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15章:制度变迁的历史分析(新制度经济学,北大第一版)
第15章:制度变迁的历史分析(新制度经济学,北大第一版)
(三)新经济史学的繁荣阶段
20世纪8O年代中期以来。 将人类生存状况演变史研究与社 会经济史研究结合起来; 将历史计量分析、制度分析加以 综合和扩展并与现代生物与医学分析 技术等自然科学成果结合起来。
新制度经济史学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首先,实现了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史 研究的真正意义上的结合。
其次,解释了西方世界兴起的根 源,创建了以产权、国家、意识形态 和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为核心的 经济史研究的理论体系和学术范式。 第三,为制度经济史学今后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指出了方向。
二、新经济史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将经济理论与经济史相结合, 强调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意义。
第二,将计量方法和经济史相结合。 运用了计量方法中的数理统计方法。 第三,通过制作数理模型,开展对 历史的模拟研究。 第四,运用了假设——演绎模式。
新经济史学的局限性: 第一,没能从宏观的社会结构及 其运动规律中去考察社会历史现象, 常常陷于非历史的抽象中不能自拔。
第二,缺乏史料批判精神,迷恋 技术至上主义,片面夸大计量方法的 作用,企图用计量方法代替或否定历 史研究的科学方法论。
第三,没有科学地处理重复性和非 重复性的关系问题。计量方法使用的 前提,公式的解释预见能力大小及有 效范围不确定。 第四,采用复杂的统计图表、数 学公式表述的计量史学论著抽象难懂, 不利于计量研究方法的普及,使历史 研究失去了社会职能。
第六、制度演进过程充满了路径 依赖和创新。
第四节 制度变迁中路径依赖的一般均衡分析
以企业为主要的创新主体; 将制度定义为组织厂商生产活动 并能够为企业提供便利而提高生产力 效率的经济行为规则; 假设(a)试错法实验 (b)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 式制度两类 (c)制度对生产率的影响
一、模型的建立
三、新经济史学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新经济史学的重要意义: 第一,从研究对象上来看,注重群 体研究,有助于探求历史规律。
第二,通过计量方法和数理模型及 计算机的使用,拓宽了可资利用的经 济史资料来源和研究范围。
第三,使许多传统历史结论得到重 新修订,能够更为科学地解释历史。 第四,计量史学和数理模型有助于 深化人们对历史发展的真实过程的理 解,用验证和说明代替了传统经济史 学的例证和说服提高了研究结论的科 学性,丰富了人们利用史料的技巧。
(二)新经济史学派其他代表人物的制 度及制度变迁理论 1.康拉德和迈耶 新经济史学的鼻祖 《南北战争前南方的奴隶制经济》 《奴隶制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史论文集》
2.唐纳德· 麦克洛斯基 主要研究英国经济史。 强调制度在解释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历史拥有有益的经济学吗?》 3. 约翰· 奈 《新制度经济学的前沿》
第三,人类社会的一切制度变迁过 程都是一个适应性学习的过程,这种学 习是基于个人心智、历史和文化以及意 识形态的学习过程。 第四,西蒙教授在他的近著《人为 的诸科学》里指出,任何演进都是路径 依赖的,从而通常只有能力达到“局部 最优”,而完备理性条件下的选择,则 有能力达到“整体最优”。
第五、均衡和历史分析在比较制 度分析中是互补的和不可分割的。
FI t
二、一般均衡分析 1、一般均衡的定义 一般均衡的状态变量包括: 均衡时的一系列价格的集合; 工人在两种类型的企业工作的最 终期望收入的集合; 各部门就业分配、产出的集合。
2、制度创新时的均衡 制度m+1形式的企业,产量可由利 润最大化问题决定:
x2 t ( m1),w2 t ( m1)
第二节
新经济史学的制度变迁分析
一、制度变迁的定义 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替代、转换和 交易过程。 有效的制度变迁是指一种效益更高 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 无效的制度变迁,则是一种本来有 效的制度被无效的制度代替了。
二、制度变迁的成因
其一是外生变迁。由于一些不属 于制度的社会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具 体制度的变迁。
1、生产过程 产出的生产函数形式可以写为 :
y2 t I 2 t X 2 t
0 1(1)
中间投入的生产函数可以写为:
x2t h2t
(2)
2、消费者的偏好 个人的效用函数可以写为:
U t c2t
3、制度的变迁
根据假设(a),有:
(1)
(2) 1 H tFI ( H ) FI [1 (1 ) ] Ht
2t
思考题
1.新经济史学的产生及发展历程主要 包括哪几个阶段? 2.新经济史学和传统经济史学二者研 究方法的不同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3.如何理解新经济史学研究的制度意 义。 4. 举例说明路径依赖的经济学含义 是什么。
思考题
5.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的定义及分类 以及形成原因是什么? 6.怎样理解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的特 殊含义? 7.如何对制度变迁中路径依赖进行一 般均衡分析?
