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JOURNALOFFUQINGBRANCHOFFUJIANNORMALUNIVERSITY2009年第6期总第95期Sum No.95收稿日期:2009-05-24作者简介:郝帅帅(1984-),女,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袁书琪(1949-),男,上海市人,福建师范大学旅游研究所(国家旅游规划资质)所长,教授、文化与旅游地理学方向博士生导师。
摘要: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悠久,建筑形式独特,名人名家辈出,同时是中国坊巷建筑的典型代表。
三坊七巷文化积淀深厚,在这里开展文化旅游是对其持续发展的最好选择。
本文从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目标谈起,介绍了三坊七巷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并为其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旅游;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K90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3421(2009)06-0023-051文化旅游与旅游可持续发展1.1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旅游文化旅游可以促进普通观光型旅游向高层次、更富吸引力的文化需求型旅游发展,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从深层次去观赏吸引物的内在美;领略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不是简单的走马观花、游山玩水,仅仅惊叹于外表的壮观或先进的现代文明。
历史性传统街区是指那些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
历史街区内的文化是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地区文化的缩影,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都非常具有典型性。
因此在历史街区开展文化旅游是为了满足旅游者对文化的需求,同时也只有在历史街区里游客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当地的文化特色。
1.2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1.2.1内容1.2.1.1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文化旅游资源在一定意义上是非常珍贵的资源,文化是在特定的地域特定的人群中形成的,因此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文化旅游资源以求能够持续使用。
在保护的同时,还要注意适度地发展文化旅游资源,在发展中保护,以发展促保护。
1.2.1.2公平享受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旅游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旅游需求,也要满足未来各代人公平享有旅游资源。
当代人在满足自己的文化旅游需求的同时,不能以环境的恶化为代价,不能损害后代公平利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权利。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宗旨,就是旅游资源和环境应该实现相承共享,当代人没有权利剥夺后代人的社会发展能力和生活需求。
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时间尺度上既要满足当代人文化旅游的需要,又不能危害后代人满足自身文化旅游需要的能力;在空间尺度上既要提高旅游者的文化旅游质量,改善历史文化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探讨郝帅帅1,袁书琪2(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7)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9年11月24街区内居民的生活质量;又要维护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旅游发展的持续性,同周边区域、全国其它城市、地区乃至全世界协调共处,实现珍稀文化资源的分管共享;在开发广度上既要协调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又要注重资源、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
1.2.1.3充分考虑到当地居民的利益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符合目的地东道主社会的需要和意愿,即能够使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准及生活质量得以改善。
开展历史街区的文化旅游也不例外,要想实现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首要的就是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因为当地居民才是当地文化旅游资源的拥有者和传播者,如果没有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实现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
1.2.2原则1.2.2.1真实性原则原真性是旅游开发之本,旅游开发是原真性的发展与延伸[5]。
真实性(Authenticity),即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本来的真实历史原物,保护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要承认不同时期留下的历史痕迹,不要按现代的想法去抹杀它[4]。
原真性是历史文化遗存的质量精髓。
历史文化遗存的旅游吸引力,归根结底在于它的原真性。
由于遗产地内的饭店、商店、娱乐设施、水库、索道等产生的“实体性破坏”,和低质量的讲解、展示、说明等造成的“体验性破坏”还大量存在。
甚至还有由于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和戏弄而营造伪文化、虚文化、鱼目混珠的作法都违背了原真性原则。
1.2.2.2体验与参与原则美国管理咨询专家约瑟夫派恩与詹姆斯吉尔摩认为,目前人类已经跨越服务经济,进人体验经济时代。
体验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意识中产生的美好感觉”。
在体验经济时代,衡量企业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是企业所提供的产品能否为顾客提供一种让其身在其中并且难以忘怀的体验。
随着体验时代的来临,许多消费者已经不满足那种“到此一游”式的旅游。
旅游产业第五级形态———“生命体验式旅游”已成为游客追求的目标,如夏威夷、拉斯维加斯与我国的丽江已经成为著名的生命体验式旅游胜地[2]。
体验让游客的感受更直接、更兴奋、更刺激。
历史文化街区必须加大体验性产品的分量,切实加强旅游地体验设计,更好地凸现文化旅游资源。
