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汉语言文学自考根据大纲编写的完整考点串讲(部分)目录部分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2.《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3.胡适、陈独秀、刘半农、周作人等人在文学革命讨论中的代表性文章和重要观点4.文学革命最初的创作实际和代表性作家作品5.“五四”时期各文学社团代表性人物、主要刊物6.文学革命论争中的守旧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7.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的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基本情况8.“五四”文学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9.“五四”文学革命与守旧的文学思想发生的冲突和斗争10.“学衡派”、“甲寅派”11.“语丝社”和“语丝文体”12.“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13.“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刻、伟大的历史意义14.鲁迅的生平和创作道路15.鲁迅的文学创作概况16.《狂人日记》的发表时间和刊物17.《呐喊》和《彷徨》的成书情况和题意18.作为“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的《故事新编》19.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散文集《朝花夕拾》20.鲁迅的思想特点21.《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22.阿Q的性格特征23.《阿Q正传》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24.《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25.《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26.《野草》的写作背景27.鲁迅后期杂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28.《呐喊》、《彷徨》中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吃人的总主题29.《呐喊》、《彷徨》中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思想意义30.《呐喊》、《彷徨》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314.沙叶新剧作的主耍思想和艺术成就315.高行健在戏剧艺术探索上的主要成就第一节概述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答】“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2.《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答】“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
3.胡适、陈独秀、刘半农、周作人等人在文学革命讨论中的代表性文章和重要观点【答】l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从“八事”人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句。
他主张书面语要与口头语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
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即建设国民的、写实的、社会的文学,反对贵族的、古典的、山林的文学。
他把文学革命当做“开发文明”、改变“国民性”并借以“革新政治”的“利器”,同时也肯定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
刘半农则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等许多建设性意见。
他还和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即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
模仿旧文人口吻,将他们反对新文学与白话文的种种观点、言论加以汇集,然后由刘半农写复信,逐一辩驳,此举引起广泛的社会注意。
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一文。
提出新文学应当是“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
他所谓的“人的文学”,是以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是的文学。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主张,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4.文学革命最初的创作实际和代表性作家作品【答】文学革命发动后,很快便形成规模和声势,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取得了重大的实绩:一是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二是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人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三是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四是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
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控诉了封建制度及其伦理道德“吃人”的本质,并采用了现代意味的手法与样式。
随后,鲁迅又连续创作了《孔乙己》、《药》等小说,都显示了深切的思想和完整的现代小说特色。
鲁迅的小说一出现,艺术上就很成熟,使得新文学的创作具有相当高的起点。
除鲁迅外,《新青年》、《新潮》、《学灯》等报刊上陆续推出一些新文学作家及其作品。
其中小说如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杨振声的《渔家》、冰心的《斯人独憔悴》、许地山的《命命鸟》、王统照的《春雨之夜》、郁达夫的《沉沦》.等等。
诗歌如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女神》、汪静之的《蕙的风》,等等。
这些作品大都是1919~l922年间发表的,虽不够圆熟,却都充溢着个性解放、民族解放的精神,从内容到形式都追求现代性品格,给文坛带来了青春气息。
5.“五四”时期各文学社团代表性人物、主要刊物【答】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l2人。
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
在创作方法上,文学研究会强调写实主义,沈雁冰接编、革新的《小说月报》基本上成了文学研究会的会刊。
