)作者有意回避了对于斗草场面的正面描写,而只是写了人物在斗草前后的活动和心理。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有意回避了对于斗草场面的正面描写,而只写了人物在斗草前后的活动和心理,收到了虽少总多、耐人悬想的效果(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的空间)。

(4)关于‚疑怪‛两句,向来有三解:一是解作斗草姑娘的内心独白,二是解作少女间的对白,三是解作作者本人的猜测。

结合全词谈谈你的个人看法。

一、她突然想起,怪不得昨天晚上做了一个好梦,原来是今天斗草要赢的预兆啊!二、两位采桑女子在桑间小路相遇了。

它们是邻居,彼此很熟悉。

其中一位姑娘笑得很甜美,女伴感到奇怪,猜测她昨晚做了一个与爱情有关的梦。

那姑娘却辩解说是因为今天早上斗草斗赢了。

三、是旁观的作者见到了这群美丽天真活泼的少女脸上绽放的欢笑,不由得露出了公子哥儿们的本相,他心里偷偷打趣他们—我还以为你们昨晚做了什么与白马王子有关的好梦呢,原来是今早斗草赢了,就这么兴高采烈,欢天喜地。

(自圆其说即可)3、再来整体回顾:(1)这首词实写了什么?虚写了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情境?(实写:春天美好的景象;两个少女路上的相遇和对话。

虚写:春梦;斗草的游戏。

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洋溢着一种欢乐的气氛。

)(2)上片春天的景色和下片人物的活动有怎样的关系?(上片春天的景色形成人物活动的背景;一边是大好春光,一边是充满青春活力的美丽少女,交相映衬。

)4、词文总结: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

词人晏殊的风格是温润秀洁的,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四)扩展延伸:赏析晏殊:《渔家傲》(采莲女)越女采莲江北岸,轻桡短棹随风便。

人貌与花相斗艳。

流水慢,时时照影看妆面。

莲叶层层张绿伞,莲房个个垂金盏。

一把藕丝牵不断。

红日晚,回头欲去心缭乱。

晏殊擅于描写女性,他的词作中出现了很多女性形象。

此词也不例外,描写了采莲女在江边采莲时优雅的身姿和温婉的风情。

作者从头到尾都没有使用一句俗艳之语,而是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出少女们艳丽的容颜,高尚的情操,以及她们因情爱萌动而产生的不安于烦躁。

整首词并无跌宕起伏的语句和情节,给人一种清新淡雅、宁静闲适之感。

这首词风格清丽,笔法细腻,表达含蓄,是晏殊词风格的真实体现。

上片中作者不仅交代了采莲女的劳动地点,描写了她姣好的容貌,还提到了她闲暇之时对影梳妆的细节。

‚越女采莲江北岸,轻桡短棹随风便‛一句,语言清丽,声调和谐,起首便营造出一种平和雅淡的意境,采莲女的绰约风姿被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紧接着,作者通过‚人貌与花相斗艳‛一句,进一步描摹她们的秀丽容颜,显得水到渠成,毫不突兀。

最后一句‚流水慢,时时照影看妆面‛,则让人感觉少了一分浓艳纤佻,多了一分清丽蕴藉,别具特色。

下片‚莲叶层层‛三句,通过对莲叶、莲房、藕丝等景物进行描写,抒发了两层感情,既写出了采莲女的心境,又反映了作者的心绪。

首先,‚一把藕丝牵不断‛一句,写出了采莲女绵绵无尽、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世界。

通过最后一句‚红日晚,回去欲去心缭乱‛,便能看出她好像是在盼望着某个人出现。

然而,此人并未出现,无尽的思念缠绕着她,心中的苦楚无人倾诉,以至于她思绪繁杂,像‚藕丝牵不断‛。

其次,再来分析一下作者当时的心境。

作者晏殊擅长写一些即景抒情的小词,且多为表达离情别绪的传统题材,记叙一些有关花酒歌愁的事情。

而作者当时在写作这些词的时候,大多结合自己当时的心境,即用词作来反映自己当时的心情。

创作这首词时,作者的心情也同采莲女一样,满怀思念,满腔离愁。

因此,词中采莲女‚藕丝牵不断‛的复杂心情其实也是作者当时心境的真实反映。

(五)板书设计:略(六)布置作业:背诵五、教学反思:今天是清明假期完后上的第一节课。

学生放完假,明显感到上课很吃力,上课提问不太回答我,急得我上课冒汗。

今天上课出了点小差错,名词说成了动词,上完后我才意识到。

不过老师一直说没事没事。

《诗经》的补充部分也是我上完课后老师让我后补充的,这首词重点把握东邻女子的两个笑,所以有必要补充关于《诗经》的知识。

附录——补充资料:破阵子·春景晏殊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一.作者简介: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

是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

谥元献。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

晏词造语工七巧浓丽、音韵和谐、风流蕴藉、温润秀洁。

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二.词文赏析:1.赏析‚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写景之妙。

A‚碧苔‛‚黄鹂‛色彩鲜艳、清新明丽,写出了春光的美好。

B‚碧苔‛写春色之美,‚黄鹂‛写春声之美,‚飞絮‛写春态之美:绘声绘色绘形,营造了一幅清新明丽的图景,充满闲情逸趣。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所谓白描,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指不着颜色,也不画背景,只用墨线勾勒人和物的形象的画法。

它重在以形传神,不重形似而求神似。

后来人们把这种写意的技法引进写作。

白描的作品,没有过多的风景描写,没有过长的人物对话。

不抽象地描绘人物的心理,不琐碎地摹写人物的装饰。

对话、心理、环境和服装,都紧扣在人物的行动性格上。

绝对避免浮夸,要求简练。

一切描写叙述都在显示着人物的个性,绝不模糊或遮蔽人物的形象。

同时,从人物情节出发,找到最能表现其个性的行为特征。

这首词的下片从哪几个方面刻画东邻女子的个性的?A表情:笑:巧笑→笑从双脸生。

B心理描写: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C场面描写:斗草。

东邻女的个性形象是怎样的?活泼天真、纯洁无瑕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3.作者有意回避了对于斗草场面的正面描写,而只是写了人物在斗草前后的活动和心理。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有意回避了对于斗草场面的正面描写,而只写了人物在斗草前后的活动和心理,收到了虽少总多、耐人悬想的效果(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的空间)4.关于‚疑怪‛两句,向来有三解:一是解作斗草姑娘的内心独白,二是解作少女间的对白,三是解作作者本人的猜测。

结合全词谈谈你的个人看法。

5.风格:温润秀洁。

6.总结: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

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