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山市六大特点

黄山市六大特点

(最新)黄山市六大特点诠释美在黄山黄山市六大特点诠释美在黄山、梦圆徽州黄山过去叫徽州,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就有了行政区划,那么现在面积比那个时候稍微小一些,现在有三个区四个县,人口150万,相当于全国总人口的千分之一,咱们黄山的面积有9807平方公里,也相当于全国总面积的千分之一,我们黄山如果用一个形象广告语来概括,那就叫天地之美、美在黄山,人生有梦、梦圆徽州,具体可以说有六个方面或者说有六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咱们黄山山水优美。

山就是黄山了,应该说是世界一流,有联合国认定的三顶桂冠,自然、文化双遗产,也是世界地质公园,有奇松、怪石、温泉、云海、冬雪,五绝于天下,还有道教圣地齐云山。

水也是国内一流,我们那有新安江,有山水画廊之称,黄山脚下还有太平湖,被誉为黄山情侣、东方日内瓦,太平湖面积有88.6平方公里,24亿方水,平均水深40米,最深的地方达70米。

所以在黄山有山有水,可以说给人们的感觉就是简约素雅、大气协调、舒适清新、健康和谐。

第二个特点就是文化灿烂。

黄山市是徽商故里,是徽文化发祥地,徽文化应该说是博大精深,涉及到政治、经济、科技、艺术、建筑等诸多领域,大家知道的像程朱理学、像徽派建筑、徽墨歙砚、徽州四雕等等吧,还有新安医学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园当中的奇葩或精品,俗话讲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那么在咱们黄山,在咱们徽州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中国有一本名人大辞典,记录了清末以前各个朝代的名人有4万多,在咱们徽州,在这本名人大辞典上记录在案的就有800多人,不仅有名儒巨贾,也有伟人大师,像毕升、像朱熹、像戴震,还有胡适,还有马克思在资本论提到的唯一的中国人王茂荫等等,不胜枚举。

第三个特点就是生态优质。

黄山市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7.4%,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8倍,我市空气的优良率100%,水功能区达标率100%,黄山风景区的每立方厘米的负氧离子常年稳定在2万个左右,天然的、名副其实的氧吧。

第四个特点就是物产丰饶了。

我们那有植物3000多种,动物有490种,已经查明的矿产资源46种,我们那还盛产茶叶、毛竹等等,我们那人均的水资源高达6700立方米,人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多,资源也非常丰富,自然资源、物产丰饶。

第五个特点就是我们那区位非常优越,我们那正好是皖浙赣三省交界处,黄山这个地方随着交通综合设施的加快建设,它的区位优势更加彰显,我们那里现在已经建成的高速公路到杭州、到合肥、到婺源,这个五条高速公路都已经建成,十二五期间呢还将建成三条高速公路,我们有一个4D级的国际机场,境内外的航线有20多条,随着北京到福州的高铁,还有我们下一步就要展开建设的黄山到杭州的高铁和皖赣新线,三条高铁的新开建,那么使得黄山向南到福州、广州,向东到杭州、上海,向北到合肥、北京,向西到南昌、武汉,短则一两个小时,长则三五个小时就可以到达,非常便捷,应该说是安徽省的区域交通枢纽之一吧。

再一个特点就是我们品牌亮丽,黄山市有联合国桂冠三顶,有国家级的桂冠9大类125个,像国家级的名胜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冷林公园等等吧,很多。

刚才说了这6个特点,或者说六张王牌,全国地级市有330多个,同时拥有这六张王牌的六个特点的应该说是不多的,不敢说是唯一,但是可以说屈指可数,咱们黄山建设不久,但历史悠久,人口不多,但是名人很多,面积不大,但是影响很大,目前经济体量也不能说很大,但是发展的潜质、发展的势头很好。

正是因为黄山市自然禀赋极高,所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它的发展定位要求也很高,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坚定地走转型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之路,把黄山建设得更加美好,也欢迎广大网友到黄山去,走一走、看一看。

黄山市三位一体推动旅游文化生态建设黄山现在是安徽省唯一的作为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去年正式步入实施。

这一试点工作,我们总的思路是着力地推动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135”这样一个发展格局,“1”就是要构建一个枢纽,也就是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国际机场为重点的区域交通枢纽,“3”就是三个中心,一个是以黄山、齐云山、新安江、太平湖为代表的休闲观光旅游中心,第二个中心就是以徽州古城、屯溪老街、徽州文化长廊、百村千幢为载体的徽文化展示中心,再一个就是现代会展中心。

“5”是指我们建设的五大基地,包括休闲养生基地、户外运动基地、演艺摄影写生基地,还有物流商流基地,再就是乡村旅游基地。

一个枢纽、三个中心、五大基地,我们把它概括起来就是“135”这么一个格局.对应这“135”的格局,我们谋划了一批项目,排定了一批项目,其中超亿元的项目有240个,总投资高达2800个亿,那么我们想在“十二五”期间要完成2000个亿左右,那么去年我们已经完成投资131个亿,今年我们计划排定的项目投资计划是想完成150个亿,争取能够达到200个亿.我们想到“十二五”末的时候初步形成一个具有山清水秀、景美路畅、宜游宜居宜业、怡人怡情这样一个典型特征的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基本框架,再过十年、二十年的努力,能够基本建成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当年小平同志视察黄山时提出“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牌子打出去”,“将来你这个地方应该成为全国最富的地方”的殷殷嘱托,我想再有那么几十年的保护建设开发,一定会早日实现。

