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教育中如何提高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音乐教育中如何提高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谈当前音乐教育中如何提高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在音乐新课程标准中,“音乐素养”已成为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关键词。

关于什么是“音乐素养”,美国当代音乐教育哲学家戴维·埃里奥特给出了这样的定义:“音乐素养等同于音乐理解,而音乐素养(总是包括聆听素养)是多维的有效理解(或实践),而后者在本质上是程序性的和处于情境中的。

也可这样来表述,艺术性的音乐制作和专业的音乐聆听涉及一种多维的、相关的、连贯的、生产的、开放的和可教育的认识,这就是音乐素养”。

音乐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音乐课程改革及新课标中也体现了素质教育之观念,突出了以音乐审美为中心,提倡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重视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强调音乐于文化的关联和多学科综合,注意完善评价机制。

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和探索。

以下我从人文底蕴、学会学习、科学精神来三个方面谈谈我自己的音乐课堂:
一、提高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需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一)利用教材因素,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小学音乐教材中,许多歌(乐)曲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每首作品都展示了一幅美的画面,让人从听觉和视觉上感受美,并根据作品的情绪进入音乐意境,使他们在音乐意境中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提高审美能力。

如《彝家娃娃真幸福》是一首彝族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曲调热情欢快,又具有幸福、甜美之感,整首歌曲如同描绘
一幅秀丽的图画,给人留下美好的遐想与回味,为了使学生体验到歌曲的情绪,使他们情不自禁地参与学习,并乐在其中,我在教学中,配以电教片介绍祖国建国前后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变化,从绚丽多彩的城市风光到小城镇风情,再介绍彝族山寨的风土人情,配上该歌曲的伴唱录音导入新课,富有彝族特色的热情曲调,使学生仿佛看到他们正载歌载舞的欢迎远方的每一位客人,这时学生情感已沉浸在作品美的意境之中,同时,表出了想学、想唱的欲望。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找出美的意境,从而达到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二)用唱、打、念、吹的结合,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为了使全体学生亲自体验并参与其中,我利用奥尔夫愉快教学法中高年级学生进行唱、打、念、吹结合的方法,如在训练《母鸡叫格格》这条练习曲时,我先让学生用学过的音乐知识观察分析,找出节奏规律作练习铺垫;然后分声部进行视唱练习,待唱熟练流畅后进行二部合唱,最后进行竖笛合奏练习。

达到了和谐的效果。

接着归纳这条练习中出现的节奏型和旋律进行方向等,通过这些引导,大胆放手让学生模仿练习中的节奏规律自己重新创作、编排节奏、旋律、自打节奏、自唱旋律、自念、自吹竖笛,进而将学生分四组讨论,让学生进行重新合奏。

第一组自唱旋律,第二组念节奏做动作,第三组用打击乐器配合敲节奏,这样各种声响重新组合,创造出了种美妙的合奏效果。

也让学生明白美是可以自己创造的,并体会到团结合作的伟大力量,并从中体会到创美的惊喜。

每个学生都亲自参与了这样的实践,他们配合默契,如临其境,增长了音乐知识,同时也滋育了对音乐的喜爱之情,真正成
为了学习的主体,从而使他们创造美、表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对今后学习音乐创作打下了一定
二、提高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需树立“师生互动,自主学习”的教学观念。

提倡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其目的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就必须改变过去在音乐教学中曾经存在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主体的形式,代之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能力和需要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学习、积累音乐知识和文化饿广阔天地。

因此,在教学中应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贴近自然,采取围绕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主题内容,选取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欲的音乐材料,使学生在富有自觉性和自主性的学习中感受音乐,逐渐培养把握音乐的表现形式、审美和情感内涵的能力。

即使在小学低年级的教材中,也努力体现了这一理念。

三、提高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需积极倡导,“探究式学习”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并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以往人们常常将音乐与美术、体育连在一起,简称“小三门”,其实这是一种简单化的误解。

音乐、体育、美术的确有一定的技能性成分。

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他们都是文化中的一个门类。

就以音乐
说吧,从它的学科性质看,虽有自然学科的成分但更重要的是属于人文科学。

因此,音乐学科从一开始就应当注重对学生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的培养。

作为音乐老师应该着力于对音乐中文化内涵的挖掘和理解。

不仅注重宏扬中华民族古代、近现代、当代的优秀音乐文化,更应把世界各地区、各国家的民族音乐作为重要内容引入教材,广泛吸纳各历史时期的优秀外国音乐创作成果,从而大大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注意吸收文学、美术、影视、民族音乐等艺术,吸收相关学科的新概念、新成果,软化学科边缘,拓展学习途径,以此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在文化整体中的位置和特点。

音乐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不能简单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确立核心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并和其它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