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生命体征

第八章生命体征

临床表现: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
寒、寒战
(一) 体温过高
3. 发热过程
体温上升期 →高热持续期
特 点:产热和散热趋于平衡
体温持续在较高状态
持续时间:因病情和治疗效果而异
临床表现:皮肤潮红灼热
呼吸和心率加快
头痛头晕甚至惊厥昏迷
(一) 体温过高
3. 发热过程
体温上升期 →高热持续期

→体温下降期
点:散热大于产热
不规则热
4.常见热型 稽留热 弛张热 间歇热
发热无一定规则,且持续时间不定 见于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
不规则热
想一想
病人李某,发热一周,体温持续在39-40℃,就诊发 热待查于上午8时入院。测T40.3 ℃,P110次/min, R28次/min,BP135/90mmHg,神志清楚,面色潮 红,口唇干裂,体质消瘦,卧床不起,食欲差。上 午8:20给予退热剂后,体温降至38.9 ℃,大量出汗, 口干,下午2 :00体温升至39.8 ℃。 请问:1.李某发热呈何热型? 2.入院时的发热程度? 3.请根据病人情况提出护理措施。
5.高温患者的护理措施
(4)增进舒适:环境、休息、保暖、口腔护理、 皮肤护理 (5)安全护理
(6)心理护理
(7)健康教育
(二) 体温过低
1.定义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 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 产热减少或散热增加 疾病或创伤 导致体温低于正常范围 产热减少 散热过多 体温不升:体温在35℃以下 2.临床表现 皮肤:白、紫、凉 呼吸心率减慢,血压降低 意识改变甚至昏迷
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
大于50%的能量转化为热能, 维持体温 小于50%的能量存储与ATP 内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性变化 (一)体温的形成 1、体温的产生 2、产热与散热 3、体温的调节
体温是体内产热与散热平衡的 结果。
产热:化学方式 散热:物理方式 辐射 传导 对流 蒸发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性变化
2.临床分度(以口温为例) 低热: 37.3~38℃ 中等热: 38.1-39.0℃ 高热: 39.1-41.0℃ 超高热: ≧41.0℃ 人体最高的耐受热为40.6-41.4℃ 高达43℃极少存活
(一) 体温过高
3. 发热过程
体温上升期
特 点: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
上升形式:有骤升和渐升两种形式
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0.5-1.0℃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一)体温过高:又称发热:机体在致热 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 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腋温超过37℃或口温超过37.3℃,一昼 夜波动在1℃以上。 (二)体温过低:体温低于正常。
(一)体温过高
1. 原因是;
感染性 非感染性
(2)为诊断、预防、治疗、康复及
护理提供依据。
(四)体温测量的方法 1.评估 病人整体状况 2.计划
护士准备
病人准备
测温局部情况
环境准备
用物准备
情绪稳定 休息30min
(三)体温测量的方法* 1.评 估
2.计 划 3.实 施



核对解释 ↓ 测量体温 ↓ 读数记录 ↓ 整理归位
课堂小结
正常体温值及其生理变化。
发热的程度和过程: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
体温下降期。
常见热型的特点及代表疾病:稽留热、弛张热、 间歇热、不规则热。 高热患者的护理 测体温的方法及体温计的检查方法。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A1型题 1.发热最常见的病因是 ( A.感染 B.无菌坏死组织吸收 C.变态反应性疾病 D.恶性肿瘤 E.内分泌紊乱
A
)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A1型题 2、间歇热常见于 ( A.流行性感冒 B.伤寒 C.败血症 D.肿瘤 E.疟疾
E
)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A1型题 3.适宜测量腋温的是( A.消瘦者 B.腹泻者 C.高热多汗者 D.腋窝手术者 E.腋窝脓肿者
B
)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A2型题 4.患者男性,30岁,高热待查,体温39.5℃, 遵医嘱行乙醇拭浴降温。为观察降温效果, 复测体温应在拭浴后( D ) A.10min B.15min C.20min D.30min E.60min
(二) 体温过低
1. 定义 2. 临床表现
轻度 32-35℃ 30-32℃
3. 临床分级*
中度
重度
致死温度
﹤30℃
23-25℃
4.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 测T:q1h
(2)保暖措施 加盖衣被等
(3)配合抢救
(4)心理护理
给予热饮
提高室温
暖箱
三、体温的测量
(一)体温计的种类与构造 1.汞柱体温计又叫玻璃体温计,分为摄氏 表和华氏表有口表、肛表、腋表 2.电子体温计 3.可弃式体温计
产热因素
散热过程(物理方式)
散热器官:皮肤(70%)、呼吸(29%)、排泻(1%) 辐射: 由一个物体表面通过电磁波的形式传至另一个 与它不接触物体表面的方式。低温主要散热方式 传导: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温度较低的物体 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冰袋、冰帽、冰凉水擦浴 散热方式 对流: 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来交换热量的散热方式 是传导的特殊方式。 蒸发:指从液体变为气体的过程中吸收热的散热方式 分为不感蒸发和发汗。乙醇、温水擦浴
用冷开水 冲净、擦 干
清 洁 容 器
(二)体温计的消毒与检查
体温计的检查* 目的:保证体温计的准确性 时间:使用新体温计前,定期消毒体温
计后
方法:体温计甩在35℃以下,同一时间放入已 测好的40℃以下温水中,3分钟后检视,若 误差>0.2℃或玻璃管有裂缝,不能使用。
(四)测体温的方法
[目的] (1)发现异常体温,动态观察体温, 分析热型及伴随症状。
(一)体温的形成
1、体温的产生 生理性调节(自主性体温调节): 2、产热与散热 3、体温的调节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行为性调节:身体姿势和行为
(二)体温的生理变化 ㈠正常体温
1.体温的单位
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
换算公式 ℉=℃×9/5+32 ℃=(℉-32)×5/9
㈠正常体温
2.体温的正常范围*