为新安江贡献最大的是两岸百姓最近各个方面对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非常关心,也非常支持,我非常感谢广大网民、网友对新安江补偿试点工作的这种关心支持,我们也决心把这种关心和支持化作我们工作的动力。

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应该说是现在全国第一个跨省跨流域的补偿试点。

新安江是我们黄山市的母亲河,全长有359公里,在黄山市境内有242.3公里,发源地就在咱们黄山的休宁县,试点工作是去年正式实施的,试点的核心内容大概可以概括为这么几句话,就是“保护优先、合理补偿,保持水质、力争改善,地方为主、中央监管,监测为据、以补促治”,所以试点工作总体是按照这样一个基本原则展开的。

我们黄山市委市政府也以这个补偿机制试点为契机,开展新安江的综合治理。

对这个新安江的保护,包括试点工作,我们是这么看的,是这么体会的。

第一点对新安江的保护是我们的自觉认识,是我们的自觉行动。

保护好新安江是我们应该做的,也是必须做的,所以市委市政府作出对新安江综合治理这个决定的时候,我们一致认为是把它作为事关长远、事关全局的战略部署,是把它作为造福百姓、惠及子孙的战略工程来抓,也把它作为推进皖浙合作、推进城乡统筹的一个重大项目来做,所以我们应该说在这个问题上态度从来都是旗帜鲜明的,保护新安江是我们自身的事,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这要说明的第二点就是历届市委市政府为保护新安江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我这里用几个数据说一下,“十五”以来黄山市关闭淘汰的、落后的,或者说有点污染的企业为160多家,近三年我们拒绝进入的一些有污染的企业有160多家,意向投资规模有160个亿,再就是我们搬迁了一些工业企业,有70多家,另外还相继的上了一些技术改造的项目。

所以说,我们黄山市各级对保护新安江态度是积极的、自觉的、坚定的,也是一以贯之的。

我再想说的呢,为保护新安江做出贡献做大的、牺牲最多的应该是我们新安江两岸的老百姓。

当年,也就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建设新安江水库的时候,我们黄山的移民就有36000人,但是我们的移民主要是后靠移民,有同事跟我说当年补偿到每个移民的补偿资金只有108块钱,所以在其后很多年几乎没有任何的补偿资金,直到2006年下半年国家才对库区移民实施了补贴政策,每人每年600元,那么同时对一些扶贫开发项目给予支持,所以说目前我们新安江两岸还有一些后靠的移民生活水平还是比较低的,生产方式也还比较落后,肩挑人扛上山下山,人均的坡耕地只有一分多,生活生产条件都非常艰苦,所以说我们后靠的移民我们老百姓为保护新安江、建设新安江是作出了积极贡献,也是作出很大牺牲的。

保护新安江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刚才说了保护好新安江是我们自己的责任,那么最近两年我们市委市政府也是以这次补偿机制试点为契机,做出了新安江综合治理这么一个决定。

这对我们来说,我们一直也是这么看的吧,把保护新安江、新安江的治理摆在同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面,实际上它本身就是经济建设重要内容。

去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综合治理的决定,成立了相关的机构,也拿出了一部分资金,去年在这方面我们也采取了一些实质性的动作,也展开了一批项目,包括防洪保安、包括农村面源的整治、包括工业点源的污染的整治,包括城镇截污、垃圾处理、生态修复、水环境保护、航运航道等等,主要围绕的是12个方面来展开,去年我们对应的综合治理的大口径的投资高达88个亿,那么其中与补偿机制试点相联系的、相对应的项目投资达到了3.54个亿,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力度,综合治理的项目资金投入我们想超过100个亿,按100个亿来安排,那么其中的补偿机制的、试点的项目我们想能够完成20个亿以上,实施项目100多个。

我们相信,上下游坚持“合作、互利、共赢”的这样一个理念,共同担负起这一历史的责任,就一定能够使得新安江及其下游千岛湖青山永驻、绿水长流,就一定能够使得新安江两岸人民,他们都是为新安江、保护新安江作出牺牲的,生活得更加富裕、更加幸福。

做好特色文章发挥徽文化优势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黄山市作为徽文化的发祥地,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在推进文化建设方面有更大的作为。

我们安徽省委省政府也作出了“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这样一个重大的决策部署,三个强省其中就有一个是文化强省,那么我们黄山市也应该为建设文化强省作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想从黄山的实际出发,可能着重要做好这么几篇文章,第一要做好资源利用的文章,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内生力。

实际上刚才我也介绍了,黄山市的文化资源极其丰厚,拥有世界遗产地有两处,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15处,拥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4类1308项,林林总总,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非常丰富。

我们想就是以此为依托吧,积极的探索并推进文化资源与市场、与资本、与科技的结合,不断提高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再生的能力,从而使得文化资源的优势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扩大开放的过程当中,能够尽快的转化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所以接下来我说的第二篇文章就是要做好转型升级的文章,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那么黄山市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呢,主要的要求就是由散到聚、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弱到强来实现全面转型升级。

主要的路径,我们想主要有那么三条吧,第一条就是加快壮大本土企业,我们目前的文化企业比较散,比如说我们徽州四雕,木雕、石雕、竹雕、砖雕等,现在分散在各个区县,规模也很小,我们就想积极有效地保护开发和利用,将其中成长性比较好的苗子尽快的通过各项政策扶持,能够尽快的成为“参天大树”,成为我们黄山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