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行业的互联网+

传统行业的互联网+

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当前中国消费环境分析当前中国传统企业和互联网行业的对比(优劣同异),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对比(线下和线上)在开始之前,我们先来分享几组数据0.52亿---912亿和0.556万亿---63.61万亿。

第一组数据是2009年和2015年淘宝双十一全天成交额,第二组数据是2014年淘宝全年成交额和中国全年GDP。

2009年小米还没成立,2014年小米销售743亿。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百货在零售业中的占比也不断下降,由2002年的49.6%下降到2011年的26.4%,十年间由半壁江山下降到四分之一。

当人们问道:传统企业有劣势或者弊端吗?我们总是忍不住在想,这就是句废话,这句话放在现在肯定成立,但是放在13年前呢?13年前,淘宝刚刚成立,马云说要改变中国传统零售业,有人相信么?有人敢去相信么?大家都不相信的原因是因为大家都太过相信传统企业,相信了那种层层代理,层层盘剥的心安理得。

销售线越长,每个商品的溢出价值就越高,在这个环节中,假冒残次伪劣品都进来鱼目混珠,当然,最后全由终端的消费者买单,他们有苦难言。

所以传统企业有弊端吗?有,答案是肯定的,总结几点就是:1.费时:厂家+各级代理+消费者的模式,产品销售线太长,周转周期更长。

2.店面:传统企业必须依托精准的店面形象销售,投入物力人力财力巨大,店面装修+店面费用+店面地址就足以拖垮大部分资本不雄厚的企业。

3.销售渠道:渠道单一,层次严密,仅靠人与人之间的口碑相传,外加广告效应。

4.产品结构简单,独立性强,机动性差,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多元化需求。

5.产品质量:产品良莠不齐,鱼目混珠比比皆是。

6.价格:现在基本所有的日常性产业价格透明,除去品牌效应,产品溢出价值越来越低。

传统企业有优势么?肯定有,消费者可以亲身体验,货比三家。

同时最大的乐趣就是可以“杀价”,这种购物方式也符合人们的群集理论,很好的增进了人和人之间的交流。

那么互联网行业有哪些好处呢?1.店面更广:商家可以利用这个世界性的网络将商务活动的范围扩大到全球。

2.产品结构模糊化:通过开展电子商务,网络上信息的公开性使得市场竞争更为公平,产业界限也将变得更为模糊,大企业不仅面临同行中小企业的竞争,同行企业也面临着其它行业企业的竞争。

3.改变人们固有的消费习惯: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习惯中,上网者中6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全球用户年龄平均在33岁左右,这些人的消费行为往往较为独立,对商品和服务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企业生产、销售的产品,对商品的质量、规格、式样、造型以至包装等会不断提出自己的新的要求,所以传统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4.电子商务使顾客购买行为日趋个性化,生产者对市场机会的反应更加敏捷,生产者与顾客直接交易的可能性在增加,中介商的作用将被削弱。

同时,顾客在交易中的主导权会更加突出。

中关村---曾经的中国硅谷,你很难相信这里的日均人流量曾经达到过4万余人次,2009年一年的电子产品销售总额就达597.3亿元,贸易总额达1502.6亿元。

就是这样一个曾经让电子产品经销商“日进斗金”的黄金商圈,近两年来,一直遭受电子商务、3C卖场和电子卖场自身缺陷的三重交迫。

现在,这种情况愈演愈烈,中关村电子卖场正在一步步走向“末路”,从全面开花走向明日黄花。

京东---2004年京东还是中关村的一个小小店铺。

2004年-2009年,刘强东创立的京东商城从一家中关村小店发展到了年销售额突破40亿元的B2C巨头,苏宁易购2009年电器销售额则达到583亿。

在这一年时间里,刘强东带领京东商城做了三件大事,第一件是成立坐落在成都的西南分公司,形成了以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四大物流中心为基础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第二件是继续提升服务水平,包括“211限时达”、“售后100分”、全国上门取件服务等;第三件是推出手机版京东商城,便于客户随时随地到京东商城购物。

苏宁:多家物流基地同步开工与完成10家物流基地选址工作,形成集娱乐、休闲、购物为一体;苏宁电器网上商城全新升级,并正式更名为“苏宁易购”,与公司实体店面网络形成互补。

在这里我们发现京东和苏宁都在做同样件事:组建物流,完善自己的电商平台,升级网上购物的体验。

这一年,中关村的多数店面在做什么?换门头,搞装修,升级实体店面形象。

但是依然逃不掉门可罗雀的落寞景象。

“现在大多数光临的顾客也只是来打探一下电子产品的新品和行情,真正购买的并不是很多。

没办法,现在京东、苏宁易购之类的电子商城的笔记本价格几乎就是我们的…拿货价‟了,价格优势在那儿摆着,顾客肯定不会选我们。

-----中关村卖家”所以:未来不属于互联网公司,未来属于那些懂互联网的传统企业。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易就曾经在微博上称“五年内,专业电子卖场将彻底消失,或许,更快!”不光是电子商务、3C卖场的崛起,现在消费电子市场的饱和也会加速传统电子卖场的消失。

李易表示,电子卖场的历史使命基本完成,“电子时代”的概念在人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

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为什么转型:传统企业互联网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比尔.盖茨曾说:21世纪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电商之所以被看成是未来贸易的发展方向,是因为它相对于传统商务模式具有种种优势,如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库存、缩短生产周期、提供更高效的客户服务以及增加全球商业机会等。

