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文化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人类文化的内在逻辑,论述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
并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连个路径分析了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人类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权威辞书《辞海》(1999 年版)中,文化被区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
它解释道,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
人类文化(狭义)的发展尽管有其独特性,但它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政治活动等密切相关,并构成一个整体。
因此,本章在论述人类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时,将文化理解为广义的文化,便于该论题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考察,更具科学性和完善性,文化的论证思路可以归纳为文化发展的横向结构(图1)和文化的纵向结构(图2)。
图1 文化的纵向结构图2 文化的纵向结构1.1物质文化的“正-反-合”发展过程300万年前自有人类以后,人类社会呈现加速度的前进态势。
在这个过程中,从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划分,人类经理了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从技术社会形态的角度划分,人类社会也经历了五个时代:石器时代---渔猎社会,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农业社会,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工业社会,电子时代—信息时代和生物时代---正在到来的生物社会。
我们还可以从认为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自觉程度将人类物质文化的发展过程划分为自在阶段、自为阶段和自觉阶段等三个阶段1.1.1古代社会—自在按照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自觉程度来划分,古代社会是以生态自然为基础的自在阶段。
“自在”即人类相对而言没有主动性、自觉性。
这一阶段是指按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所说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按照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所指的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
在这个阶段,人人类发展过程中从不自觉开始,在生存竞争中只能依赖自然、既不自由,不得不符合自然生物规律的“无奈”阶段、该石器生产力水平和人的思维水平都很低下,人类长期处于为维持生存而依赖环境靠天吃饭的自发状态。
1.1.2 近代社会—自为按照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自觉程度来划分,近代社会是科学技术发挥革命性作用的自为阶段。
“自为”即有一定的自觉性,指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得了很多自由。
这一阶段是从近代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大力利用化学规律生产生活,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向大自然进军。
科学技术的发明和英勇暨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对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革命性的作用。
1.1.3未来社会—自觉物质文化的发展史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300万年前,“自在阶段”是物质文化的伊始,遵从了自然界亿万年形成的生物规律,处于良性发展之中。
工业革命以来的500年是“自为阶段”,处于片面激进发展之中。
“自为”并没有使人类彻底超越“自在”,因为科技进步却妄自尊大,盲目地“以人类为中心”,造成了重重的危机。
人类想要继续生存和发展,必须科学的解决面临的所有问题,必须在遵从生物规律的前提下利用化学规律,必须自觉地把人类、生物界及整个宇宙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正确处理科学技术和人类的长远利益。
“自觉”是指人类在大自然中主动性和自觉性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自觉阶段”是对“自在阶段”和“自为阶段”的扬弃,是物质文化发展的否定之否定阶段,进入“自觉阶段”是必然也是必须。
现代社会正处于对自在和自为的反思扬弃之中。
而既要吸取生态规律合理内核又要吸取自为阶段发挥人类能动创造性内核的生物社会将是人类社会自觉的崭新阶段。
自在-自为-自觉,由远及近,由慢到快,是由“正”到“反”再发展为“合”的辩证否定螺旋上升的过程。
1.2精神文化的发展归路精神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经济、政治基础环境,反过来,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又受精神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
归根到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精神文化要研究的内容和方法都是由物质文化发展所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决定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1.2.1古代社会—混沌未分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极端落后,思维水平有限,处在极不自由、几乎是靠天吃饭的时期。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包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都处于经营积累期,距离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尚远,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处于经验观察和知识积累的孕育阶段,表现为笼统的综合知识,所有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认识都常常表现为一个模糊的整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难分彼此,精神文化的发展呈现出朦胧、直观、猜测、神秘、整体等特点,而且所有的知识都包括在统一的自然哲学之中,整体上呈现出混沌未分的主要特征,我们把这一发展阶段叫做“合”。
1.2.2近代社会—分门别类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尤其是在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扩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更加要求新生的资产阶级尊重科学、尊重知识,更客观、更深刻、更精确地揭示自然界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
人类的认识也随着实践的深入和需要由浅入深、由整体直观把握、宏观朦胧认识到部分精确分析、微观清晰认识方向发展。
近代自然科学从自然哲学中独立出来,用分析理性代替了整体思维,用精确的实验和严密的逻辑代替了现象的描述和经验的总结。
人们对各种认识对象开始进行深化、细化、具体化的研究,精神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分门别类的主要特征。
1.2.3未来社会—趋向融合人类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带来的诸多负效应,人类开始意识到,避免滥用自然科学成果,力求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确保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课题。
世界上也有很多思想家开始站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相结合的高度来研究人类的前途问题。
未来社会的“合”不再是古代社会萌芽状态的混沌未分之“合”、朦胧直观之“合”,而是在广泛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基础之上充分发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科学的作用,实现优势互补,逐步整合融合为有机整体的和谐状态之“合”纵观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其“合”—“分”—“合”的发展规律。
最初的“合”是低级和谐,是人类尚不能认识自然更不能改造自然的一种被迫无奈的不自觉选择;近代以来的“分”是人的科学意识觉醒和人的主体力量过分张扬的结果,这种分造成人与自然、社会一定程度的脱节,带来了一系列危机。
