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研究综述

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研究综述

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研究综述
杨洪娟
(山东科技大学外语学院,山东青岛266510)
Scovel (2001)认为,关键期(critical period,也称“临界期”或“敏感期”)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争议最大的问题,在具体的年龄期限、受影响的语言领域以及关键期的形成原因等方面都有不同看法。

本文通过总结前人对上述问题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旨在对语言习得关键期的概念、第二语言习得是否存在关键期的证据、受影响的领域以及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综述,并提出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外语教育的启示。

一、语言语言习得关键期产生的背景及其概念
关键期是生物学领域的概念,它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关键期阶段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个体行为发展特别容易,发展十分迅速。

大量事实证明,生物体在某种行为的形成中确实存在关键期。

例如,Gould 和Marler(1987)对冠雀的研究表明,成年雄雀的叫声中含有某些特定的音符,这种音符能自动触发雄雏雀脑中的收录装置,雄雏雀只有出生后的40- 50 天内听到成年雄雀的叫声,日后才会鸣叫。

过了这段时间,即使听到成年雄雀的叫声,也不会鸣叫。

在本例中,出生后的40- 50 天就是雄雏雀发展鸣叫行为的关键期。

语言习得关键期是指在人生发展的某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可以在没有外部干预,不需要教授的情况下,轻松、快速地学习一门外语。

首先提出语言习得关键期概念的是Lenneberg,他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

Lenneberg (1967)提出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儿童一般都在一岁半到两岁半期间开始说话?他认为说话需要一定的生理基础,儿童开始说话的时间是生理成熟的结果。

他指出语言习得的重大事件总是与生理成熟的其他事件(站立、行走等)联系在一起,他们有一种同步关系。

影响儿童语言习得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大脑的发育。

人的大脑在出生后迅速发育,大约两岁时,就已经达到成熟值的60%。

青春期前后(大约13 岁),大脑成熟值达到了 100%。

在青春期之后大脑基本上丧失了可塑性。

因此,Lenneberg 认为自然语言习得只能发生在关键期即2 岁至青春期。

在这段时间内,由于生理因素的作用,语言的习得最为容易,超过这段时间,语言的习得能力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Krashen (1973)认为,5 岁是语言潜能发展的高峰期。

尽管学者们对关键期的意见不一致,但综合各种意见可以看出,语言习得的关键期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春期的这段时间,其中1—5 岁较为关键。

二、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的实验研究
母语习得中存在着一个关键期,对此,绝大多数学者都表示赞同。

但是,在将母语习得中的关键期运用到第二语言习得领域时,却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Scovel (2001)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关于关键期假说主要有三种立场:存在关键期;关键期存在于某些领域;没有关键期。

持有上述三种立场的专家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一)支持关键期假设的实验和研究
支持关键期假设的专家、学者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实验结果证明了关键期的存在及其对二语习得的重要性。

例如Asher (1969)等人在美国调查了不同年龄的古巴移民的英语发音情况,结果发现 6 岁之前到达美国的移民,发音和美国人接近的占 71%,而13 岁之后到达美国的移民,发音与美国人接近的占 17%。

O ya-ma (1978)调查了 60 名移居美国的意大利人。

他们于 6 至 20岁到达美国,已经在美国居住了 5- 18 年。

结果发现只有 12 岁之前到达美国的人讲起话来更接近美国人的口音,而在美国居住的时间长短对口音则影响不大。

这两项研究均表明,学习者年龄大小与第二语言发音的准确性以及口语理解的准确性有关。

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如Patkowski (1990)在研究中发现,15 岁前到达目的语国家的英语学习者取得了母语或近似母语的口语等级。

Thompson (1991)在研究中也发现,年龄是预测第二语言最后达到的口语等级的最重要因素。

以上这些研究都表明,第二语言习得者年龄越小,其二语口语越接近于目标语国家人的口音。

近年来,一些研究者运用脑成像技术,对双语被试进行了语言习得关键期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结果。

Weber- Fox 和Neville (1996)用一种行为主义和电生理学相结合的方法来检验年龄是否起限制作用以及如何起作用等问题。

该研究发现,青春期之后,第二语言句法学习能力的降低与脑的发育成熟有关。

对比而言,词汇语义的加工则不受这种脑成熟的影响。

据此他们认为,语言习得可能有多个关键期,即有些语言知识习得的关键期在青春期之前,另外一些语言知识习得的关键期则可能在其它时间。

(二)关键期存在于某些领域的实验和研究
支持关键期假设的学者主要是针对语音或者口语领域进行了实验研究,Long (2005)认为不但语音方面存在关键期,词汇、语法方面也同样如此。

