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工商管理(国际会计)工管三班楚汉青3201514007目录一、历史的必然选择 (3)1. 农民阶级在近代的抗争 (3)2. 民族资产阶级的抗争 (4)3. 地主阶级的抗争 (5)4. 社会主义为中国革命带来活力 (5)二、社会主义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 (6)1. 科学社会主义推动的现代化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方针 (6)三、综述 (7)摘要:中国在百年近代史中,受尽了凌辱。
19世纪中叶,中国的国门被强制打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遭受西方侵略近百年。
因为,西方在工业革命后,经济技术飞速发展,封建中国远远被抛在了后面。
科学技术的落后,使中国从一个天朝大国,逐渐沦为一个落后的国家。
西方列强受廉价原材料、庞大的市场和劳动力等因素的驱使,展开了对中国长达百年的凌辱。
从这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就开始思索和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
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曾探索过救国救民的道路,但是最后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原因就是,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
关键字:社会主义道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必然选择、近代化。
一、历史的必然选择1. 农民阶级在近代的抗争在近代,农民阶级探索过很多次,其中太平天国运动是最惊心动魄的一次。
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
统治更加腐败。
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百姓。
不堪忍受煎熬的劳苦大众纷纷起义。
鸦片的输入,导致满清白银大量外流,劳动力日益衰竭,人民生活更加困苦艰难。
于是,农民阶级发动了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运动,捻军,陕西回民叛乱。
1851年1月,洪秀全集合拜上帝教群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自此连战连捷。
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与清廷对峙。
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运动的结晶。
但是,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更重要的是,这项制度,乃至这个运动,都违背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和正确方向,这注定了这场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这是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2. 民族资产阶级的抗争民族资产阶级做过许多挣扎和探求。
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与发展,产生了早起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康有为、梁启超就是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泱泱大国被一个小小岛国打败,改变了东亚的政治格局,也使清政府的软弱腐朽更加暴露无遗,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当时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联名上书,提议“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戊戌变法初成规模。
为传播维新思想,争取更多支持,康有为和一些维新志士在北京、上海等地,创办报刊,成立强学会等政治团体。
当时社会上人们议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1898年,在各种革命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6月,光绪皇帝颁布了大量改革上谕:政治上力行新政,鼓励官神市民上书言事,裁撤冗员;经济上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建立创新发明,改革财政;文化教育上废八股,设立京师大学堂,鼓励私人办学,设立译书局;军事上,建立新式军队,等等。
但是,光绪帝并没有采纳康梁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的主张,也就是说,变法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地改变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最后,戊戌政变,慈禧诛六君子,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
此次变法失败有很多原因,最重要的就是,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完全,资产阶级弱小,且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人民群众。
这些因素都决定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必然性。
资本主义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
在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又一丧权辱国的条约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华民族危在旦夕。
地主阶级在此时发动“新政”和“预备立宪”来挽救危局,遏制全国风起云涌的革命,维护专制统治。
新政中,清政府改革官制,废科举,扩练新军,保护和奖励发展工商业。
后又在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企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但在1911年,当“皇族内阁”成立时,人民才意识到,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
随后,辛亥革命迅速推翻了这个腐朽的政府。
清政府始终昏睡在天朝上国的迷蒙中,不思变革,幻想着在中国拥有无上的权力。
怎么能担当起民族复兴的重任?3. 地主阶级的抗争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了较快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广泛传播。
这些都是辛亥革命的摇篮。
武昌起义就在1911年10月10日爆发,革命军攻克总督府,占领武昌。
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很快,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但是,中华民国的建立依旧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伺此后的中国长期处于军阀混战、混乱不堪的状态,依旧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 社会主义为中国革命带来活力只有到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用文字把马克思主义带到中国,中国革命又闪起了希望的光芒。
以五四运动为开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开来。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终于焕然一新。
自此,中国革命走上正轨。
中国共产党在与国民党对峙的十年中不断继续精锐的兵力,探索正确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方针,是共中国共产党不断成长。
最终,在赢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后,建立了新中国。
这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终于结束了近一个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了近百年的屈辱史。
历史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赢得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除了社会主义外,其他变革的方式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都曾探索过,但是最后留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仔细分析,这样的失败是有原因的。
其主要原因是这三个阶级自身的局限性:由于过于聚焦于自身的利益,失去了一个对中国社会的透彻认识。
正确的认识有指导实践的作用,如果没有对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各阶层深刻的认识,该如何领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呢?也许有一天,这三个阶级终于在认识和实力上都准备好带领中国人民冲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阴霾,但是中华民族需要的是快速的崛起和复兴,历史和人民都没有时间等待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慢慢觉醒和对时局的正确认识。
二、社会主义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1. 科学社会主义推动的现代化自1500年起,人类开始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受到不同国情和历史环境的影响,各国现代化的发展在遵循普遍规律的基础上,也呈现出不同的路径。
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在资本主义道路上实现了工业化,但也给世界和人类带来了空前的负面影响。
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基础上发现了未来新社会,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同时也为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理论基础。
现代化不等于社会主义,但社会主义思想和运动源于现代化的进程,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建立在现代化的基础之上。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形成的“苏联模式”,首开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先河。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苏联模式并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和普遍道路。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方针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的基本线索就是实现现代化,为此需要选择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尤其是从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一直到现在,基本可以看作是我国现代化的发展线索。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首先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成立了新中国;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在改革开放前夕的1982年,邓小平提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情况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诞生。
建国后的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有了正确的领导方针,并更快地发展起来。
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最好的选择,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适应了中国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客观要求,让中华民族的复兴成为可能并真正的步入正轨。
在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制度、政治体制和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中国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让我们离中国梦的实现越来越近。
三、综述中国的命运之所以能够发生根本改变,中国的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成绩,中国人民之所以能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根本的原因是由于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条道路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它的作用和影响已远远超出了中国本土的范围,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民族振兴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