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今数学思想读书笔记

古今数学思想读书笔记

古今数学思想读书笔记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古今数学思想》读书笔记
数科院 1201 杨瑞阅读克莱因的《古今数学思想》一书后,使我了解了数学的乐趣所在。

克莱因原着的书名是“Mathematical Thought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1972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甫经面世,即博得了好评。

誉称是“就数学史而论,这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本。

”(见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1974.9,Vol.80,No.5,pp.805~807)整整30年过去了,仍未有同类的着作可与之比肩。

说是“新版”,197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就推出了该书的中译本,现在斥资购买了版权,再度隆重推出,可以说是“旧貌换新颜”。

正如书名所指出,本书着重在论述数学思想的古往今来,努力说明数学的意义是什么,各门数学之间以及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尤其是和力学、物理学的关系是怎样的。

本书特别关注数学在近二、三百年的历史发展,着重在19世纪,有些分支写到了20世纪的30或40年代。

克莱因教授本人深受哥廷根大学数学传统的影响,注意研究数学史和数学教育,是一位着名的应用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因此,他很能体会到读者的心情。

今天,学生们的数学知识,主要是从数学课程中获得的。

通常的数学课程给出的是一个系统的逻辑叙述,这些课程经过编纂者的锤炼,成为“完美”的典范。

这就使学生们淹没在成串的定理中,并产生一种幻象:数学就是从定义到定理,数学家们都是无坚不克的英雄。

历史却恰恰相反,克莱因在该书的序言中指出:“课本中的字斟句酌的叙述,未能表现出创造过程的斗争、挫折,以及在建立一个可观的结构之前,数学家所经历的艰苦漫长的道路。

学生一旦知道这一点,他将不仅获得真知灼见,还将获得顽强地追究他所攻问题的勇气,并且不会因为他自己的工作并非完美无缺而感到颓丧。

实在说,叙述数学家如何跌跤,如何在迷雾中摸索前进,并且如何零零碎碎得到他们的成果,应能使搞研究工作的任一新手鼓起勇气。


我想,每一位数学工作者、数学教师、数学系的大学生,甚至普通的数学爱好者,都会被克莱因话拨动自己的心弦。

克莱因教授希望“本书对于专业的数学家和未来的数学家都有所帮助”,因为,专业的数学家今天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倾注到他的专题上去,使得他没有机会去熟悉他的学科的历史。

事实上,这种历史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的根,深扎在过去。

“数学是一个有机体,它的生命力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所有各个部分的不可分离的结合。

”如果割断历史,可以说,那一门学科都不会向数学这样受到伤害。

克莱因以其在数学领域的专业造诣和对数学历史的高超驾驭,对数学分支的历史发展,对数学思想演变的历史脉络,和对数学家的评述都有一些独到的见解。

克莱因善于把历史叙述和内容介绍结合起来,通过比较丰富的史料来阐述观点。

阅读此书,不仅专业的数学家和数学史工作者感到受益非浅,就是要想了解数学的普通公众,也可以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

原书51章,共1238页,中译本分成四册。

短短的书评无法描述原着恢宏的气势,但是,如果您打开扉页,浏览一下目录,就会被深深地吸引住:数学是从那里出现的?希腊数学的辉煌成就中存有那些局限性?数学中的人文主义活动;数学设计信念的发展;促使微积分产生的社会因素;18世纪数学工作的推动力;作为人的创造物的数学;真理的丧失;等等。

这些论题已经远远超出一般数学史的论域,而涉及数学与社会、数学与文化以及数学与哲学这些在今天引起广泛关注的课题。

上述目录中问题,有些克莱因曾经做过专题论着,如《西方文化中的数学》(Mathematics in Western Culture, 牛津大学出版社,1953年,中译本为张祖贵译,台湾九章出版社),有些则后来被克莱因进一步扩展为新的学术专着,如《数学:确定性的丧失》(Mathematics The loss of Certainty,牛津大学出版社,1980年,中译本为李宏魁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着名的法国数学家H.庞加莱说过:“如果我们想要预见数学的将来,适当的途径是研究这门科学的历史和现状。

”那么,如果您真要想了解数学的历史, M.克莱因的《古今数学思想》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书。

它为初学者展开了一幅数学史发展的全景画卷,也为专家学者提供了深入独到的专题分析。

不论是通读全篇,抑或是择其片段,都会使你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我们往往太过于吹捧数学的理性精神了。

但实际上这门学科的发展从来都是和经验密不可分,否则负数、无理数、无穷大、无穷小也不会几千年都不被人接受。

有天文才有三角和球面几何,有绘画才有射影几何。

第11章文艺复兴的最后一节,“经验主义的兴起”,观点很精彩。

正是有了经验的材料,数学才得以大跨步向前发展。

没有微积分就没有现代数学,众所周知,从希腊世界到中世纪,一直崇尚几何蔑视代数的情形下,是很难产生变化的思想的,必须要有从几何到代数的适当转移。

经过阿拉伯世界的熏陶,西方人终于开始解放思想。

第13章,“十六七世纪的代数”,牛顿、莱布尼兹、费马等开始登场,代数终于从几何中脱离出来了。

最后一章射影几何,在经验材料的基础上,在人们对现实应用的需求上,数学(几何学)终于开始走下神坛,新分支新理论终
于开始出现。

从此,数学的视野不断放宽。

学习数学,重要的是理解,而不是像别的科目一样死背下来。

数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闻一知十”。

做会了一道题,就可以总结这道题所包含的方法和原理,再用总结的原理去解决这类题。

学习数学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从已知、基本的入手,稳妥当当的去练,不好高骛远,不求全部题都做。

在做题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粗心大意。

明明一道题会做,却因大意做错了,是很不值得的。

所以在考数学的时候,肯定不要太急,要条理清楚的去计算,思索;这样速率可能会稍慢,但却可以使你不丢分。

相比之下,我会接纳稍慢的计算方法,多思、多想,尽量做到不漏、不错。

课堂上努力营造一个明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关于学习气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思维同他的情感分不开,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力极其重要的土壤,学生只有在情感愉悦的气氛里,思维才会活跃。

因此,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即使说错了,对学生思维中合理的因素也加以肯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力。

鼓励学生课堂上提出问题,对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发言,大家随时可以发问。

对提问的学生给与表扬鼓励,这样就形成了课堂上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

课堂上还经常开展学习竟赛“最佳问题奖、最佳发言人”的评比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创设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学生常常把自己当作是或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

因此,教学中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就会推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书中举了这样的一例: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知识时,教师请同学们事先准备好各种不同的三角形,并非别测量出每个内角的角度,标在图中。

上课伊始的第一个教学活动就是“考考老师”。

学生报出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请老师猜一猜第三个角是多少度。

每次问题的抛出,教师都对答如流,准确无误。

同学们都惊奇了,疑问由此产生,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发现规律。

这样为学生创设猜想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凭借直觉大胆猜想,把课本中现成的结论转变成为学生探索的对象,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研究。

我想学习是终身的事情,不要过于着急,一步一个脚迹的来,肯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