首先,在形态和句法学习的早期阶段,成人的习得速度比儿童快,大龄儿童的习得速度比小龄儿童快。

但是,儿童时期开始学习的人最终会超过成人时期开始学习的人。

其次,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如果不在6 岁以前开始接触外语,就不可能获得跟母语者一样的口音;对于其他人来说,这个时间是12 岁。

词汇和搭配方面也有敏感期。

对于某些人,这个敏感期到6 岁结束;对于其他人,结束时间大约是 15 岁。

形态和句法方面的敏感期也是到15 岁结束。

在这一立场的众多研究中,最有名的是 Johnson 与 Newport (1989)的研究。

他们研究了 46 名母语为朝鲜语和汉语的被试在英语的环境下对英语语法的掌握情况。

这些被试到达美国的时间从 3 岁到 39 岁不等。

在实验中,被试被分为两组,一组是 15 岁之前到达美国的;另一组是 17 岁之后到达美国的。

两组被试平均在美国已经生活了9 年。

被试的任务是判断口语句子是否符合语法。

结果发现,7 岁前移居美国的被试语言水平同本土美国人没有区别,8 岁后,测试成绩开始下降(但成绩下降的趋势是平缓的),明显显示出成熟带来的衰退。

总的来看,学习英语的年龄越晚,学习者对英语语法的掌握程度越差。

Johnson 与 Newport 的研究说明,英语语法学习存在着一定的关键年龄,其中8 岁
之前学习英语者的成绩最好,但过了一定的关键年龄,并不是语言的学习完全不可能,只是学习的效果不如关键期内学习的效果好。

(三)反对关键期假设的实验与研究
对关键期假设持反对意见的也大有人在。

他们从语言输入、认知发展,社会心理和习得环境等方面,列举了许多实验数据和研究结果,否认语言习得关键期的存在。

Snow 等人(1978)对关键期假设作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以母语为英语的荷兰语习得者作为实验对象,对他们在自然语言环境下的语言习得进行了纵向研究。

结果发现12 岁至 15 岁的被试和成人被试其荷兰语的掌握在最初几个月最快,而在学习了一年以后,8 岁至 10 岁,12 岁至 15 岁的被试的荷兰语的掌握最好,而 3 岁至 5 岁的儿童在所有的测验中成绩最差。

他们的研究结果否定了关键期的存在。

Harley (1986)考察了母语为英语的孩子学习法语的情况,得出了与 Snow 等人类似的结果。

Cook (1996)认为,什么时候开始学习第二语言,要和第二语言学习的年限联系起来考虑。

如果学习者准备长时间学习第二语言,那么儿童较成人更具有学习语言的优势。

如果学习者只是短时间内学习第二语言,那么这段时间内,成年人较儿童更具有优势。

综合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的研究不难看出,第二语言的学习是否具有关键期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论,而且与第一语言习得关键期相比而言,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期的作用可能相对弱些,因为诸多事实表明,成年人同样可以学会、学好第二语言,而且在某些方面,如:词汇和句法,成年人较儿童更有优势。

三、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的习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其中既涉及到社会的、文化的等因素的影响,又涉及到个人生理因素的影响。

在生理因素中,学习者的年龄无疑是影响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

根据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对于儿童第二语言教学,在有条件的地区应该较早地进行。

根据儿童在关键期内最容易习得纯正的语音的观点,在第二语言教学的初期,重点应强调第二语言语音、语调的学习,强调听说能力的培养,在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对于成人语言教学,尽管按照关键期假说,大部分成人难以达到母语者水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成人的外语水平不能渐次提高,不能满足工作和学习的需要。

事实上,即使是年纪很大的学习者,也能稳步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包括语音水平。

如果能有教师的指导,就更是如此了(Scovel,2001)。

综上所述,我们既要重视关键期的作用,又不能过于看重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因为二语习得的结果也会受到诸如个体条件、个人学习动机、个人的努力程度和学习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应从实际出发,既要重视关键期的积极作用,又要避免过分夸大关键期对二语习得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