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的梅岭

文化的梅岭


提醒:无论哪种题型,做题时都要有全局(结构、 段意、主题、情感)的意识!
• 理解一个概念 • 写作思路: • 是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作 思想走的一条路。一番话一篇文章的最终目的 是表达一定的“思想”,而“思想”的表达需 要一个过程,走过一段路径,体现着一定的内 在逻辑。因此,思路,就是指作者表现在文章 中的指向表达目的的思维轨迹。理清思路,就 是要透过文章表面的语言形式,弄清文章各个 章节、段落、语句等是怎样相互联系,组合成 一个整体,从而有效地表达主旨的。
读懂散文的方法总结
二、理解重点词句段的含义、作用的方法: 要联系所在段落意思、上下文内容乃至全文结构、 主旨来思考。 三、理解作者在选材、组织材料的用意的方法: 注意材料与上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多个材料还要比 较材料的异同),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进行分析。 四、理解散文文末句段的含义作用的方法: 要注意散文的文体特征(卒章显志、意味深长等) ,要注意从结构、情感、意义、创作意图等方面来回答 。
• 3. 概括本文的主旨 :作者通过游览梅岭,品赏了梅岭文 化中的贬官文化和梅文化的内涵,表达了对梅岭文化的 推崇和向往。
四、细读,读懂文章。 1.第3段中,作者说梅岭“比我预想场地要青春靓丽得多” ,“青春靓丽”指的是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 写这一点? • 明确:理解词句,要联系所在段落意思、上下文内容乃 至全文主旨来思考。 • 参考:(1)“青春靓丽”指的是梅岭环境幽静、绿意葱 茏,驿道宽阔、平坦。 • (2)主要运用对比手法,从两个角度对想象中和亲 眼所见的梅岭进行对比。一是环境上的对比,想象中 的环境“荒山秃岭、荆棘丛生”,亲眼所见的“环境 幽静”“绿意葱茏” ;二是驿道的对比,想象中的 驿道“狭窄陡峭、凹凸不平”, 亲眼所见的驿道“ 宽阔、平坦得多”。
四、细读,读懂读透文章。 3.文末,作者以“梅香依旧在,何日可重来”收笔,请分 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 明确:文末的语句往往与作者的创作意图密切相关,解答此类 型题目可从结构、情感、意义等方面来回答,答题时可在理解 文意的基础上,适当加入自己的情感体验,有个性地进行解读 。
• 答案: • (1)以“梅香依旧在,何日可重来”收笔,在结构上呼应 了前文,使文章首尾衔接,浑然一体。 • (2)以“梅香依旧在,何日可重来”收笔,在情感上表达 了作者对梅岭深厚的文化的关注、热爱,想进一步地体悟 、消化。 • (3)使文章言有尽意无穷。
• 三、抓住标题及文中重要的议论抒情词句,迅速把握 全文主旨。
• 1.看标题:定中结构式,“梅岭”是描写的对象,特征是 “文化的”,由此可以确定题眼为“文化”。 • 2.看重要的议论抒情词句(文章首尾处) :(1)开头(第2 段):“这个承载过多少繁华……多少次令我魂牵梦绕的地 方,就这样开开朗朗、无遮无拦地走到我的面前。”(2)第 3段“我不无激动地打量着她,发现她比我预想的要青春靓丽 得多。”(3)结尾(第11段)“我乐于赏梅,更乐于品赏这 里的文化。” ---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对梅岭文化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二、揣摩以上语句,合并、分层,理清全文的思路结 构。 • 明确:
(1)写作思路: 全文可分为三大层次: • 第一层次:1—2段,主要写“我”因对梅岭仰慕而去 游览它。 • 第二层次:3—10段,主要阐释了梅岭文化的两层内涵 :贬官文化和梅文化。其中层次过渡句是“除了贬官 文化,梅岭留给游客印象最深的就是梅文化了。” • 第三层次是:11段,小结了“梅岭文化”,照应标题 和开头。 • (2)全文以“文化”为线索,采用了“总—分—总” 的结构形式。
1.寻找关键词句,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首括句、尾结 句、过渡词句段、画龙点睛句,然后串联起来,从而 把握文章的思路。 2.抓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从而把 握文章的脉络思路。 3.逐段归纳要点,把各段要点合并起来思考,就能把握文 意和思路脉络。
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文意的方法:
1.关注标题,揣摩文意; 2.观察首尾,整合信息; 3.扫描全文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和作者议论抒情的语句; 4.综合层意,概括文意。
《文化的梅岭》阅读训练
一、快速阅读,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 • 明确:
• 第2段:“这个承载过多少繁华、多少无奈、多少血泪,多少次 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走到了我的面前。” 第3段:“我不无激动地打量着她,发现她比我预想的要青春靓丽 得多。” 第4段:“很显然,梅岭古驿道是为了发展经济而开通的……形成 了梅岭独特的贬官文化。” 第9段:“除了贬官文化,梅岭留给游客印象最深的就是梅文化了 ” 第10段:“梅是友谊的见证,更是美丽、刚强、高洁的象征。” 第11段:“我乐于赏梅,更乐于品赏这里的文化。小小一座梅岭 所负载的太过悠久太过深厚的文化,显然是需要慢慢行来,慢 慢体悟,慢慢消化的。”
四、细读,读懂读透文章。 2.文中既写了苏轼贬官的例子,又写了戚继光贬官的例 子,两个例子看似重复,请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组织 材料。 • 明确:做题时要注意比较事例的异同,并注意上下 文在内容上的联系,联系文章主旨进行分析。 • (1)因为苏轼和戚继光分别是宋代、明朝两个朝代 的人,选用不同朝代的例子,表现出贬官文化历史 久远; • (2)因为苏轼是文官,戚继光是武将,照应第④段 中有“这些官员大多是文人或儒将”一句,同时, 选用不同身份的官员表现出贬官文化涉及对象广泛 。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
专题一 读懂散文
快速阅读,整体把握
• “整体把握”就是要整体把握文章和思路层 次。即两个问题: • 1.内容——文章写了什么?基本把握文章内容 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 2.形式——文章是怎么写的?把握文章的结构 层次和作者是如何展开思路的。
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思路层次的方法:
读懂散文的方法总结
一、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思路、文意的方法:
思路层次: 1.寻找关键词句,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首括句、尾结句、 过渡词句段、画龙点睛句,然后串联起来,从而把握思路。 2.抓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从而把握思 路。 3.逐段归纳要点,把各段要点合并起来思考,就能把握文意和 思路脉络。 文意: 1.关注标题,揣摩文意; 2.观察首尾,整合信息; 3.扫描全文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和作者议论抒情的语句; 4.综合层意,概括文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