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虫感染研究林静颖(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系食品质量与安全14级1413110133)摘要:蜱虫通常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或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
不吸血时,小的才干瘪绿豆般大小,也有极细如米粒的;吸饱血液后,有饱满的黄豆大小,大的可达指甲盖大。
蜱叮咬的无形体病属于传染病,人对此病普遍易感,与危重患者有密切接触、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其陪护者,如不注意防护,也可能感染。
关键词:蜱虫吸血感染全世界范围内的蜱叮咬人致病事件,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
美国首先报告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此后欧洲等地也相继报告了这种病例,部分地区感染率甚至高达15%至36%。
早在2006年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一位50多岁的农村妇女死于此病。
2008年11月19日出版的《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中国科学家报告了这起“无形体病”,表示这很可能是世界上第一起“无形体病”人传人的事件——由于当时未能意识到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传播机理,因此医院保护措施做得不够。
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Peter Krause和Gary Wormser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评论称:“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起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人传人的报告,同时也是中国第一起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报告。
”在安徽这起病例之后,湖北、山东、河南等省份,也陆续发现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河南信阳等地也出现了患者死亡报告。
1 蜱虫种类1.1 全沟硬蜱盾板褐色,须肢为细长圆筒状,颚基的耳状突呈钝齿状。
肛沟在肛门之前呈倒U字形,足Ⅰ基节具一细长内距。
是典型的森林蜱种,是针阔混交林优势种。
成虫在4~6月活动,幼虫和若虫在4~10月出现。
三宿主蜱,三年完成一世代发育。
以未吸血的幼虫、若虫和成虫越冬。
成虫寄生于大型哺乳动物,经常侵袭人;幼虫和若虫寄生于小型哺乳动物及鸟类。
分布于东北和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等地。
是中国森林脑炎的主要媒介,并能传播Q热和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又称西伯利亚蜱传斑疹伤寒)。
1.2 草原革蜱盾板有珐琅样斑,有眼和缘垛;须肢宽短,颚基矩形,足Ⅰ转节的背距短而圆钝。
是典型的草原种类,多栖息于干旱的半荒漠草原地带。
成蜱春季活动,幼蜱、若蜱夏秋季出现。
属三宿主蜱,一年一世代,以成虫越冬。
成虫寄生于大型哺乳类,有时侵袭人;幼虫和若虫寄生于各种啮齿动物。
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和西藏等地区。
是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的主要媒介,也可传播布氏杆菌病。
1.3 亚东璃眼蜱盾板红褐色,有眼和缘垛,须肢为长圆筒状,第二节显著伸长;足淡黄色,各关节处有明显的淡色环;雄虫颈沟明显呈深沟状,气门板呈烟斗状。
栖息于荒漠或半荒漠地带。
成虫出现在春夏季。
属三宿主蜱,一年大约发育一代,主要以成虫越冬。
成虫主要寄生于骆驼和其它牲畜,也能侵袭人,幼虫和若虫寄生于小型野生动物。
分布于吉林、内蒙古以及西北等地区。
为新疆出血热传播媒介。
1.4 乳突钝缘蜱体表颗粒状,肛后横沟与肛后中沟相交处几乎成直角。
生活于荒漠和半荒漠地带。
多宿主蜱。
栖息于中小型兽类的洞穴或岩窟内。
寄生在狐狸、野兔、野鼠、刺猬等中小型兽类,也常侵袭人。
分布于新疆、山西,传播回归热和Q热。
2 传染过程2.1 蜱虫叮咬、传染的过程有小手指甲盖那么大小,掉到人身上后会往身上钻,用头部钻入皮肤。
蜱叮咬人后会散发一种麻醉物质,再将头埋在皮肤内吸血,同时它分泌一种可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钻入人体需及时取出。
若不及时取出:轻者,数年后遇阴雨天气,患处便瘙痒难忍。
重者,高烧不退、深度昏迷、抽搐,引发森林脑炎。
2.2 蜱虫进入人体蜱虫普遍出现在山区有植物与动物的地方它就会出现,大别山境内安徽省金寨县也有同类的蜱虫,通常都是通过动物或者植物转移到人身上的,不一定每一种蜱虫都带有病原体。
小时候经常通过在家禽牛的身上发现,蜱虫在出生时特别小类似于指甲盖里面灰尘黑点一样。
不是很容易发现据我个人了解,这种蜱虫通常情况下是不容易进入人身体里面的,都是通过皮肤接触、吸血、最终将身体内血吸满变成圆形后都会滚落到地上,这些血至少可以让蜱虫消化好几天,通过这样动物与人的接触就容易使蜱虫进入人体吸血,曾经在位于大别山区安徽省金寨县铁冲乡皂河村学生身上出现过,体形很小不容易被发现,这种蜱虫也会生存在植物叶子或者颈上通过人体腿部与植物的接触进入人体。
通常被吸过血后人体会出现红斑、特别痒、时间久了人就会将患处抓破导致感染。
2.3 处理传染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在找不到酒精时可用罗浮山百草油、乙醚、煤油、松节油、旱烟油涂在蜱虫头部,或在蜱虫旁点蚊香,把蜱虫“麻醉”,让它自行松口;或用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虫头部,使其窒息、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
不要生拉硬拽,以免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
