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生理学: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抑制性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 化改变, 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电位的产生过程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
Ca2+内流→4Ca2+-CaM复合物→突触蛋 白Ⅰ磷酸化→解除突触蛋白Ⅰ对突触
小泡与前膜融合和释放递质的阻碍
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
兴奋性递质 抑制性递质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兴奋)
超极化
突触后神经元 难于产生 AP
(抑制)
(二)其他突触
1.电突触 —缝隙连接
2.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过程
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 突触前膜去极化
突触前膜Ca2+通道开放 Ca2+进入突触前膜
囊泡与前膜融合 递质释放入突触间隙
递质扩散至突触后膜 与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结合
后膜对某些离子的 通透性发生改变
产生突触后电位 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1. 促离子型受体(ionotropic receptor):
(2)神经营养性因子(Neurotrophin ,NT)
目前已从神经所支配的组织和星形胶质细胞,发现并 分离到多种支持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和功能完整性的 神经营养性因子:神经生长因子(NGF)、脑 源性神经 营养性因子(BD-NF)、神经营养性因子3(NT-3)、神经 营养性因子4/5(NT-4/5)等。
3.突触后电位的形成机制及作用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 EPSP )
突触后膜的膜 电位在兴奋性递 质作用下发生去 极化改变, 这种 电位变化称为兴 奋性突触后电位。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 )
② 根据直径和来源
表3-1
▲ 对传入神经纤维多采用此类命名法 注:痛觉传入纤维习惯用Aδ类纤维和C类纤维
* (2)神经纤维的功能和特征
1)神经冲动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速度的影响因素
(1)直径越大,传导速度越快 (2)有髓神经纤维较无髓神经纤维快 (3)温度:一定范围内,升高,快; 降低,慢
* 2)神经纤维的传导兴奋的特征
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
Na+(主) K+
通透性↑
Cl-(主) K+
通透性↑
EPSP
IPSP
EPSP
IPSP
突触前神经元 兴奋性神经元 抑制性神经元
递质
兴奋性递质 抑制性递质
突触 后膜 离子流
Na+内流 K+外流 Cl–内流
+++ + 膜内正电
关闭
+ 膜内负电 ++
突触后膜电位 结果
去极化
突触后神经元 容易产生 AP
① 顺向轴浆运输(主要): 快速:410 mm/d,运输有膜的细胞器。 慢速:1-12 mm/d,运输轴突生长和代 谢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② 逆向轴浆运输
速度约为205 mm/d,神经生长因子、 狂犬病毒、破伤风病毒及辣根过氧 化酶可经逆向轴浆运输。
5.神经的营养性作用(trophic action)
电突触传递
电突触
混合性突触
交互性突触
串联性突触
(一)化学性突触(经典突触)传递 synaptic chemical transmission
(二)其他突触 (三)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一)化学性突触(经典突触)传递 1.化学性突触结构特点
2.化学性 突触传递的过程 3.突触后电位的形成机制及作用 4.快突触传递和慢突触传递
(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1011 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
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1)基本结构
(1)胞体: 接受、整合信息部位 (2)突起:树突 + 轴突
2)基本功能:
⑴感受刺激→兴奋或抑制 ⑵整合、分析、贮存信息 ⑶传导信息或分泌激素
2)基本功能: ⑴感受刺激→兴奋或抑制 ⑵整合、分析、贮存信息
(1)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神经末梢经常释放某些营养性 因子,持续地调整被支配组织的内 在代谢活动,影响其持久性的结构、 生化和生理变化。
切断运动神经→肌肉逐渐萎缩;将神经缝合,经 神经再生→肌肉逐渐恢复。
持续用局部麻醉药阻断AP传导,并不能使所支配的 肌肉发生内在的代谢改变。
表明:神经的营养性作用与AP无关、而与营养因子有关。
完整性 结构的完整性: 功能的完整性:
绝缘性 各神经纤维的兴奋只沿本纤维传导,互不干扰。
双向性 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的动作电位可同时沿神经纤维 向两端传导。 ④相对不疲劳性 神经冲动传导时耗能远小于突触传递,不易疲劳。
4.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及功能
(1)概念:在神经纤维内借助轴浆流动来运输物质的现象
(2)分类(双向双速)
作用机制:
神经营养性因子→神经末梢的特异受体(TrKA、 TrKB、TrKC受体)→神经末梢摄入→轴浆运输(逆 流方式)→胞体→促进神经元生长发育。
(二)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的功能
4.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人卫8版)
(1)支持和引导神经元迁移 (2)修复和再生作用-2. (3)免疫应答作用(保护) (4)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5)参与脑屏障的形成 (6)稳定细胞外K+浓度-3. (7)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1. (8)隔离作用
4.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支持、保护、营养、绝缘等作用
(1)参与神经元的功能活动。 ——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 (2)参与神经组织的生长发 育过程。
——修复和再生作用 (3)调节细胞外K+浓度。 ——维持合适的离子浓度
二、 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功能
经典突触传递
化学性传递
中枢神经元 信息传递方式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离子通道型受体:既是通道同时又有受体功能 被激活时直接引起跨膜离子流动
2. 促代谢性受体(metabotropic receptor),
G蛋白耦联受体,引起IP3(三磷酸 肌醇)、DG(二酰甘油)、 cGMP(环-磷酸鸟 苷)等第二信使浓度的变化,进而使膜通道蛋白 发生磷酸化或去磷酸化,导致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及膜内代谢功能发生变化。
⑶传导信息或分泌激素
2.神经元间的联系方式——突触
(1)*突触பைடு நூலகம்synapse)
神经元之间功能和结 构发生联系并进行信 息传递的部位
100万亿
(2)突触的分类
3.神经纤维的分类和功能特征 (1)神经纤维的分类
① 根据电生理特性分类
表3-1
▲ 对传出神经纤维多采用此类命名法
(1)神经纤维的分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