人体的温度 体温 :通常指的是身体内部的温度,又称为体核 温度。 特点:温度较皮肤温度高且稳定 体表温度 :皮肤温度,稳定性差,低于体核温 度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性变化
(一)体温的形成
1、体温的产生 2、产热与散热 3、体温的调节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性变化
(一)体温的形成
1、体温的产生 2、产热与散热 3、体温的调节
5.高温患者的护理措施
1、降温方法:38.5°实施降温,物理降温,药物降 温。 2、加强病情观察:高热时每4h测量一次体温,降温 后30分钟测体温,生命体征;伴随症状;原因及诱 因;治疗效果;出入量、体重 3、补充营养和水份:流质或半流质(高热量、高蛋 白、高维生素、易消化);多饮水, 每日2500—3000 ml
注意事项: 新入院患者每日测量体温 1、用前检查 4次,连续测量3天,3天 2、注意观察 后体温仍正常改为每天测 量 2次 3、避免干扰 手术患者,术前1天8pm 4、方式合适: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口腔疾患、口鼻手 测量体温,术后每天测量 术、张口呼吸者禁忌口温测量 4次,连续测量3天,体温 腋下有创伤、手术、炎症,腋下出汗较多者,肩关节受伤或 恢复正常改为每天测量2 次 消瘦夹不紧体温计者禁忌腋温测量 直肠或肛门手术、腹泻、心肌梗死者禁忌肛温测量 5、勿用牙咬:清除玻璃碎屑 口服蛋清或牛奶 用粗纤 维食物,加速汞的排出 6、保护患者 7、及时报告
不规则热
4.常见热型 稽留热 弛张热 间歇热
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温差达1℃ 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
不规则热
4.常见热型 稽留热 弛张热 间歇热
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 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 下,经过一个间歇,又反复发作,即 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多见于疟 疾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生命体征包括: 体温(T) 脉搏(P) 呼吸(R) 血压(BP)
学习内容
一、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化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三、体温的测量
教学目标
了解正常体温的生理变化 能说出体温的正常值 解释各种热型的特点 熟悉异常体温的评估 能复述体温过高的护理措施 掌握体温的测量方法
(二)体温计的消毒与检查
体温计的消毒
目的:防止交叉感染
时间:体温计测量体温后
方法:电子体温计消毒法
水银体温计消毒法
体温计的消毒*
常用消毒液:75%乙醇(不适宜口表)、 1%过氧乙酸、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
消 毒 液 容 器 5min
用清水冲 净、擦干 甩至35° 以下
消 毒 液 容 器 30min
当外界温度低于机体时,可通过辐射、传导、对流等方 式散热。当外界温度高于机体,蒸发是唯一的散热方式
体温的形成与调节
产热 食物氧化
产热 中枢
散热 传导 对流 蒸发 辐射
散热 中枢
下丘脑

血压可轻度↓
4.常见热型
将测得的体温绘制在体温单上,互相连接就构 成体温曲线,各种体温曲线呈现的形状就是热 型。 稽留热 弛张热 间歇热 不规则热
4.常见热型 稽留热 弛张热 间歇热
体温持续在39~40℃,达数天或 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 1℃,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
课堂练习
二、填空题
1、发热的临床过程分为 和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