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及评价标准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及评价标准



1995 年上中等收入国家人均 GN P4260 40000 0120 美元
02 非农业产业在 GD P 中的比重 03 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全部劳动力比重 04 农业劳动生产率
%
≥90
%
≥30
元 人 1 年 20000
0110 0110 0105
1995 年上中等收入国家为 91%
05 农机化综合作业率
11 关于指标体系的内容范围。 按照广义农业现代化的观点, 我国下世纪初叶 部分地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以农业现代化为重 点的农村现代化, 那么在指标体系中就不仅包括农 业生产力水平、技术水平的指标, 还应该包括反映农 村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基本指标。 如人均国内生产 总值综合反映经济总体水平, 应在指标体系中占据 首要位置; 农村非农产业指标反映了农业劳动力向 非农业部门转移的程度, 直接决定了农业劳动率和 土地产出率的高低, 并且又在农村经济的繁荣程度 中起决定作用, 所以也应该包括在评价指标体系之 内; 乡村城镇化指标综合反映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发 展程度, 而且城镇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亦 应列为评价指标的内容之一。此外, 农村其他重要指 标如农民素质、科技教育、社会稳定等均在不同方面 反映了农村社会的进步程度, 所以评价指标体系也 应把这些内容包括在内。 有人不同意这种设计指标体系的思想, 认为应 该把农业指标同其他指标区分开来, 称作主体指标 和相关指标, 或者叫目的指标和条件指标, 且主体指 标或目的指标作为评价的重点。 我个人不同意这种 看法, 原因之一是我们所说的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是 广义的, 农业仅仅是农村经济的一个部门, 是农村社 会的一部分, 农业的发展水平不等于甚至不代表农 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原因之二是我们所说 的农业现代化的目的是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 展, 把农业一个部门的发展作为现代化的目的是不 合适的。 所以我主张统一权衡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 (确定权重) , 不再进行不必要的分类。 21 关于评价指标的数目和筛选原则。 国际通用的农村现代化指标一共有 10 个, 即: 服务部门产值比重、非农就业人员比重、有文化人口
二、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关于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我国的理 论界和实际部门在基本思路上是比较一致的, 即都
同意采用一套指标体系进行定量评价。 但具体到指 标体系内容范围的大小, 即评价什么、指标数目的多 少、指标数值的高低这三个问题上, 存在着很大的分 歧, 特别是指标数值相差较大。 究其分歧产生的原 因, 我认为根本在于设计评价标准的指导思想不一 致, 对现代化的水平理解不一致。所以我觉得有必要 对有关指导思想的几个问题做深入探讨。
元 人 1 年 10000 0110
应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 设 Z 表示农业现代化
综合指数, S 表示某个时期指标的实际值, X 表示预
先设定的现代化数值, i 表示指标序号, n 表示指标
项数, 则可用公式:
n
∑ Z=
i= 1
Si Xi
直接计算出某一地区届时达到的现代化水平。
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 Z 永远小于等于 110, 若 Z
近几年产生的新观点, 我称之为广义的观点, 认 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不仅包括农业部门生产关系的 运动, 还包括制约、支撑农业部门发展的社会经济内 容, 如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 农村城镇化水平, 农 村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 以及农民的素质水平等。这 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第一,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 农 业生产活动同其他部门的生产活动紧密结合, 最终 农业消费品往往需要多个生产部门的加工环节才能 完成, 农工商、贸工农生产经营方式使得作为第一产 业的农业部门同第二三产业相互渗透、交叉、融合, 因此, 只有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舞台上, 才能反映出 农业水平的全貌, 客观真实地反映农业现代化的程 度; 第二, 农业作为一个特定的生产部门虽然有一定 的相对独立性, 但它的发展要直接受到农村社会经 济条件的直接制约。这说明, 农业现代化不仅是技术 发展过程, 是农业生产关系的发展过程, 更主要是社 会经济的发展过程, 是技术、经济、社会条件互相促
我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表述是: 农业科学技术 和生产管理方式、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接近现代先 进国家的水平。 其内容包括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农 业管理、农村经济、农民生活五个方面。 在学术理论 上两种观点可以长期争论下去, 但在实际工作中应 当以全面发展农村的社会经济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建 设目标, 单一发展农业, 试图孤军深入式地实现农业 生产部门的现代化, 是不现实的, 也是不会成功的。 我国之所以提出农业现代化, 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大局出发的。目前我国综合国力不强, 主要 是农业落后、农村落后、城乡差别大, 所以党中央希 望农村加快发展, 尽快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 城乡协 调前进, 增强综合国力, 提高我国的经济地位和在世 界上的威望。因此, 必须把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 作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我认为这样理解, 才有利于指导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伟大社会实践。
