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汉诗歌

两汉诗歌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怨歌行》: “当须荡中情,游心恣所欲。”
《西门行》: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特色与成就
第一,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 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
汉后的乐府机构
魏晋时代仍有乐府机关的设置,但无采诗制 度。两汉乐府民间歌辞,有些还在继续演唱、使 用。六朝有总集专收录这些歌辞,如沈约《宋书》 中的《乐志》。
至东晋后的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又通过乐 府开始收集民歌俗曲,流传在当时南、北方的民 歌,又被保存不少,仅南朝乐府流传下来的就有 480余篇,不仅数量多,而且与汉乐府诗相比也有 了不同的特色。
中唐以后,文学史上又出现了一种 “新乐府”,它的倡导者和创作者是元稹、 白居易。这种乐府诗的特点,是“即事名 篇,无所依傍”,它不仅不依旧谱,不入 乐,而且乐府旧题也取消不用,遂成为文 学史上“乐府诗”的一种。
保存两汉乐府诗的主要著作
1、梁沈约编纂《宋书》,其《乐志》收录 两汉乐府诗尤为众多。
2、南朝徐陵《玉台新咏》:编选的作品偏 重于男女闺情,范围比较狭窄,但也有表
现真挚爱情及反封建意识的作品,如《古 诗为焦仲卿妻作》。
3、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 ,把汉至唐的乐府 诗搜集在一起,是搜集乐府诗最完备的一部总集。
共分为12类: 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 辞、横吹曲辞、 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 杂曲歌辞、近代曲 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 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
在写作手法上,无论短篇和长篇,也都受到汉乐 府民歌的影响。
第三,汉乐府民歌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 感情。
汉乐府民歌可以说既接受了楚文化传统的 熏陶,同时又在更广泛的生活方面和更强 烈的程度上表现这一特点,无论表现战争、 表现爱情,乃至表现乡愁,都尽量地释放 情感。叙事诗是如此,抒情诗更是如此。
乐府除负责组织文人制作歌诗,采集各
地民谣加工制作成供朝廷宴飨、朝会、祭 祀等各种礼仪活动所用的音乐外,还通过 “采风观政”、“观风俗、知薄厚”了解 人民的生活状况及思想情绪,修正统治政 策的得失。客观上起到了集中、整理和保 存民歌的作用。
哀帝年二十即位,以二十五岁而逝,在 位仅短短六年。《汉书》称他:“雅性不 好声色,时览卞射武戏。”绥和二年(前7) 四月即位,六月就下诏罢乐府官,汉代再 也没有乐府建制。
中等篇幅的如《陌上桑》,长篇的《孔
雀东南飞》,则是另一种写法。这里有更 多的描叙,情节的展开和矛盾冲突的起伏。
中国古代的叙事诗,可以说完全是在汉乐府民歌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代的叙事诗,在分类上 一般都归属于乐府体。
许多名篇,直接以“歌”、“行”为名,如唐代 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这是表示对 乐府民歌传统的继承,因为“歌”、“行”原来 是乐府诗专用的名称。
隋唐以及隋唐以后,用乐府体写诗一直很盛 行,如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高适和张籍等, 都有许多乐府名篇,他们都是用乐府古题,学习 古代民间歌辞的“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在形式上不拘字数、不避杂言。
第三,不袭用旧题只是仿效民间乐府诗的 基本精神和体制上的某些特点,完全自立 新题和新意,亦称“新乐府”,也是不入 乐的。
4、乐府民歌也反映了一些上层社会的生活, 其中有些作品批判了上层社会的腐朽和丑 恶,有些在客观上揭露了上层社会的奢淫。
《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 都描写了当时富贵人家的奢侈享受,黄金 为门,白玉为堂,堂上置酒作乐,中庭华 灯辉煌,舍后珍禽罗列。子弟人人做官, 贵者至两千石。年轻的妇女无事可作,调 丝弄弦而已。
“乐府”的定义与发展
“乐府”的原义,是指国家设立的诗、乐、 舞三者相结合的音乐机构,两汉所谓乐府, 是指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 汉代人把当时由乐府机关所编录和演奏的 诗篇称为“歌诗”。
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 诗”的也叫乐府,乐府便由机构名称变为 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六朝人虽把 乐府看成一种诗体,但着眼点还在音乐上。
古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艳歌行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 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 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 赖得贤主人,览取为吾[糸旦]。 夫婿从门来,斜柯西北眄。 “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 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
“秦阙采诗之官,歌咏多因前式”(《宋 书·乐志》)
汉初本注重掌宗庙祭祀的太乐,乐府形同 虚设。
好大喜功的汉武帝,一面开疆拓土,向 外伸展势力,一面采用儒术,建立种种制度,
来巩固他的统治。
汉武帝发动了几次战争,解除了匈奴对
中原的威胁。在征服匈奴战争的过程中,西
北少数民族的音乐有机会传到中原来,并引
起皇帝和贵人们对“新声”的兴趣。同时,
政治思想上对儒术的尊崇,制礼作乐便成为
应有的设施。

汉武帝元鼎五年,为适应大一统的政
治需要,在“定郊祀之礼”、“作郊祀之乐” 的基础上,重建乐府机构。
《汉书·艺文志》: 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
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 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2、反映劳动人民遭受压迫、迫害的作品。
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 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 妾与君共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 黄口儿。今非!”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 下难久居。”
乌生
乌生八九子,端坐秦氏桂树间。唶我!秦氏 家有游遨荡子,工用睢阳强,苏合弹。左手持强 弹两丸,出入乌东西。唶我!一丸即发中乌身,乌 死魂魄飞扬上天。阿母生乌子时,乃在南山岩石 间。唶我!人民安知乌子处?蹊径窈窕安从通?白 鹿乃在上林西苑中,射工尚复得白鹿脯。唶我!黄 鹄摩天极高飞,后宫尚复得烹煮之。鲤鱼乃在洛 水深渊中,钓钩尚得鲤鱼口。唶我!人民生各各有 寿命,死生何须复道前后!
