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防水材料的发展现状

建筑防水材料的发展现状

建筑防水材料的发展现状摘要建筑业是中国国民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之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为建筑防水材料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标准的发布实施,以及我国加入WTO 的要求,建筑防水材料市场的竞争方式逐渐由价格竞争转向质量、服务的非价格因素竞争。

ISO9001∶2000 标准总结了质量管理发展的经验,为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了基本框架。

我国建筑防水材料企业质量管理还处于较低水平,建立并实施ISO9001∶2000 质量管理体系对提高建筑防水材料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研究目的是在分析建筑防水材料行业质量管理现状的基础上,为建筑防水材料企业总结出一套基于ISO9001∶2000 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方法。

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首先全面介绍了质量管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国内外质量管理发展概况以及ISO9000 标准的发展,分析了建筑防水材料发展现状及趋势,阐明了建筑防水材料企业建立ISO9001∶2000 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

其次,以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过程为线索,详细论述了质量管理八项原则的应用,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审核与持续改进。

最后,以天津(某公司)新型防水材料有限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为例,进一步具体阐明了ISO9001∶2000 质量管理体系在建筑防水材料企业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建筑防水材料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策划方法,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效果,并简要探讨了6σ管理目标。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建筑防水材料、ISO9001∶2000 标准、模糊综合评价目录第一章绪论1.1 建筑防水工程与防水材料概述建筑防水工程是建筑工程的一个分部工程,建筑防水工程质量的优劣对建筑工程整体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建筑防水工程如果达不到设计效果就会造成建筑物渗漏水,这一方面会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另一方面如果不能及时修复将会减少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建筑防水工程的成败对人民日常生活有着直接影响,居民住宅屋面、楼板渗漏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建筑防水层如果出现缺陷,水及有害离子就会侵蚀建筑物结构材料钢筋混凝土,出现钢筋锈蚀,混凝土开裂、剥落等现象,最终导致建筑物不能正常使用。

对于在建工程,建筑防水工程作为建筑工程整体的一部分,如果不能正常通过监理验收,会延长工程项目交付期限。

按照建筑防水工程在建筑物中的不同位置,可以将防水工程分为建筑物屋面防水、建筑楼板防水、地下防水工程以及建筑墙体防水工程。

建筑物屋面包括平屋面和斜屋面两种构造形式。

建筑物屋面一般包括结构层、保温层、找平层、防水层及保护层材料。

斜屋面防水层多采用油毡瓦、水泥瓦等作为主要防水材料,在其下面铺设防水涂料、沥青油毡等作为隔汽层。

平屋面在建筑设计中应用较多,尤其对于高层建筑多采用平屋面。

平屋面中有上人屋面和非上人屋面之分。

非上人屋面可以将防水层外露,上人屋面则在防水层之上要作保护层。

近年来,屋面防水工程又发展了蓄水屋面、种植屋面、倒置式防水屋面等新型防水做法。

在传统屋面防水工艺中,防水层设置在保温层之上,这样能够避免多孔性保温材料吸收水分失去保温效果。

倒置式防水屋面将不吸水或吸水率低的保温材料设置在柔性防水层之上。

由于防水层处于保温层的保护之下,容易做到冬天不冷,夏天不热,使屋面防水层和结构层的年温差、日温差的变化很小,每年夏季与冬季之间的温度极差仅为8℃~9℃,几乎处在恒温的环境之中,这是传统防水屋面无法比拟的。

倒置式防水屋面减缓了环境对防水层的破坏作用,有利于延长防水层的使用寿命,并能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筑楼板防水典型工程是厕、浴间防水,由于处于室内环境,对防水材料的高、低温性能要求相对不是很严格。

但是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建筑楼板防水工程所选用的防水材料环保性能要求有了明确规定。

现在室内用水性防水涂料游离甲醛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含量应达到国家标准GB18582-2001《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内墙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的规定。

防水工程应根据重要程度的不同,确定相应的设计方案,选用合适的防水材料。

防水材料主要分为刚性防水材料和柔性防水材料。

刚性防水材料包括防水砂浆和防水混凝土。

刚性防水材料多数采取在砂浆或混凝土中加入外加剂、短切纤维或聚合物胶乳,从而改善砂浆或混凝土的防水功能,起到防水的作用。

刚性防水材料选用的外加剂主要有膨胀剂、防水剂、高效减水剂等;短切纤维包括聚丙烯纤维、刚纤维、维尼纶纤维等品种;聚合物胶乳包括丙烯酸胶乳、丁苯胶乳、氯丁胶乳等不同品种。

刚性防水砂浆应用最多的是聚合物胶乳改性水泥防水砂浆,防水混凝土应用最多的是掺加UEA 膨胀剂的自防水混凝土。

最近几年开发出来的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是在水泥基材料中掺加了具有反应活性的外加剂,与水泥水化产物Ca(OH)2发生反应,封闭渗水裂纹,从而起到防水作用。

