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9.28)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杭十四中顾予恒各位青年教师,大家下午好!很难得找到这样的一个时间,能够凑齐康桥校区所有五年教龄之内的青年教师,大家在一起开展一次简短的交流活动。
其实我的教龄也才8年,只能算是一个资深的青年教师,不过作为杭十四中本土培养起来的青年教师,我今天想结合我自身的一些经历,和各位老师分享我对青年教师成长的一些想法,也希望能帮助各位老师尝试做好一个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让更多的老师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从而涌现更多的顶尖教师。
我记得看过一个报道,据说有些国外知名企业从员工进入公司的第一天,就告诉员工如何从保洁人员做到CEO,每一步需要达到什么要求,每个员工都设计了一幅属于自己的美好蓝图。
我觉得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一做法,每位青年教师为了自己的美好蓝图而不懈地努力奋斗,至少明确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可以完成什么工作。
所以今天我们交流的主要议题就是各位青年老师如何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现在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进行自己的生涯规划,我们青年教师同样也需要对自己三十余年的教学生涯做一个规划。
每位教师首先要明确,未来希望成为什么样的教师。
成为全能型的尖端教师是每位教师发展的终极目标,但每一个教师个体都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应该针对自己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人生和职业规划。
每一位是青年教师应该很好地“盘点”一下自我,认真地研究自身所具备的特质和潜能,在站好讲台的同时,找准突破口,以便更好更快地凸显自我。
目前我正好在教科处工作,分管学校的教科研和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教科处的工作目标是帮助青年教师制定自己的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通过三个“五年计划”最终完成青年教师的培养过程。
一、三个“五年计划”当前教师发展存在三个阶段:职初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
一般从教的前10年,即25岁—35岁左右是教师迅速成长的阶段,这是所谓的教师第一次成长期。
老师们从初出茅庐的新手逐渐成长,经过三、四届学生的教学累积,逐渐形成了自己教育教学一定的风格和特色,完成从职初教师向骨干教师的转变。
(一)教师进入第一次成长期的标志1、熟悉教材。
这是教师第一次专业成长最基础的内容。
2、对教学的基本步骤与方法的掌握。
这是教师第一次专业成长最重要的内容。
3、对学生的关注。
这个阶段的老师开始形成所谓学生观。
4、有与同伴合作的强烈愿望。
其标志是获得同伴和家长学生的认可。
5、开始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
有的甚至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当作最大的成功指标。
所以我们的三个“五年计划”的前两个五年就在这个阶段:第一个五年:从新手到熟手,成为合格教师。
合格教师的主要标准是站稳讲台:学生喜欢 + 成绩不差 + 同事认可。
第二个五年:从熟手到高手,成为骨干教师。
骨干教师的标准是:有效教学 + 有效管理 + 个人魅力。
很多老师在完成了前两个五年计划之后,就会遇到一个高原期,出现所谓的职业倦怠感,从而在业务上停滞不前,无法进入第二次成长期,所以我们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是要实现:第三个五年:从高手到名师,成为卓越教师。
卓越教师的标准是:有效教学+有效管理+个人魅力+理论高度今天因为时间关系,各位又都处于工作前五年的阶段,我想还是主要针对前两个五年计划,结合我个人的经历,谈一点想法。
二、五种常见的名师类型绝大多数优秀教师的教育行为都是全面而综合的,同时又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作为青年教师,首先应“三管齐下”,既要有奉献精神,又要有情感投入,还应具备专业功底。
再根据学校、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自身的固有优势,先立足于某一方面发展,再不断完善。
常见的成功教师大致有以下五种类型,你觉得你更可能成为哪一种?(1)德育型教师这类教师往往擅长与各种学生打交道,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优秀的班主任管理艺术及学困生的转化为主要的成就。
学校里的众多的优秀班主任和年级组长就是这类教师的代表。
这类教师往往最容易得到学生的热爱和拥护,在教学方面因班主任效应也能有出色的成绩,而且能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展现出高超的管理才能和艺术。
这类老师特点各异,有的是以“严厉”出名,有的是“温柔”的妈妈或知心姐姐型,有的则是“制度型”的拥护者,但无论哪种类型,都能找到管理学生的最佳方法。
十年以上班主任龄的优秀班主任是学校发展最稀缺的资源。
例如我们学校的王薇老师、陈燕君、钱晓祯老师等都是拥有自己特色和品牌的优秀班主任。
这类老师是学校最重视的优质资源,而且很多名师往往就是因为做班主任带的某一届学生创下某项纪录(比如高考全部上线)而声名鹊起,所以要想有值得骄傲的带班成绩,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是前提条件。
成为德育型教师,可供选择的途径有:参加每年一期的省市骨干班主任培训班,参加省市优秀班主任评比活动,在各类德育研讨会上发言,努力成为知名班主任,创建班主任工作室。
我的经历:建议先埋头努力做好一届班主任,特别是第一届学生往往特别有感情,特别有动力。
我进入十四中第一年就在凤起校区带了一个实验班,虽然很有压力,但最终成绩不错,当时高考全班只有一人没有考上一本,所以就一战成名。
