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发表时间:2012-08-06T16:04:41.560Z 来源:《教育创新学刊》2012年8月作者:权宪卿[导读] 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也是一个培养的重要目标。

本文笔者就试图浅谈一下有关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相关问题。

权宪卿/河北省大名县回民中学【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广,我们可以看到,初中语文中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方法都有了较大的改变,而且新课改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人品质。

其中,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也是一个培养的重要目标。

本文笔者就试图浅谈一下有关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情感氛围;情感因素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发展和维持认知活动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

”简言之,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联系。

语文学科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也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

情感教育应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

”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语文教材中文质并茂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每篇佳作无不凝铸着主人公或作者从生活中得来的情感体验。

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我想,教师除了要讲解优美的字、词,精辟的语文知识,巧妙的布局谋篇外,更要注意文章的灵魂,即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当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也正有了情感的冲击,文章的字、词、句、篇才显活力。

所以,教师应借助文字的传达,引导学生与主人公、与作者、与教师形成共鸣,为他们悲而悲,喜而喜,愤怒而愤怒,呐喊而呐喊。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他所培养的应该是具有一定知识、能力,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有个性,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人。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成功,智力因素只占一小部分,而绝大部分则是情感因素。

这些情感因素包括:良好的道德情操、乐观幽默的品性、面对并克服困难的勇气、自我激励、持之以恒的韧性、同情和关心他人、善良、善于与他人相处、把握自己的他人情感的能力等等。

简言之,它是人的情感和社会技能,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内容。

可见,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对于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重要。

而要培养学生,首先要求教师做一个有情人。

具体来讲,应该包括以下一些内容:1、真情。

这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

无论是课上的知识情感交流,还是课下的思想交流,教师都必须对学生充满一腔真情。

情真才能感人,情真才能动人,任何虚情假意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只有情真,才会赢得学生的信赖。

一句贴心话,一个会意的眼神,一句真诚地赞美,一个安抚的动作,都可以是教师表达真情的方式。

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不能仅仅停留于生活物质方面,而应该是精神的、心理的,这样学生才会感到教师的心是诚的,情是真的,交流才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对所有学生都应一视同仁,让每个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2、热情。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个人只有对工作充满了热情,才能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一个教师也只有对教育工作充满了热情,才能把教学工作做好。

而教师对工作、对生活的热情,势必会感染学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3、激情。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对生活对工作充满激情,时时刻刻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心态。

他能够挖掘出蕴藏在每篇课文中情感,并引导大家去体会。

这种激情不是形式上的,而是内在的充满张力的,即应保持含蓄的有节制的奔放,决不能滥用,更不能夸张,张狂或嚣张。

它应该象中国的太极拳一样,刚柔并济,阴阳协调,既能收的拢,又能放得开。

教师应该是一副热心肠,一片冷静心。

他的热心肠会感染学生,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进而师生交流达到默契和谐;他的冷静心会让他理智地对待自己的工作,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他都会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确保上课时充满激情,以求取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具备了真情、热情和激情,才可以保证教学工作是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着想的,才可以在教学中适时、适当的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导引学生向往健康向上的情感。

人之初,性本善。

先天的东西,如果后天不加以培养,也会慢慢泯灭。

情感也是如此。

培养健康的情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贯穿一个人的生死全过程。

青年阶段,人的心理生理未完全成熟,人生观正在形成,社会风气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因此,这个时期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社会等场所,凭借教材、报刊、文学、影视、新闻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教师可利用描写祖国优美山川和叙述祖国悠久文明的文字,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带领学生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可利用文学中描写亲情和友情的文字,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并珍惜亲情和友情。

可利用影片,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培养他们或喜或悲,或爱或憎的情感。

利用“名人”的经历,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勇于探索,勤奋学习,超越自我等积极向上的情感。

凡一切有情有感之文、之事都可为我所用。

2、煽情让学生产生向上的欲望。

所谓“煽情”是指教师采用种种手段调动学生的情绪。

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时,他会根据主观需要采取不同的态度。

肯定态度时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否定时会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煽动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

情绪低落时,要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情感,产生学习的热情;情绪过于高涨时,要适当压制,不要使之嚣张。

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点燃学生学习的欲望,学习的热情。

其次才是利用教材中的有情有感之文,去煽动学生向往那些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一切情感情操,摒弃那些消极颓废、消磨意志的思想观念。

教师还可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节日、时事、身边要事煽动学生处于休眠期的情感,或强化某种情感。

“九一八”“一二九”借助回忆历史,煽起爱国之情;利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煽起学生投身生活,勇于竞争的豪情,利用身边的先进人物的实际,煽起学生勤奋上进的热情。

3、帮助学生调节好情感。

人的情感随时都会变化,而不同的情绪情感会对学习、工作产生不同的影响。

积极的、良好的情绪情感有利于积极性的发挥,与利于克服困难,提高工作效率;消极地、不良的情绪情感会使人消沉、萎靡不振。

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让学生保持一份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情感,从而更好的学习。

在学生对学习厌倦时,要引导他们“要想收获就必须付出”;当学生遇到挫折时,要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现实,重新塑造自我;当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要教育学生学会宽容;当学生满足于目前成绩时,要告诫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当学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时,要教育他们要持之以恒,要坚忍不拔。

4、助文字的传达,引导学生与主人公形成共鸣,理解艺术形象。

初中生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认识过程还不能脱离情感,他们的心理特点: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认知结构,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其思维水平基本上还停留在感性阶段。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与主人公形成共鸣,理解艺术形象,从而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获得哲理美的享受。

《清兵卫与葫芦》一文是日本小说家志贺直哉用现实主义的笔法,批判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的小说。

文中讲了一个十二岁的小学生清兵卫开始痴迷于葫芦,后来由于父亲和教员的严厉压制,而最终与葫芦断绝一切关系的令人痛心的故事。

文章为了表现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有一天,他在海边的街上走,心里依然想着葫芦,突然眼前一亮,看见一件东西,把他吓了一跳。

原来路边背海一带都是摊户,这时候突然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做葫芦了。

‘这个葫芦真好!’心里这么想着,有好一会儿没有看清楚——再仔细一看,连自己也吃惊了。

那老头儿昂着光彩熠熠的脑袋,走进巷子里去了。

清兵卫觉得好笑,就大声地笑了起来,一边不住地笑着,一边跑过了半条街,还是忍不住地笑。

”为了让学生理解主人公对葫芦的痴迷,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品味本处细节描写,然后再请两个擅长表演的同学到台上进行表演。

两个同学惟妙惟肖的动作、神情,让其他同学忍俊不禁,有捧腹大笑的,有笑出眼泪的,有笑的前仰后合的……在笑声中,学生理解了主人公的那份痴情。

文章中还有一处写清兵卫的葫芦被教员当场没收后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我让学生讨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才能表现主人公惊愕、害怕和他那种在绝境中的惨淡心情?这时的教室里人声鼎沸:有大声作示范朗读的,有给同学指出不足的,有争的面红耳赤的,有因读得入情而流泪的……在争论中学生理解了清兵卫的坚强。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刘勰<<文心雕龙>>)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使人爱读或流传不衰,不仅因为其语言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和有包含深意的艺术形象。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理解艺术形象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5、借助文字的传达,引导学生与作者形成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操。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

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

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

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即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

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

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千古名篇,让人百看不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