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农村学校学困生的转化
学困生是困扰学校、教师、家长的一个难题,对于农村学校来说更是如此。
农村学校资源短缺条件差,学困生比例更大。
通过对学困生形成原因的调查分析,深感大家对“学困生”问题的研究,重视了成因,而忽视了对策,解决问题的研究,笔者在本校学生的调查研究过程中,通过两年的跟踪调查实践,反复调整解决学困生的对策,总结了一些较为有效的学困生转化措施。
一、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而远大的理想
有了明确的目标,才有奋斗的动力,心中有崇高虔诚的追求,才不会被庸俗功利的俗见诱惑。
而且要坚持对学生进行立志教育,要他们真正明白,没有一种理想可以随随便便成功,必须要付出艰幸的劳动。
二、教师课堂教学还是要重视基础知识,重视基本技能
尽管新课程提倡创新,但须知任何创新都是在一定基础上的,没有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谈创新就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更何况农村学生大都没有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较差,家庭教育未能跟上,所以更应重视基础,只有基础扎实,牢靠了,以后的学习就顺理成章了。
三、切实做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法指导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一个人终生都有着重大的作用,从调查问卷和座谈中发现,几乎每个学困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学习习惯不好,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没有计划,尤其是不能持之以恒坚持学习,往往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恒心,缺乏毅力。
反观学习优秀生甚至成功的人士,大都具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法的指导更是必要的,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浩瀚的知识信息,仅靠死记硬背是绝对不行的,因此更应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困生找到并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具备一丁的学习能力。
这对学困生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合有效的学习方法更是给他们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四、学校一定要有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
每个学校都应给是“书香校园”飘溢浓厚的文化气息,在农村,学校更应该是传播人类文化文明的所在地,是文化素养最高的地方。
进入校园内,就有强大的文化心里场,使学生浸融其中,吮吸文化,成长发展。
当然这种强大的文化心理并不是墙上的几个字,或者报刊杂志,而是从校园的每一堵墙,每一棵树,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学生,甚至每一个小石子、一棵小草都散发出文化气息。
校园有书香气,教师有书生气,学生有书卷气,这样的学校,哪里还有什么学困生呢?
五、加强和学生家长的联系
召开学生家长会、经常家访,尤其改变学困生家访变成“告状”形式。
不要教师一家访学生就挨打。
创造条件,学校办家长培训班。
农村学校学生家长文化水平偏低,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笨,对孩子不是给钱给物溺爱、就是奉行“棍棒下面出人才”的信条;或者就是在麻将桌边训导孩子,或者放任自流。
通过对家长的培训学习,掌握一些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学校、家长为了同一个愿望:学生成长、孩子成才,共奏和谐之曲。
六、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旋律所有教师学习读书,学校为学生、教师的读书尽可能提供便宜。
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特长,语文教师有文章发表,音乐老师有舞蹈小组,美术老师有绘画展览。
这样,课堂教学也就有了生机。
教师上起课来自然是“腹有诗书气息华”。
这样,学习就成了一种爱好、一种享受了,哪里还让你督促学习呢?
当然,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对学生了解的基础上,要真正关心他们、尊重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树立正确奋斗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克服学习惰习,实现从学困生到优生的跨越。
方法总比问题多,只要有心,正真把对策落实,从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不是”生而论道”而是“起而行之”,学困生的转化就不是遥远的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