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的留学生。
他们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主观个人抒情色彩。
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1925年“五卅”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后期创造社新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李一氓、阳翰笙等,出版《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等杂志.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思想明显“左”倾,l929年2月被当局查封。
《语丝》周刊创办:f二l924年11月.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
莽原社、未名社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成立于北京,得到鲁迅扶持的青年作家社团。
刊物有《莽原》、《未名》。
南国社是田汉领导创立的一个综合性艺术社团,以戏剧的成就与影响最大。
弥洒社1923年成立,发起人胡山源推崇创作灵感。
浅草社成立于l922年,沉钟社成立于1924年.由原浅草社成员冯至、陈翔鹤等加上杨晦、蔡仪等组成。
刊物有《浅草》季刊、《沉钟》周刊.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特点朴实而带点悲凉,有浪漫主义色彩。
其他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社团,有湖畔诗社、新月社等。
湖畔诗社(1922)以写作爱情诗闻名。
新月社l923年成立于北京,1927年在上海筹办新月书店和《新月》月刊。
这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团体,受西方唯美主义影响较深。
闻一多、徐志摩倡导新格律诗.余上沅等对旧剧的“程式化”、“象征化”加以肯定。
6.文学革命论争中的守旧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答】林纾写了《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对白话文大加讨伐,攻击北京大学的新派人物“覆孔孟,铲伦常”。
又发表文言小说《荆生》、《妖梦》,咒骂文学革命人物。
新文化的先驱蔡元培、李大钊和鲁迅都对林纾进行了批驳。
1922年,新文学阵营又与“学衡派”进行了斗争。
梅光迪、吴宓等创办的《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
他们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
与《学衡》相呼应的有章士钊所办的《甲寅》杂志上的复古论调。
l923年他写了《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试图从理论上否定新文学。
新文学阵营对之进行了全面有力的批驳。
7.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的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基本情况【答】1920年1月,在日本留学的台湾青年在东京成立了“新民会”,它对l921年10月在台北成立的“台湾文化协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台湾文化协会”则对台湾新文学运动的产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20年7月,陈圻在《台湾青年》创刊号上,发表了《文学与职务》一文,提出近来中国内地提倡白话文学,是一种负有传播文明思想、改造社会使命的真正的文学,台湾文坛应朝这一方向去努力。
接着,甘文芳发表《实社会与文学》,陈瑞明发表《日用文鼓吹论》。
这j三篇文章是台湾最早提出改革台湾文学、提倡白话文的文章。
1923年4月15日,《台湾民报》在东京创刊,并于l927年7月移人台湾发行。
1923年,黄呈聪和黄朝琴在《台湾》杂志上先后发表了《论普及白话文的新使命》和《汉文改革论》两篇文章,较为深入地提倡文学革命,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24年4月,曾在北京求学、深受“五四”新文学运动影响的张我军在《台湾民报》上发表了《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和《糟糕的台湾文学界》两篇文章,向台湾旧文坛发起猛烈攻击,这两篇文章受到守旧派的回击,于是,张我军又发表了《为台湾的文学界一哭》,予以回应。
“五四”时期曾经出现过的新旧文学论战,在台湾再次上演。
几乎在新旧文学论争的同时,台湾新文学提倡者就已经开始着手新文学的建没工作。
8.“五四”文学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答】“五四”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l917年至l920年是新文学的萌芽期,1921年新文学社团出现到1926年北伐战争前夕,是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1926年春到1927年冬,创作一度沉寂。
9.“五四”文学革命与守旧的文学思想发生的冲突和斗争【答】(1)第一次发生在1919年,复古派人物林纾攻击新文化运动,李大钊、鲁迅、蔡元培对其进行了批驳。
(2)第二次发生在1922年,学衡派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标榜,反对言文合一,遭到鲁迅、茅盾等人的驳斥。
(3)第三次发生在1925年,以章士钊为首的甲寅派为维护封建性教育,提倡读经,压迫学生运动,鲁迅、成仿吾等批判了这一复古思潮。
10.“学衡派”、“甲寅派”【答】梅光迪、吴宓等创办的《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
他们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
“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
1925年,任北洋政府司法与教育总长的章士钊复刊了《甲寅》周刊,发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试图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学史等角度说明白话文不能取替文言文,要重新提倡“读经救国”。
11.“语丝社”和“语丝文体”【答】语丝社成立于l924年11月,办有《语丝》周刊,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之称,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平伯,等等。
他们所创造的那种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语丝文体”,在现代散文发展中影响甚大。
12.“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答】“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必然地转向了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是文学革命运动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