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化道类癌

消化道类癌

后重、发热。
体征:腹部局部压痛、腹部包块、肛门指检触及
肿物、亦可无明显异常体征。
临床症状及体征无特异性 单纯依靠临床表现诊断困难
消化道类癌的诊断——内镜
内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
• 直视下观察其部位、形态、大小,通过组织活检 • 类癌常发生于黏膜下层,故应多处深部组织取材 • 内镜+活组织检查(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是目前类 癌确诊的主现
类癌综合征:表现皮肤潮红、腹痛、腹泻、
支气管痉挛和心瓣膜病变等征象
• 激素释放引起 • 临床少见,发生率仅4% • 多发生于晚期,特别是肝内有转移者。 • 麻醉或介入诊疗时,可诱发类癌危象。
消化道类癌的临床表现 症状:腹痛、腹胀、腹泻、便血、黏液便、里急
直肠类癌的超声内镜表现
消化道类癌的诊断——其它
实验室:血清5-HT含量常明显升高。尿中5-HIAA排出增多。 影像学:腹部CT 扫描,对病灶或转移灶进行辨别和定位,
尤肝转移者,敏感性低(45% ~ 55%)
• PET-CT:结果不确切,价格昂贵。 • 生长抑素受体显像( SRS):新技术,特异性高, 敏感性
消化道类癌的治疗
放疗和化疗:不敏感,一般不予采用。
发生脑或骨转移或造成脊髓压迫后,放疗仍然是标准治疗方法。
肝转移者:应争取切除,不能切除可行肝动脉栓
塞、肝动脉插管化疗等措施,延长患者生存期。
药物治疗:有功能的,生长抑素可能有效控制症状。
抑制激素的释放和作用,抑制肿瘤的功能和生长
生物治疗目前缺少有效的随机对照研究。

Company Logo
Logo
【1】Modlin IM,Lye KD,Kidd M.A 5一decade aIlalysis of 13 ,715 carcinoid tumorsI J 1.Cancer,2003,97(4) .
消化道类癌的分布

全消化道


任何年龄:40-60岁多见
性别差异:不大
• 常见发生部位:国内外差异
预后较一般腺癌好。
Digestive Carcinoid总

3
1
消化道类癌临床无 特征性,是一种生 长相对缓慢但有潜 在恶性生物学特性 的内分泌肿瘤,应 早期诊断、早期治 疗。
2
内镜检查是诊断的 先EUS检查,后决 首选方法。 定内镜下治疗方 具有经济、创伤少、法 。 术后处理简单、 并 发症少、疗效确切 恶性度低者行局部 优点。 切除,高者应行根 治性切除。
Digestive Carcinoid
起源于Kultschitzsky的肿瘤 • 发生于黏膜层下部黏膜腺体的嗜铬细胞,可延伸至黏膜下 层甚至侵犯固有肌层。
• 具神经内分泌特性:多种肽类及生物胺。 • 临床少见:全世界2.5-5人/10万【1】
• 分布全身,消化道占80%以上,占胃肠道恶性肿瘤0.4%1.8%。
• (多位于距肛8cm以内直肠)
发生部位——国内VS国外【2】
直肠VS阑尾
【2】郑裕隆. 消化道类癌国内外对比[J],现代肿瘤医学, 1996, 4(4):251-251.
类癌的生物学特性
生长缓慢,症状不明显
1
2
低度恶性,预后相对较好 潜在转移复发潜能 化放疗不敏感
3

外科手术治疗:不具有内镜根治术指征或失败者
消化道类癌的预后
预后取决于肿瘤部位、大小、浸润的深度、组织病理
学以及肿瘤表面、有无远处转移及是否发生类癌综合 征等。
一般说,阑尾和直肠类癌恶性程度较低,但胃、小肠、结肠类 癌恶性程度较高。肿瘤直径<2 cm者恶性度低,而>2 cm者恶性 度高,且淋巴结转移率达80%-90%。
Company Logo
Carcinoid的组织形态学特点
典型的胃肠道类癌:瘤体常为细小的黄色或灰色黏膜下结节样肿 块,单发或多发,黏膜表面多完整。 光镜:小圆形、大小较一致、分化良好的神经内分泌细胞,核小 而规则,很少或无核分裂像,亲银反应阳性
消化道类癌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与发生部位和肿瘤大小有关
部位
食管 胃 十二指肠 小肠 阑尾 结肠
吞咽困难
上腹胀、 痛, 恶心、呕 吐或上消 化道出血
肠梗阻, 阑尾炎 甚至出血、 穿孔 大便习 惯改变 和血便
Company Logo
消化道类癌的临床表现
直径 大小
≤1 cm 多数无明显的 临床特征,早 期诊断困难a
>4 cm >2 cm 表现为梗阻、 出血 易转移,治疗 效果差.
高(80% ~ 90%),结果受限(依赖生长抑素受体表达 )。
消化道类癌的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
电子胃镜下 ——平滑肌瘤,
间质瘤及炎性息肉, 异位胰腺等鉴别
小肠/结肠镜 下
——肠道息肉、肠 恶性癌及良性管状 腺瘤等相鉴别。
Company Logo
消化道类癌的治疗
即往认为——惟一有效方法是手术切除。
目前认为——部分类癌可通过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手
术(EMR或ESD)根治。 内镜下根治取决于病变部位、范围及肿瘤的大小、表 面情况、浸润深度和组织学分化程度。
原则——争取切除原发灶,同时应
尽可能切除转移灶。
消化道类癌的内镜治疗
目前较统一看法:直径小于2cm,无肌层或淋巴结浸润时,
可行局部切除;直径大于2cm或侵及肌层或淋巴结时,行外科根 治手术【3,4】.
内镜免疫组化表现
内镜 ;形态多样、大小不一 可分为三种类型: 息肉样肿块 黏膜下肿块 癌样溃疡 免疫组化: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

囊泡突出素(Synaptophysin) 嗜铬颗粒蛋白A(CgA)呈阳性。
内镜——息肉样肿块
• 有蒂、无蒂或广基息肉样隆起,色红,体积 较大时表面可凹凸不平,甚至伴糜烂溃疡
内镜——黏膜下肿块(最多见)
• 呈境界清楚的黏膜下病变,表面黏膜略呈黄色, 扁平或突向腔内,病变较大时表面黏膜破溃, 形成糜烂或溃疡
内镜——癌样溃疡
常为边缘堤状隆起的溃疡
超声内镜表现
• 目的:明确肿块起源层次与浸润深度,
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
• 消化道类癌超声内镜特征: (1) 病灶呈低回声结节 (2)病灶内部回声均匀 (3)病灶边界清 (4)早期病变位于黏膜深层或黏膜下层
消化道类癌临床常识
Clinical knowledge of digestive carcinoid
淮北市人民医院消化科
类 癌Carcinoid
• 1907年德国病理学家Oberndorfet首用 Karzinoide • 1953年Lembeek——分泌5-HT • 1969年Peaxse——摄取胺前体和脱羧基。 • 免疫组织化学——产生许多肽类和胺类的激素物质 • 质疑命名和归类 Kloppel等建议用“神经内分泌肿瘤”替代“类癌”。
内镜下完全切除标准:基底无类癌组织,各边缘
0.2cm以上非类癌组织。
超声内镜:可确定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术前超声内
镜有利于判断内镜下切除治疗的可行性。
【3】Modlin IM,Kidd M,etal. Current status of gastrointestinal carcinoids[J]. Gastroenterology, 2005,128(6). 【4】程天明, 郭文, 等. 胃肠道类癌内镜下诊断与治疗[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0, 27(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