未来的“合”是一种全新的和谐,是人类的主体力量发展到足够强大和人类的自觉意识足够觉醒之时人类理智的选择。
有些思想家已经开始考证、反思发展到今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如20 世纪罗马俱乐部1972 年发表的《增长的极限》,1974 年梅萨罗维克和佩斯特尔编写的《人类处于转折点》,卡恩的“过度理论”,贝尔的“后工业理论”,托夫勒的“第三次高潮”等。
同时,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协同学、混沌学、复杂科学等也更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趋向融合、填补“合”文化发展空白的最明显。
其中,马克思主义主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要求联系地发展地矛盾地分析问题、看待世界,在当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合”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
在这样的文化发展过程中,2.1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历史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二、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他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
三、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
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与经济基础。
四、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无穷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和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社会关系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从旧社会的基础中成熟,在它们的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
五、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他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
六、人类社会的一般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七、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们研究历史,探索社会规律,必须要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详细的占有材料,分析他的各种发展形态,揭示其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果。
八、人类社会及其构成成分均以总体的体系方式存在,要从研究的对象的整体出发,从研究对象内部的相互作用与矛盾和研究对象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研究。
九、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十、人类社会是有规律运动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它显现为历史过程,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与发展的。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辩证法的观点去把我对象的本质联系与内部矛盾,又要把研究的对象提到一定的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的把握对象。
十一、社会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进化(改革)和革命两种方式。
十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是在于其种种复杂的内外部矛盾。
十三、在客观历史进行中,环境创造人,人又创造环境。
十四、社会历史的研究,不是一个简单的消极的反映过程,而是主客体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过程。
2.2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最基本的概念就是物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他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涵盖的万事万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是万事万物所具有的共同本质,是共性,是意识所没有的。
辩证法最基本的观点是矛盾的观点,因为矛盾是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首先,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事物之间的联系说到底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联系;同时,矛盾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所在,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以及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看法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
这符合人类文化发展内在逻辑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所以再一次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符合人类文化发展内在逻辑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参考文献[1] 陈恒耿相新.新史学:第4辑新文化史.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2] 徐新.西方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 徐新.西方文化史续编(从美国革命至20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4] 高福进.西方文化史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5] 叶胜年.西方文化史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6] 庄锡昌.西方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7] 姜守明洪霞.西方文化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8] 阎宗临.欧洲文化史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9] 衣俊卿.文化哲学一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0]李小娟.文化的反思与重建:跨世纪的文化哲学思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11]衣俊卿等.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12]张芝联.费尔南·布罗代尔的史学方法.法国史论集,三联书店2007年.[13]黄力之.从维柯到康德:前马克思时期的文化哲学.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14]何萍.维柯与文化哲学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15]谢先泽石坚.作为文化史家的伏尔泰.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16]周兵.赫伊津哈和他的文化史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第2期.[17]衣俊卿.世纪之交中国文化哲学研究述评.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 年第1期[18]衣俊卿.20世纪:文化焦虑的时代.求是学刊,2003年5月[19]衣俊卿.中国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视野.求是学刊,2005年第6期[20]衣俊卿.论文化哲学的理论定位.求是学刊,2006年第4期[21]丁立群.文化哲学:一种新的哲学形态.光明日报,2007年1】月12日.[22]隽鸿飞.从生成的概念看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2 期.[23]武云.历史的文化和文化的历史:文化史非军事化的两种理路.东方论坛,2007年第4期.[24]姜永清解光云.简析文化视域下的西方.池州师专学报,2007年第4期.[25]王林.西方文化史非军事化的现状与趋势.史学月刊,2007年第6期.[26]何晓明王艳勤.文化史研究向何处去.学术月刊,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