3、反映贫困和漂泊
妇病行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 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 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 念之!”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 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 孤儿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 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人门见孤儿,啼索 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 道。”
两汉诗歌
两汉乐府诗
乐府的设立及其发展
1977年秦始皇墓附近出土的秦代编钟 上,用小篆字体刻有“乐府”两字。考古 工作者在秦编钟出土的地方做了进一步考 证,发现这里原来是一处乐府遗址。当年 这里曾建有乐府官署,官署中有专职的乐 人和多种祭祖用的各种礼乐。
《汉书·百官公卿表》载,秦设有乐府和太 乐两机构,太乐掌祭祀雅乐,归奉常管辖; 乐府管民间俗乐,权属少府。汉代承袭秦 制。
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而以相和歌辞数量最多。
郊庙歌辞:专供朝廷祭祀、燕享用的乐歌, 体近《雅》、《颂》,全是文人所作。
相和歌辞:含有“丝竹更相和”之意,所 录歌辞是流行在当时南方的俗乐。
鼓吹曲辞:是武帝时代北方民族的新声, 当时主要用作军乐。
杂歌谣辞是指章曲失传的歌诗和本无章曲 的民谣、谚语。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汉乐府民歌主要出于社会下层群众之 口,表达了人民自己的心声,道出了人民 自己的爱和憎。这些作品以描写民间疾苦 为主要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内部 的矛盾和冲突。尽管它在配乐的时候不免 经过文人或乐工的改动,但仍闪烁着思想 和艺术的光辉。
1、揭露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
孤儿行
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父母在时,乘坚车, 驾驷马。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 鲁。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大兄 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兒泪下如 雨。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手为错,足下无菲。怆怆 履霜,中多蒺藜。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泪下渫渫, 清涕累累。冬无复襦,夏无单衣。居生不乐,不如早去, 下从地下黄泉。春气动,草萌芽。三月蚕桑,六月收瓜。 将是瓜车,来到还家。瓜车反覆,助我者少,啗瓜者多。 “愿还我蒂,兄与嫂严,独且急归。当兴校计。”乱曰: 里中一何挠挠,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 居。
第二,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 的基础。
《诗经》中仅有少数几篇不成熟的叙事作 品,
楚辞也以抒情为主。
现存的汉乐府民歌,约有三分之一为叙事 性的作品,
大多采用第三人称,表达人物事件显得自 由灵活。
汉乐府民歌中的叙事诗大都是短篇,这一 类作品,常常是选取生活中一个典型的片 断来表现,使矛盾集中在一个焦点上,既 避免过多的交代与铺陈,又能表现广阔的 社会背景。
第四,汉乐府民歌表现了生动活泼的想象力。
如《枯鱼过河泣》中的枯鱼(鱼干)竟然会哭泣 懊悔,并会写信给其他鱼类,告诫它们出入当心; 《战城南》中的死者,竟会对乌鸦说话,要求乌 鸦为他嚎丧;《上邪》所设想的一连串不可能之 事,都有“异想天开”之妙。它的比喻也常常出 人意表。如《古歌》以“腹中车轮转”喻忧愁循 环不息;《薤露》以草上之露喻人生之短促; 《豫章行》以山中白杨被砍伐运走、与根相离, 喻人被迫离乡,等等。
至唐,则已撇开音乐,而注重社会内容, 如白居易的《新乐府》,皮日休的《正乐 府》,都未入乐,但都自名为乐府,于是 所谓乐府又一变而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 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