根据旅游者的直接感官(眼、耳、鼻、舌)和旅游地资源禀赋来设计相关的体验产品,以满足旅游者修学、感悟生命、感悟自然、追寻历史等不同的功能需求[2]。
体验模型除了民俗文物古迹等资源本身外,相关的介绍也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较高,而对于历史文化价值的欣赏必须基于游人对于历史文化的理解,这就需要在街区内通过各种途径介绍和宣传与这些景点相关的历史文化。
面对大量的散客市场,历史典故介绍的设置就尤为重要。
介绍和宣传的方式很多,即可以在景点处设置与景观相协调的景点历史典故介绍,也可以与门票结合印制一些小的景区地图和说明,其设计都应特别注重艺术性。
1.2.2.3独特性原则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历史文化街区是某一地域历史文化的结晶,它包涵了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特色文化与民族发展的历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文明特征等丰富的文化积淀。
传承和弘扬文化,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核心。
文化旅游一个根本特点就是文化性;即人们希望通过文化旅游这一活动观赏异质文化、接触异域风情,来满足内心深处对文化的向往和追求。
文化旅游产品的成败,取决于产品的文化内涵。
文化旅游的成败,关键在于旅游从业者能否很好地展示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性以满足文化旅游者的需求[2]。
因此在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建设文化旅游精品时,要高度重视其文化内涵,要有专门的研究人员和机构从事研究、发掘和包装。
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悠久,是中国城坊建筑的活化石,被称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更是中国近代化的发祥地,有着诸如第6期郝帅帅1,袁书琪2: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探讨25林则徐、严复、林觉民、冰心这样的文人志士。
独特性指要发挥“唯我独有”的资源优势,挖掘的文化资源要有突出的地方文化特色,而不是一般的特色,更不是雷同化。
越是地方的,越是流行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特色是历史文化街区的生命。
2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文化旅游2.1三坊七巷文化旅游资源禀赋良好2.1.1三坊七巷历史悠久福州建城于汉代,最早的城建在现在福州的城东北隅,城内的三坊七巷正是这个千年古城历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
据史料记载,三坊七巷最早源于西晋,当时闽江的沙洲沉积,形成了一片陆路与河道并存的“开发区”;福州唐末闽王王审知嫌城子小,在子城外更筑罗城,并用钱纹砖砌成城墙,三坊七巷也就在当时形成;“安史之乱”中原混战,南迁避难而来的各界人士在这里重建家园,成为当时福州城内士大夫、富绅之家的聚居地;到宋朝时三坊七巷雏形已基本形成;其后到明清两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7]。
三坊七巷这一正式名称出现在清道光年间,现存的大量优秀建筑群都是在那时建成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三坊七巷的古城墙早已不复存在,但古老的护城河却仍然存在着流动着,许多跨越护城河的桥梁也都还保护良好,如西边河渠上于今还保留着双抛桥、馆驿桥、金斗桥、金斗二桥等;南面河渠上纵横着的虹桥、鸭门桥、安泰桥等。
2.1.2中国城坊建筑的活化石[7]三坊七巷是中国现存唯一的一处坊巷格局建筑———中间一条繁华商业街(南后街),向西伸出三条坊,由北而南: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向东再展开七条巷,由北而南: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呈现的是有序鱼骨状的街巷平面布局,街巷空间尺度小而丰富。
坊口有高大的劵门,坊门立有石碑,上刻有坊规,在巷头、巷尾立有土地菩萨壁龛,古树、古井,保持着完整的历史风貌。
因而,三坊七巷的建筑,也就成了中国城坊建筑的活化石。
2.1.3“明清古建筑博物馆”[7]三坊七巷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房屋精致,结构严谨,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
现存古民居约270座,保留着150多处明、清朝遗留下来的古建筑。
以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小黄楼、宫巷林氏民居、衣锦坊欧阳氏民居、二梅书屋、文儒坊陈氏民居、衣锦坊水榭戏台等9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被誉为一座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2.1.4二百历史名人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
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文化巨人聚居于此,形成历史文化名人层出不穷、共存共荣的文化生态。
这个方圆不大的区域里,竟然出了200多位举足轻重的历史名人。
其中晚清著名的禁烟大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现代思想与学术开山之祖、国学大师、《天演论》的翻译者严复;“五四”作家谢冰心、庐隐、郁达夫等;福州船政和船政学堂创办者沈葆桢;硕学大儒、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从三坊七巷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照亮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天空。
2.1.5近代福州文化的发源地三坊七巷自古社会名流云集,可以算得上是近代福州文化的发源地。
南后街曾经是繁华的灯市、书市,每到元宵,总有大量花灯等待出售,晚上人们提着花灯上街,热闹非凡;也有很多人到南后—闽剧;在街头巷尾,简单搭个台子,街来淘书;衣锦坊的水榭戏台可以上演福州特有的地方剧种——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9年11月26又可有一人于其中手执扇木,表演福州评话,地方文化气息浓厚。
2.2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修复改造现状自2007年6月起,三坊七巷历史街区开始进行全面拆迁修复改造,成立了三坊七巷保护修复项目拆迁指挥部,目前南后街已经基本修复完毕,但崭新的南后街却缺乏一种古老情调。
仅就修复后的南街而言,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第一,路面用石条铺砌,福州炎热的夏季到来时,不利于吸收热量。
同时街道两旁没有任何的避暑设施。
第二,街道过于平整,少了曲径通幽的乐趣。
据历史记载,南后街并不是一条笔直的大道,街道两旁的房屋参差不齐。
第三,南后街是一条文化古街,店铺应该是福州老字号,或者说南后街应该是福州老字号集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