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欧美动画角色特点

浅析欧美动画角色特点

准考证号_013709211625_ 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浅析欧美动画角色特点院(系)名称:动画学院专业名称:动画设计****************二〇一〇年九月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马靓静日期: 2010-09-08摘要早期的欧美动画,艺术家们的态度是极为严谨的,虽然在画风上不是很适合亚洲人的唯美风格。

他们在绘制动画的时候,特别强调细节的刻画,使得动画过渡很平滑。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发现欧美风格的动画角色软软的富有弹性。

欧美风格角色的动作很夸张,角色瞬时动作运动幅度很大,通俗的说,就是喜欢突然的甩来甩去(预备动作和瞬时动作的时间艺术化),同时人物关节肌肉会突出表现,从而更进一步的诠释角色。

即便是现在,在欧美动画工作中仍保留着细致的动画制作特点。

无论是对角色的神态还是对环境的刻画,你都能从中看出制作者的用心。

关键词:欧美角色唯美风格时间艺术目录绪论 (1)第1章什么是动画角色1.1 动画角色定义 (2)1.2 动画角色造型常用技法介绍 (2)1.3 动画角色造型的时代要求 (3)第2章欧美动画2.1 欧美动画角色的特点 (5)2.2 欧美和中国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区别 (5)2.3 欧美和日本动画的区别 (8)第3章欧美动画造型成功典型和成功原因3.1 欧美动画造型成功典型和分析 (10)3.2 欧美动画角色成功原因 (11)结论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5)绪论动画角色的塑造在整个影视动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动画的故事题材极其丰富,不同题材的作品给动画角色的创造注入了新的活力,成功的动画角色造型,不仅可使角色形象跃然于银屏之上,吸引观众的眼球,而且能寓性格于外貌之中,在表现思想内涵方面也有极大的扩展,积累了内在情感意蕴的力量,增强了打动人心的感染力,使动画故事的艺术性更加凸现,动画片更加精彩,为动画片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动画角色的造型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可夸张也可拟人;可简约也可繁缛;可精致也可朴拙。

但要设计出贴切、生动、传神的动画角色,不仅要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和造型能力,还要有对动画艺术性和技术性的全面思考,实现动画角色与动画片的“浑然天成”。

在这些方面欧美动画就做的很好。

第1章什么是动画角色1.1 动画角色的定义动画角色,顾名思义是指作为动画片主角的人物.通俗点讲就像故事片中的演员一样。

不过要比故事片中的演员更加夸张,更加有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强烈的形式感(所以洗练、概括和夸张常常是我们运用的设计手法)。

今天,动画角色造型以夸张变形为主要特点,这里的夸张变形能使动画中角色的特征更加鲜明,更加典型和富有感情,并有着加强叙事和传情的效果在里面。

1.2动画角色造型常用技法(一)夸张为了塑造生动有趣的动画角色,夸张是常用的造型技巧。

夸张可使丰富的想象思维具体化和形象化,紧紧抓住形象的某些特征。

运用扩张或省略的手法,可以使造型新奇有趣,突显形象的个性特质,从而强化艺术的感染力。

要创造想象中的动画形象,需要善于观察、积累经验,将一些可以表现角色性格的元素,加以夸张地描绘。

例如阿根廷漫画大师莫迪洛设计的“大力水手”,夸张其双臂的长而结实,以代表大力士的特征,还有那有趣的脸形、瘪瘪的总叼着烟斗的大嘴,这些都成为了“大力水手”这一形象的与众不同之处。

表情的夸张有利于表达角色的情绪,丰满角色的内在个性,使它更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以美国系列动画片《猫和老鼠》中小猫汤姆的形象进行分析,它在系列片中的表情非常丰富。

它常以大眼睛、挑着眉毛、咧着大嘴的形象出场,显得滑稽又大大咧咧:但时常被老鼠杰瑞戏弄得团团转,耷拉着眼睛,张着大嘴巴,伸出长舌头,可怜又可笑,这几种表情较鲜明地表现出了汤姆的个性,成为片中情绪变化的符号,也成为汤姆“快乐”、“笨拙”、“顽皮”的象征。

动画角色的心情,并不仅仅通过夸张脸部来孤立的表现,还可借助整个肢体的动态变化加强情绪表现的力度。

但是,夸张并非无限地夸大特征,而是在形与形的对比中凸现特征。

对比的夸张,更能突出形象的个性。

形态的夸张是多元化的,只要能明确地表现角色的独特个性,就可以设计出令人过目不忘的动画形象。

(二)拟人动画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有生命的动物、无生命的物体、想象中的神怪,大到史前恐龙,小到微观生物,在动画世界里都被表现得活灵活现。

在动画角色设计时,无论是对外在形象的修饰,还是对内在情感的丰富,拟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在动画创作中,动画角色拟人化手段的运用比比皆是。

美国动画片《汽车总动员》,把各种汽车进行了高度的拟人化设计,不仅赋予了现实中无生命的汽车以生命,而且通过对汽车不同的外貌设计,与人类的不同形象和性格进行了巧妙地对位,使整部影片即富有情趣又发人深思。

英国动画片《小鸡快跑》中,小鸡们无论从外貌、表情、行为还是从性格都被充分地拟人化,塑造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鸡形象,特别是外凸形的圆眼睛和香蕉形的大嘴巴,使得这些小鸡们更具独特的个性魅力。

在影片中,主角母鸡金捷顽强机智,公鸡洛奇调侃不羁,鸡爸爸严厉顽固,此外,还有一直打着毛衣的“家庭主妇”母鸡,戴着眼镜面图纸的“科学家”小鸡……他们举手投足间人情味十足,使得这部影片中的角色更具有人的灵性,也使得这部影片的主题不再单纯。