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找不到酒精可用罗浮山百草油,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诊断是否患上蜱传疾病,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注意千万不要在被咬时用水冲它)3 传播疾病3.1 森林脑炎是一种由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为森林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中国主要的病媒蜱种为全沟硬蜱,病毒在蜱体内可长期保存,可经各变态期及经卵传至下一代或第三、四代,并可在蜱体内越冬。
本病多发生在5~8月,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林区,患者主要是伐木工人。
此外,四川、河北、新疆、云南等省和自治区也有病例发生。
3.2 新疆出血热是一种蜱媒急性传染病,是荒漠牧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病原为一种蜱媒RNA病毒。
疫区牧场的绵羊及塔里木兔为主要传染源,急性期病人也可传染。
传播媒介主要为亚东璃眼蜱,病原体可在蜱体内保存数月,并经卵传递。
本病除经蜱传播外,羊血经皮肤伤口,及医务人员接触急性期病人新鲜血液后,也可感染发病。
在中国流行于新疆,患者主要是牧民,发病高峰期为4~5月份。
3.3 蜱媒回归热是由钝缘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螺旋体病,不规则间歇发热为其主要临床特征。
中国新疆有该病流行,其病原体,在南疆村镇型的为伊朗包柔氏螺旋体,乳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北疆荒野型的为拉氏包柔氏螺旋体,特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
病原体可经卵传递。
乳突钝缘蜱可经卵传递8代,并能贮存14年。
动物传染源主要是鼠类,病人也可作为本病的传染源。
3.4 Q热病原体为贝氏立克次体。
本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
常在野生动物(啮齿类)与家畜之间传播流行,牛、羊为人体Q热的主要传染源。
感染方式主要由呼吸道吸入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及蜱的叮咬、粪便污染伤口而感染。
病原体能在蜱体内长期存在,并经卵传递,如乳突钝缘蜱可贮存病原体2~10年。
本病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在中国已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证实有Q热存在。
在流行区已发现微小牛蜱、亚东璃眼蜱和铃头血蜱自然感染。
4 防治原则4.1 环境防治草原地带采用牧场轮换和牧场隔离办法灭蜱。
结合垦荒,清除灌木杂草,清理禽畜圈舍,堵洞嵌缝以防蜱类孳生;捕杀啮齿动物。
4.2 化学防制蜱类栖息及越冬场所可喷洒敌敌畏、马拉硫磷、杀螟硫磷等。
林区用六六六烟雾剂收效良好,牲畜可定期药浴杀蜱。
(六六六粉是禁止使用的农药。
)4.3 药物预防皮肤涂抹或居室喷洒罗浮山百草油,能有效预防蜱虫叮咬。
4.4 生物防治由于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中,用生物农药狂扫喷洒主要发生蜱虫的地面,持效期特长,对人畜无害;也可用藻盖杀(0.12%藻酸丙二醇酯)物理防治,无色无味,对人体无毒、无害、无污染。
4.5 个人防护进入有蜱地区要穿五紧服,长袜长靴,戴防护帽。
外露部位要涂布驱避剂,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勿将蜱带出疫区。
5 全球危害5.1 2011全国最新统计折6月16日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截至目前,今年中国已有河南省、湖北省、山东省、安徽省、江苏等省报告“蜱虫病”病例280多人,死亡10余人。
据介绍,在报告的病例中,以老年人居多。
5.2 美国每年报告600到800病例资料显示,1995年美国报告该病首例病例,近年来美国每年报告的病例约600~800人,法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及韩国等国家也多有发病。
5.3 最新进展2010年9月12日,中国疾控中心有关部门已经从病人身上分离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
有专家称,“布尼亚病毒”是一个大类,而“新型布尼亚病毒”可能会被认定为一种新病毒,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的疾出血热(立夫特谷热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等)及脑炎(加利福尼亚脑炎)。
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可感染小鼠,并能在一些哺乳类、鸟类和蚊细胞培养中生长;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的疾病、出血热(立夫特谷热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等)及脑炎(加利福尼亚脑炎)。
有蚊媒、蜱媒、白蛉媒3种传播类型。
有些病毒在其节肢动物媒介中,可经卵、交配或胚胎期传播。
6 总结及研究展望总体来说,我国的蜱虫病防治要坚持加强环境治理为基础、切断传播途径,同时,加强健康教育、培养卫生习惯,在高发区应用驱虫药物以控制传染源的综合防治模式。
由于卫生设施的改善及通过教育以干预卫生行为的措施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而对于学龄儿童开展学校健康项目是最经济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1高东旗,曹务春,张习坦,赵秋敏,童怡刚;野外采集标本中人埃立克体16SrRNA基因扩增方法及应用[j];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2001年03期2 步秀萍,杨占清;我国新发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病学与防治研究进展[j];实用医药杂志;2003年10期3张丽娟,付秀萍,范明远;我国立克次体研究与立克次体病的流行现状[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05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