我还建议各位青年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做好积累和创新的工作,我就曾因“四个储蓄罐”这一活动有幸在全国德育研讨会上做压轴发言,并接受七位评委的全体提问,然后被市教科所分管德育的专家认识,从而开始从事与德育有关的工作。
现在高三年级朱兴旺老师的“学生导师聘书制度”、陈琦老师的“玩转高三,默写上墙”等活动,都是很有创意的班级管理手段,建议在开展创新活动的同时,注意资料的整理和活动意义的提升,稍后可以在更高层面上进行推广。
我的建议:本学期教科处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依托冯冬怡班主任工作室的七大导师团队,让在座各位老师都会有机会跟着各自导师参加活动,讨论在德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学习不同老师的做法和经验,将老班主任的丰富管理经验转化为可操作的手段,尽快传授给年轻班主任,加速青年班主任的专业化成长,提高杭十四中班主任团队管理的科学程度和有效程度。
另外功利一点来说,未来大家一级职称转评高级职称,研究生至少需要五年班主任龄,所以要想在37岁之前评上高级,班主任龄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
(2)展示型教师这类教师多具有较强的表现力、亲和力、感染力和应变能力。
能说会道,善于吸纳和整合各种资源,多媒体技术娴熟。
在教学中,善于渲染气氛,善于调动学生,常让人有“养眼”“悦耳”之感。
因此,在课堂教学比赛活动中多先声夺人,引人注目,易引起评委、专家青睐。
因此,在大赛中多能获大奖,也易推荐参加更高级别的评比。
不少年青选手,常常因此一炮打响而走红。
应该说,这是青年教师发展的一个很好平台,一个很便捷、快速的绿色通道。
成为展示型教师,可供选择的途径有:积极参加学科的校级、市级、省级的公开课展示和评比活动。
我的经历:青年教师能参加的比赛还是有不少的,我参加过的比赛有:杭州市红烛杯青年教师基本功技能大赛,今年马上要进行第20届的比赛了。
这是杭州市级层面对全市青年教师最高级别的一项评比,一天时间总共要比赛7项内容,从写作文到英语演讲,从德育案例分析到计算机水平各个方面都要考察,所以是很全面的一项大赛。
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没有准备好接受挑战?在座的刘梦泽老师、寿圆圆老师都参加过这个大赛,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在过去的20年里杭十四中只有两次一等奖,所以如果能够获得这个奖项是很高的荣誉,也可以让你在学校里迅速脱颖而出。
其实我们现在年轻老师都拥有很高的素质,我相信只要准备充分,第三个一等奖指日可待。
我还参加过的比赛有杭州市和浙江省的数学优质课评比,其他学科也会有类似的评比。
一般是由学校推荐一位老师参赛,先在杭州市区内比,再到杭州大市比,然后再到省里比。
比赛的形式一般有说课比赛,上课比赛,说题比赛等。
上周数学组的戴葭老师刚刚在杭州市区优质课评比中获得第一名,马上国庆回来就要到全市去参加比赛;生物组的章婷婷老师也是作为教师代表在全市高三生物教研活动中进行公开课展示,赢得广泛好评,她独创的“三读”上课模式也得以向同行们推广。
这些都是很难得的展示机会,一旦在座各位有了这样的机会,那可能都要准备几遍甚至十几遍几十遍,所以机会难得,准备不易,但相信只要肯花功夫,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也很愿意和大家具体分享参加这类比赛的经历,好好探讨该如何说课,如何上课,如何说题。
国庆回来马上就要进行教坛新秀的评比,到时在座很多老师也要说课,这个国庆在家不妨好好思考一下如何说课才是好的说课。
我的建议:从日常每一堂课的教学开始,从校级公开课开始,精心准备,不断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反思自己和别人的课,特别是要抓住机会至少经历一次反复磨课的过程,你会发现每一次的磨课都会让你对教材的理解和课堂教学设计有新的认识。
上得一手漂亮的课,能够让你在日常教学中得心应手,在学校里脱颖而出。
本学期教科处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推出“十四大讲堂”活动,挑选不同学科的教师为学生开设关于高考或者人文科学普及性质的讲座。
讲座既可以作为学生学科知识的加深,也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在提升学生水平的同时,也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每次讲座学校都会对讲座老师进行精心包装,设计海报和微信推送,增加老师的知名度。
我们希望每位老师都能有至少一、两节拿得出手的讲座,也是各位老师对自己学科知识钻研的精品成果。
讲座老师必须对讲座内容进行认真准备,并形成书面的材料,最终将全部的讲稿汇编成《十四大讲堂讲稿集——在康桥听讲座》,并鼓励教师将讲稿内容在杂志期刊上发表或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比。
通过大讲堂的开设,真正实现“让好课成为好的文章,也让好的文章变成好课”。
(3)应试型教师这里的“应试”不是贬义词,而是指教学成绩突出,特别钻研高考。
这类老师是让学生、家长、领导和同事普遍认同,特别受重视的教师群。
他们执教的特点非常明晰:围绕高考做好文章。
在他们的课堂上,教学清楚明确,本课到底有哪些考点,各考点是考到了了解、理解、掌握或灵活掌握的哪个程度,从而应该掌握哪些题型都了然于胸。
他们的课堂,知识的传授更多体现在知识点的落实、方法的介绍和使用、典型题型的反复演练上。
“精讲、多练、勤总结”在教学中运用地淋漓尽致。
他们的教学,可谓是:堂堂有收益,届届效果好。
正是因为这样,这类教师总是被安排在最重要的岗位(比如高三常年高三的把关教师),总是被称作名师,总是被作为评优秀推先进的候选人推荐上报。
成为应试型教师,可供选择的途径有:认真研究高考,争取多带几届高三,能在全市学科研讨会上发言,努力成为校级、市级、升级学科带头人,评特级教师。
我的经历:我今年已经是连续第三年高三,高三确实是最锻炼人的一个年级,不仅是因为高三投入的时间更多,更辛苦,同时它也是老师成长最快的一年。
因为在高三会逼着你主动认真钻研高考,坦白说我这三年每年都有新的收获和成长,从最早上课之前要准备很久都不知道该讲什么,到现在随便看到一个题目就能说上十几分钟,能清楚讲出这个题目背后的题根在哪里,同类高考题能随手写几道出来,这样的上课技巧在学生中很受用,学生会觉得老师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