① 邓 英洵:《城市化与中国农村发展》,《中国农村经济》 1993 年第 1 期。
② 姚监复:《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试验基础县的启示和对 农 业现代化的反思》,《农业现代化研究》第 19 卷第 5 期 (1998 年 9 月)。
69
41 关于“基本”概念的理解。
“基本”的概念下降低现代化客观标准。我国 1978 年
68 天津社会科学 1999 年第 5 期
进又相互制约的发展过程。因而,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就应当包含一些必不可少的社会经济内容。
广义农业现代化内涵和目标包括农村的社会生 产力有一个跨越性的发展, 达到新的水平; 农村的社 会经济全面进步, 达到新的水平; 农民的生活水平显 著提高, 达到新的水平。因此可以说在实质上农业现 代化与农村现代化没有区别, 至多是内容的广泛性 和强调发展的重点有所不同。 广义农业现代化其实 就是以农业为重点的农村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及评价标准
韩士元
一、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目标
农业现代化内涵的传统观点, 认为农业现代化 的主要目标是: 在物质上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 实现 水利化、化学化、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 这是农业 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没有这些物质基础农业现代化 就无从谈起; 在技术上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 实 现高产化、良种化、耕作制度与农业结构优化、栽培 技术规范化, 资源利用高效化、节约化; 在经济上用 现代的经济管理科学指导农业, 实现商品化、农工贸 一体化、土地经营规模化、农业生产服务社会化; 保 护资源, 减少污染, 净化、美化农田与农村环境。
“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二字同样关系 提出要“全党动员, 决战三年, 为 1980 年基本实现农
到评价指标的数值高低。 对这一概念可以有两种理 业机械化而奋斗”时, 日本一学者在《亚洲经济旬报》
解: 一是承认现代化客观评价标准, 但由于是基本实 上撰文说, 中国能够在 1980 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
现代化发展阶段论中准备现代化、初步现代化、基本
综合上述讨论, 我认为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
现代化、现代化四个阶段中的第三阶段, 而不赞成在 设计应该是宽领域、少指标、高水平。 本着这个精神
提出我的评价指标体系如下:
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序号
指 标 名 称
现代化
计算单位
权重
数 、城市人口比重、几人拥有 1 份报纸、同龄青年 组中受高等教育率、人均 GN P、农业产值比重、多少 人中有 1 位医生、平均寿命①。
筛选指标的原则: (1) 可比性, 包括纵向和横向 的可比性; (2) 连续性, 评价指标其实是一具体地区 的奋斗目标, 必须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稳定和 连续; (3) 典型性或代表性; (4) 系统性, 即考虑到指 标之间的内在联系, 全部指标组成一个较完整的体 系, 全面地反映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及水平; (5) 可操 作性, 数据易得, 指标易算。
① 世 界银行: 1997 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 政 府》。
31 关于指标的数值和评价标准的时点问题。 一般认为, 农业现代化是动态的、永无止境的发 展过程, 只有真正赶上当代世界的先进水平, 才能称 为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因此要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经 历一个较长时期的奋斗过程。 因此有人认为:“按照 ‘十五大’报告,‘基本上实现’农业现代化也需要至 少 100 年的时间, 绝不能操之过急, 急于求成, 以主 观臆想的从朴素阶级感情出发提出的政治任务, 代 替 符 合 客 观 经 济 与 自 然 规 律 的 技 术、经 济 发 展 过 程”②;“至于实现了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电气化 和利用生物技术良种化, 可称为进行了农业技术改 造, 摆脱了传统农业的落后状态, 不等于完全实现了 农业现代化”。也就是说, 不管我们自己有多大发展, 在未来一个时期, 我们还将落后于先进国家, 因此就 不能说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我认为, 农业现代化是指 在未来的发展阶段达到提出任务时的世界先进水 平, 并不是预测出世界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如果上述的观点成立, 指标数值就应该以目前 世界先进水平作为依据, 或近似地以世界 20 世纪八 九十年代作为评价标准的时点。尽管不能以 21 世纪 的世界水平做标准, 但也不能太低, 不能过于强调国 情、市情、县情, 主观随意地降低标准, 也不能说未来 时期如 2010 年或 2020 年, 本地区达到什么标准, 就 认为现代化是什么标准, 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努力避 免这一倾向。
%
≥80 0110
06 科技对农业增长贡献率
%
农业社会服务人数占全部农业劳动力比
07 重
%
≥60 0110 > 20 0110
08 农村城镇人口比重 09 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1995 年上中等收入国家为 73% , 下中等
%
> 50 0110 收入国家为 5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