从表面上看,卡通形象与人的外貌、表情、行为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拟人手法的外化形式;实质上,动画世界就是对现实生活理想化的模拟,因而动画角色身上反映着真实的人性,寄托着人类美好的愿望与情感,这种处理是深入动画角色形象的内心,对其性格的拟人化,是较深层次的艺术描绘。

1.3动画角色造型的时代要求从内容而言,动画艺术的题材可以是无拘无束的。

因此,动画角色形象的样式和风格从现实到非现实有着较大的差异与跨越,但作为动画形象最本质的特征是表达人类精神和情感,使观众产生心灵共鸣。

这也是动画艺术的生命力所在。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对物质和精神都有了更高的追求。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加大,人们在观看动画片时,一方面渴望放松身心,充分喻悦;另一方面又期望看到时代文化、社会现象、流行元素的渗透,这就对动画角色的造型提出了更高的时代性要求。

3美国2008年的动画片《机器人总动员》,创造了一个不仅不会说话,也没有办法做出任何明显面部表情的主角——机器人瓦力,观众只能通过他的行为或发出来的电子声响,来猜测他到底在想些什么。

这样的角色能否得到观众的喜爱,是一个莫大的挑战。

然而,恰恰是这样一个角色,符合了人们生活的科技时代的特点,人们像热爱电子宠物般热爱这样一个可爱的机器人,并在观影时主动为瓦力设计出了性格和人物特征。

如果说瓦力与《星球大战》系列中的机器人R2-D2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么他的恋人伊美,在设计上则很大程度借鉴了“苹果”系列的产品,导演安德鲁·斯坦顿表示:“我们一直用类似的比喻去形容《机器人总动员》的两个机器人角色——瓦力是一台脏兮兮的拖拉机,而伊芙则是奔驰中的梅赛德斯……所以,伊芙在形象上代表的是电子产品最先进的科技,我们在她身上使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平滑、无缝、能够隐藏所有运动部件的衔接技术。

”这样的设计理念无疑迎合了大众对动画角色的时代要求,人们在捕捉时代气息的同时获得了无限的乐趣。

可见,要想创作出形象各异的角色就要求动画角色造型师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对周围事物敏锐的观察能力,只有了解生活,并能够提炼生活,才能绘制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角色。

第2章欧美动画2.1欧美动画角色的特点欧美动画作品中有很多非人类的角色出现,比如说动物、家居、玩具···等等在我们平时看起来不会像人一样动的东西也在片中出现进行动作表演,而且动作非常流畅,甚至不相信它会动。

这就是欧美动画在角色中运用到了肢体语言的特点。

让原本不会动的东西看起来更加真实和有意思。

在一部动画片中,角色不止一个,而不同角色之间的差别,不仅要靠角色本身的形象特点来区分,更重要是角色的性格特点。

在这里角色肢体语言的变化就非常重要和关键。

性格化是每个角色的生命和象征,角色不同视角的习惯性动作,和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并反复使用,对表现角色的性格会起到注释与符号的作用。

但动作的符号化并非模式化,每一部成功的欧美动画片中的角色都有属于自己的符号化动作,能让观众不论在什么时候只要看见这个动作就能想起与其相对的角色。

每一部成功而有特点的片子都是在创作一种专属的动作语言符号,但对观众而言重要的不是角色的造型是否吸引人,而是看故事情节所带给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角色在故事中的独特性格魅力。

有特点的肢体语言能够有助于表现动画片的风格和角色的内心情感。

角色肢体语言的风格与整个片子是息息相关的,比如你的片子风格是夸张很漫画感的风格,那你的角色一定也要是夸张或者漫画化的。

比如我们从小看到大的经典动画片《猫和老鼠》,从片中Tom和Jerry的肢体语言中很容易就可以看得出欧美动画作品中角色肢体语言的特点。

另外,动画片最难到的境界就是进入看的人的内心世界,角色准备自然的行动无形之中拉近了观众和角色之间的心理距离,使观众带入到角色的心理世界,这种东西恰恰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

有着丰富的肢体语言是欧美动画角色的典型特点。

也是最能感染人的地方。

2.2欧美和中国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区别随着动画片的产业化进程,动画角色设计逐渐被提升到商业运作的高度,其不仅是动画产业中最重要的元素,更是整出动画片的灵魂。

2008年6月,美国梦工厂出品的《功夫熊猫》在国内上映,成为内地第一部票房过亿的动画片。

在中国观众以及中国动画界掀起了一股浪潮,有争论、有自嘲,但更多的是反省。

而《功夫熊猫》中的角色设计让中国动画人强烈地感受到角色设计制作上的差距。

2009年1月,小成本制作的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上映,超越了同期上映的美国动画片《马达加斯加2》,成为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国产动画片。

这部片子实现了中国动画人的梦想:本土动画片终于超越了美国好莱坞动画片。

通过这两部同样取得成功的动画片,我们看到了中美动画片的差距,也看到了中美动画片角色设计上的截然不同。

着眼角色群,可以从文化背景、造型技法、商业目的三个层次剖析中国和美国动画角色设计上的差异。

(!)文化背景美国是一个移民社会,血缘的混合和文化思想的交融带来的是新的活力、青春和丰富的想象力。

它是没有本土文化的,它的文化是综合欧洲和其他世界各国的文化而产生的。

这使得它的文化呈现多样性、综合性和现代性的特点,在它动画片的角色设计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