max
p
' 2t ( m1)
x2t (m1) w2t (m1) h2t (m1)
s.t.
x2t ( m1) 0 x2t ( m1) h2t ( m1) w2t ( m1) w2tn p
' 2t ( m 1)
( FI 2t ( m1) ) UI
' 2 t ( m 1)
解得:
p
' 2 t ( m 1)
( FI 2t ( m1) ) m1n (UI 2tn ) w2t ( m1) ( FI 2tn ) UI 2tn
1
3、制度锁定的状态(Lock-in State)
1 m 1 n 2 (UI 2tn ) ( FI 2t ( m1) ) FI ) FI ) 1 ( H t 1 ( H t H t 2 ( FI 2tn ) UI 2tn
第十五章
制度变迁的历史分析
目的和要求:
1.了解新经济史学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2.能比较新经济史学和传统经济史学研究 方法的不同。 3.掌握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的定义、分类 以及形成原因。 4.了解新经济史学派代表人物的制度及制 度变迁理论。 5.理解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的特殊含义。 6.熟悉制度变迁中路径依赖的一般均衡分 析。
新经济史学研究制度的三个不同派别:
1.新古典分析 2.新制度经济史 3.历史制度分析
第三节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
一、路径依赖的经济学含义和讨论 (一)路径依赖的经济学含义 路径依赖( Path dependence) 是“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 在可能的选择”。
(二)路径依赖的经济学讨论 保罗· 大卫的《技术选择、创新和经 济增长》。
皮尔森(2004)的新著《时间进程中的 政治学:历史、制度和社会分析》与诺思 (2005) 的新书《理解经济变迁的过程》。
二、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的定义及分类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是指,一种制 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 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就 好像进入一种特定的“路径”,制度变迁 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
其二是内生变迁。指由于制度内 的临界点,将会引起具体制度的变迁。
三、新经济史学派代表人物的制度及制 度变迁理论 (一)诺思的制度及制度变迁理论 1.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假定 (1)“经济人”假定。 (2)制度变迁的诱致因素在于主体期望 获取最大的潜在利润。 (3)制度变迁的必要条件。
2.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内容 ①产权理论; ②国家理论; ③意识形态理论: 意识形态是种节约机制。 个人的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与所持 的道德、伦理评价交织在一起。 对制度公正与否的评价是意识形态 的重要内容。
托马斯· C.谢林1978在《微观动机和 宏观行为》提出“互动性行 为”( interactive behavior) 问题。 保罗· 大卫(1985)和阿瑟(1989) 的技术演变过程的自我强化机制。
Robin Cowan和Philip Gunby(1996)的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s)性质和自我强化(selfreinforcing)的机制。 Redding(2002)说明了路径依赖 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 x2t ( m1) )
1
建立Lagrangian函数,可得:
' L ( FI 2t ( m 1) ) UI 2t ( m 1) (h2t ( m 1) ) 1
w2t ( m1) h2t ( m1) 1 (0 (h2t ( m1) ))
2 ( w2tn w2t ( m 1) )
制和政治制度 的变迁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并迅速优化。
诺思路径依赖Ⅱ:
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甚至 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下而导 致停滞。
制度变迁的自我强化的机制取决 于以下四种表现 :
第一、大规模的初始设臵成本或 固定成本。 第二、学习效应。 第三、协作效应。 第四、适应性预期。
1.间接计量方法的相关应用 把不能直接相比较的数据通过转 换处理,甚至选取一些可操作的“中间 变 量”,从而使这些数据变成为可以比较 的 样本的一种计量方法。
2.反事实计量法的运用 在经济史研究中,根据推理的需要, 提出一种并没有发生或与既定事实相反 的假定来建立相应的模型,并估计经济 史上可能出现而没有出现的情况,来与历 史事实做比较。
(三)阿夫纳· 格雷夫与历史制度分析 1、行会起源于具有共同知识的协 调、诚信和契约的强制。 2、在修正诺思对欧洲经济增长过 程分析的结论。 3、将重复博弈论方法运用到制度 分析中,用子博弈精炼均衡的概念来 表征制度选择和变迁过程。 4、在解释制度变迁路径依赖问题 上有其独特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