在当今顾客需求瞬息万变,技术创新不断加速、产品周期不断缩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传统企业必须改革传统业务处理流程,去除冗余和无效的环节,并在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实现扁平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以及对客户的快速反应能力。

随着电商的快速发展,传统零售企业的经营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协会统计的81家大中型百货零售企业2012年销售总额2282.7亿元,同比仅增长8.92%,比2006年至2011年百货行业销售收入年平均16.5%的增长率,增速下滑明显。

百货在零售业中的占比也不断下降,由2002年的49.6%下降到2011年的26.4%,十年间由半壁江山下降到四分之一。

今年上半年,传统百货业的形势更加严峻,从已公布的上市公司上半年财报数据显示,多家企业的业绩增速都出现了大幅回落,有的甚至还出现了负增长。

而与之对应的是,网络购物则在近两年内高速发展。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网络购物市场规模达到1.3万亿元,同比增长66.2%,占社会零售总额的6.2%,而且这一占比正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加速上升。

为应对电商冲击,一些传统零售企业开始主动拥抱互联网,施行大规模变革;但大部分传统零售企业仍处于观望状态,虽有所举措,但变革仍较小,还没有真正意识到企业转型发展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链家地产---传统房地产服务公司转型房地产中介的本质属性应该是服务,而不是信息。

一直以来,国内地产中介都利用信息不对称来盈利,而当互联网大军逼近的时候,信息不对称的局面正在改观。

链家地产是一家房地产服务公司。

当前的链家利用链家在线,将线上和线下的关系形成闭环。

链家地产通过互联网,将更多的第三方网站信息引入,扩大自己的信息量。

这样线上部分的功能就全部发挥出来。

有别于其他互联网中介去经纪化的做法,链家将经纪人直接转化为服务需求,提供增值服务。

这里的服务已经将经纪人的角色改变,将以往经纪人靠信息吃饭,变成了靠服务生存的理念。

所以链家地产将未来的盈利方向进一步下沉到服务,可以说是回归中介本质属性。

百信银行---传统行业转型的典范中信银行和百度成立的百信银行,是国内首家独立法人资格的直销银行。

银行业是最难颠覆、最难转型的一个行业。

但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倒逼,银行业正在逐步放开怀抱,民资开始逐渐显露锋芒。

当前的网络信贷以及虚拟货币等固然对传统银行业进行了几近重创性冲击。

百信银行利用百度强大的搜索能力和大数据,将潜在的零售金融业务汇集到百信银行平台上。

其与现有银行的区别,主要在于没有线下网点,是通过互联网提供金融产品和银行服务,无时间地域的限制。

这是传统银行为了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而采取的策略。

原来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内,直销银行的业务与银行传统业务有冲突,业务推进有一定的障碍,而成立单独的直销银行可以有体制机制上的优势。

这样的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的例子太多了,加多宝集团、海尔集团、庞大集团都想插上翅膀,都想做飞在互联网风口浪尖上的猪。

甚至像万达集团这样的地产帝国都在谋求转型。

王健林在2014年工作报告中即宣布万达开始第四次转型计划,转型主要内容是转向服务业为主的企业,包括万达集团的转型和万达商业地产的转型。

转型以后的万达要实行新的发展模式,同时加快发展文化旅游、金融、电子商务3个产业,到2020年形成商业、文化旅游、金融、电商基本相当的四大板块,彻底实现转型升级。

作为当前最传统的重资产行业里的龙头,万达四次转型,每次都踏准节奏。

这次,万达做出来的转变极有可能影响整个地产界的进程:房子未来可能会免费,收费的环节在服务。

房子可能只是一个流量的入口,这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地方!当然,所有的企业都能成功转型么?转型有那么简单么?是转型还是转行?以中国广州狮岭皮革行业未来,2008年金融危机风暴和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实施以来,整个箱包行业产业链出现爆发式增长的产能过剩。

传统的国内箱包行业外贸之路已越走越艰难,原材料和人工行情看涨,多数箱包行业企业面临是生存还是死亡的关键节点。

为寻求新兴市场和解决自身产品溢价能力建设,狮岭许多传统代加工生产企业纷纷转型内需市场,做电商,做品牌,以为电商和品牌就是救命的最后一根稻草,一团忙活,到如今,究竟又有几家有所建树呢?广州市花都区狮岭浩业皮革行罗总,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接触箱包行业,最初的第一桶金也是依赖于传统家庭作坊粗放式的经营从工厂倒腾货源到广州三元里摆摊出售而获得的。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过低的行业门槛而导致的行业盲目跟风涌入者越来越多,市场蛋糕越做越小,行业逐渐陷入一个低价战略竞争的恶性循环。

罗总的包包工厂由于缺乏新品研发能力和自主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最终难以为继,被迫转行,在1997年迎来了其个人事业的第一个拐点:他不做包,去做糖烟酒批发兼做胶水批发了。

痛苦的是,还是应了那句老话,隔行如隔山,抱着赚快钱的老思维,副食批发事业却没能支撑多久,还把老本全部扔了进去,罗总个人的人生事业又回到了原点。

所以,当互联网狂潮震撼来袭时,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人都将无法置身事外。

除非,你想掩耳盗铃或者干脆自绝于时代。

像百信银行、加多宝、海尔、万达等传统行业的成功的艰难转型,像花都区狮岭皮革行业在互联网冲击下所遇到的转型困境,究竟说明了什么?不转型等死,瞎转型找死这句话的意义何在?传统企业在转型时究竟把互联网摆在哪个位置上?互联网是传统企业转型的工具,还是传统企业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模式?这里就不得不说说“企业+互联网”和“互联网+企业”。

相关主题