从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物理性能来看,该材料应属于刚性防水材料的范围。

柔性防水材料无论是在工业发达国家还是在国内,经过多年的发展在防水材料应用中都已占据主导地位。

柔性防水材料主要包括沥青及沥青改性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防水涂料三大类。

沥青改性剂主要有SBS、APP,大部分采用SBS 沥青改性剂。

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主要品种有三元乙丙防水卷材、氯化聚乙烯防水卷材(CPE 防水卷材)、氯化聚乙烯—胶共混防水卷材、聚氯乙烯防水卷材(PVC)。

防水涂料应用较多的品种有聚氨酯防水涂料、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单组分丙稀酸防水涂料。

各种防水材料在国内外应用情况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美国,三元乙丙防水卷材占相当大的比重,1995 年占全部新建屋面的三分之一,在防水维修工程中占四分之一。

在欧洲,防水材料以SBS、APP 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为主,德国、英国和瑞典各占50%以上,挪威占65%,法国占85%,意大利占95%。

其中意大利使用的改良沥青防水卷材以APP 改性为主。

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在德国占防水材料总量的40~45%左右,瑞士占60%,荷兰占40~45%,英国占30~35%。

在日本使用的防水材料基本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相同,在新建工程中,改性沥青卷材占47%,维修占17%,有15%的合成高分子卷材用于新建工程中,20%用于维修工程。

我国“十五”计划期间到2010 年,按原国家建材局“新型建材及制品导向目录”要求及市场走势,SBS、APP 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仍是主导产品,将大力发展;高分子防水卷材重点发展EPDM、PVC(P 型)两种产品,并积极开发TPO 产品;防水涂料着重发展前景看好的聚氨酯、丙烯酸酯类防水涂料。

1.2 质量管理发展概况1.2.1 质量管理发展的不同阶段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Joseph.H.Juran)于1994 年在美国质量管理学会年会上指出,20 世纪将以“生产力的世纪”载入世册,未来的21 世纪是“质量的世纪”。

正因如此,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对质量及质量管理的认识不断深入。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质量及质量管理有着不同的理解。

日本质量管理学家田口玄一将质量定义为:质量就是产品上市后给社会造成的损失,但是由于产品功能本身产生的损失除外。

朱兰博士认为“质量是一种适用性,而所谓‘适用性'是指使产品在使用期间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国际标准ISO8402: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中规定,质量就是反应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征总和。

国际标准ISO 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将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的《日本的质量管理》或朝香川石编写的《质量保证指南》中将“质量保证”定义为“质量保证是保证消费者能放心地、满意地购买,使用时安全、满意,并能长期使用。

”朱兰博士在其主编的《质量控制手册》中对质量管理的定义是:在最大经济的水平上制定实施生产计划,生产满足消费者要求的、具有高度使用价值的产品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国际标准ISO 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将质量管理定义为:“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

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人们对质量及质量管理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就是质量管理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

质量管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走过了漫长的道路,按照质量管理所依据的手段和方式,我们可以将质量管理发展历史大致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传统质量管理阶段这个阶段从开始出现质量管理一直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的工厂逐步取代分散经营的家庭手工业作坊为止。

(2)检验质量管理阶段这一阶段大约从20 世纪初到30 年代末。

1918 年前后,美国出现了以工程师泰勒(F.W.Taylor)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主张在企业内部进行专业分工,设置专职检验人员,把检验作为保证产品质量的主要手段。

(3)统计质理管理阶段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休哈特博士(W.T.Shewhart)于1927 年发明了控制图,为质量管理从检验管理阶段发展到统计质量控制阶段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4)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从六十年代开始,各工业现金国家的质量管理日臻完善,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提出了质量管理三部曲: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

1.2.2 发达国家质量管理介绍(1)美国的质量管理美国是质量管理的先驱,质量管理在美国受到普遍关注,产品质量是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关键因素已成为共识。

质量管理在美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正在向更高水平迈进。

1.2.3 我国质量管理现状我国从70 年代末开始制订数理统计标准,1981 年11 月成立了全国统计方法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与ISO/TC69 对应),现已初步形成一个数理统计方法标准体系。

该标准体系主要有六个方面的标准:数理统计方法术语与数据标准、数据的统计处理和解释标准、控制图标准、以数据统计方法为基础的抽样检查方法标准、测量方法和结果的精度分析标准、可靠性统计方法标准。

但是,由于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及职工文化素质较低等方面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对此“望而生畏”,从而影响了数理统计方法的推广应用。

1.2.4 ISO9000 标准的发展世界各国质量保证的成功经验,推动了ISO9000 族标准的制定和发展。

1959年美国国防部发布MIL-Q-9858A《质量大纲要求》,这是世界最早的质量保证标准。

在军工生产中的成功经验被迅速应用到民用工业上,首先是锅炉、压力容器、核电站等涉及安全要求较高的行业,之后迅速推行到各行各业中。

英国制订了一套三个水平的质量保证标准,即BS5750:Part1、Part2、Part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