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2 青春有格(课件)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部编版)

3.2 青春有格(课件)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部编版)


思考:阅读完慎独的含义,你该怎样规范自己日常的行为,做到“止于至善”?
探索新知
14岁河南女孩郭翠珠,疫情蔓延,全 国停课不停学。小翠珠家没有网络, 流量太贵,她又舍不得用。为了跟上 教学进度,征得村干部同意后,父女 俩连续几晚都准时来大院上网课。天 气很冷,灯光很暗,翠珠学得很投入
南阳男孩小通,今年高考生。每天早上 5点半,他起床晨读。8点,裹着大棉袄 的他,准时搬个小凳子,在天台蹭邻居 家的网络。小通说,他的目标,是考上 浙江大学。事情在网上传开后,网友评 论:“古有匡衡凿壁偷光,今有学霸借 网上课。”
×损坏防疫设施 √ 遵守疫情期间的要求
√ 医护人员遵守劳动纪律 √ 配合社区防疫人员检查
×隐瞒境外出行史 × 用过的口罩随手乱扔
名言赏析 析 名言赏析 析
行已有耻 ——孔子
无羞恶之心,非人 也 ——孟子

人不知羞耻,乃不能 人有耻,则能有所
成人 ——荀子
不为 ——朱熹
一、行己有耻
青春的我们,乐于实践,敢于尝试, 希望证明自己,但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 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 些基本界限不能逾。
探索新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 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大学》的主旨在于使人的美德得以彰显,在于鼓 励天下的人革除自己身上的旧习,在于使人达到完 美的境界。
止:达到 ;至:最
止于至善:到达最完美的境界,将善发挥到极点。
二、止于至善
3.什么是“止于至善”?
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 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 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1.什么是“行己有耻”? 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课堂活动:畅所欲言 在我们身边,有哪些是可耻而不能去做的事情?
违反法律、法规(纪律)、道德的事都不要去做!
课堂活动:探究与分享
有人认为,只要不被发现,说谎、欺骗也是 可以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为什么?
知识梳理
2、如何做到“行己有耻”?——P28-29 ①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②要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③要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 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④要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观看视频
84岁钟南山仍然挂帅出征
因为武汉的一场疫 情,高龄84岁的 人民英雄钟南山毅 然决然的去了武汉 这个最危险的地方, 每每看到视频中钟 老那疲惫的样子, 总是无比心疼,毕 竟已经84岁了, 必然有些力不从心 了
思考:1.看完人民英雄钟南的故事,你有何感想? 2.榜样给人力量和前进的方向,和我们分享你的榜样
西藏昌都的斯朗巴珍,也正在上网课 。但,她是在雪山顶上。因为家里信 号一直不稳,斯朗巴珍每天都叫上妹 妹,拿起手机和笔记本就向家后面的 山上跑去。一路走、一路试,大约30 分钟后,快到山顶的地方,视频中的 教学画面开始流畅。
课堂活动:探究与分享
请理解教材第31页所表述的观点。
思考: (1)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 (2)想一想:“止于至善”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观看视频
在抗击新冠 肺炎疫情中 ,中国人民 团结一致, 攻克时难, 最终实现绝 大部分省份 多天新增为 零的好成绩
看一疫看情,防说控一说期间,绝大部分人识大体、顾大局,展现良好的素养,但也 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请你判断下面哪些行为是文明行为,是 有羞耻心的表现?哪些是不文明行为,没有羞耻心?
道德与法治(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青春时光
第三课 青春的证明 3.2 青春有格
请阅读教材第27-32页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行己有耻”? 2.如何做到“行己有耻”? 3.什么是“止于至善”? 4.如何做到“止于至善”?
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 利剑和精神。 从长远说,精神总是能征服利剑。 ——拿破仑《真正的战争》
知识梳理
4.如何做到“止于至善”?——P29-31 ①我们要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②要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 ③要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 行为。
谢谢观看
我们的榜样
我们的榜样
为什么要向榜样学习??—P-31
①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
②好的榜样昭示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 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 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
③善于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 的社会、国家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探索新知
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 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和修养,看重 个人品行和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 境界。出于《大学》《中庸》对于其 含义,东汉郑玄注《中庸》“慎独” 云:“慎其家居之所为。”人们一般 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 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 “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